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马上评|捧枇杷膏、贬阿胶,都不是理性的态度

澎湃特约评论员 毕舸
2018-02-28 18:06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评论 >
字号

川贝枇杷膏,一款国内常见的药品,突然间成了美国人的“神药”。国内媒体纷纷报道,近期《华尔街日报》刊登了这样一条新闻:“咳嗽不用怕!这个中草药剂变成了纽约客们的话题中心”,指出枇杷膏因为独特疗效,受到越来越多美国人的欢迎,价格也从7美元被炒到了70美元。 

然而,有媒体翻译了《华尔街日报》的原文后发现,所谓美国消费者称枇杷膏为“神药”的说法有明显偏差。《华尔街日报》的报道更为克制,并且提醒读者注意枇杷膏这一类未经 FDA 批准的中草药所存在的风险,而不是一味说好。

这才是真正的回归常识。作为普通人尤其是身患疾病的人,内心深处总会希望有一款药到病除或者包治百病的“神药”,但世界上却并不存在“神药”。 

从医学发展史来看,恰恰是摆脱“神药”崇拜的过程,因为人体之复杂,以及病毒等不断变异进化,药品也处于不断迭代中,一款过往能够对某种疾病产生较高疗效的药品,有可能在新的病毒进化中效果不佳,需要研发新的品类。 

就以此次流行性感冒的肆虐来说,其中就存在感冒病毒的不断“进化”,对部分现有药物产生了抗药性等因素,部分美国消费者尝试枇杷膏等更为多样性的药物,也在情理之中。但相信有理性的用户,无论是在中国还是美国,都不会将包括枇杷膏在内的任何一种药物视为“神药”。 

医药行业本身就是高度专业性的行业,因其专业因而严谨,正如好医生从来不会拍着胸脯对患者说,你的病我百分之百能治好。所谓“神药”,更多是脱离医学专业语境的空想,如果出现在媒体报道中,只能凸显出报道者的不专业。

可以理解的是,枇杷膏在美国“走红”,并且被当地媒体报道,进而众多国内媒体跟进,这种“出口转内销”新闻流行,恰恰说明世界对中药的认识还存在误区。中药成为欧美国家患者的常用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可无需通过夸大和选择性报道,来提升中药在世界的知名度。 

由此想到,最近热议的阿胶事件。春节期间,全国卫生12320官微转载了一篇文章,其中称阿胶只是“水煮驴皮”,引发渲染大波,最终全国卫生12320官微删除文章、公告道歉。

其实无论是枇杷膏还是阿胶,很多中药产品和相关制品,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早已为国人所熟知,其成分、疗效也有据可查。枇杷膏有止咳之效,却不能治感冒。把枇杷膏炒成“神药”、把阿胶贬为“水煮驴皮”,都不是理性的态度;用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客观分析,用数据说话,才是正本清源、消除争议之道。

当然,也要客观地说一句,相对于无理性的“贬”,无节操的“捧”在互联网时代更常见。某些健康鸡汤文,就是利用老年人一方面注重健康、另一方面专业认知不够的弱点,通过夸大某种治疗手段或者药物疗效,从而实现其背后的某种利益考量:文章十万+、药品变网红。这是尤其需要警惕的。

    责任编辑:甘琼芳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