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从无名美工到历史画巨匠:穆夏的大师之路

赵一鸣
2018-03-23 10:0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如果今天媒体的美编们要拜一位祖师爷的话,最好还是去拜一拜阿尔丰斯·穆夏(1860-1939)吧。作为一个一百多年前的美工,他愣是混成了大师。2017年11月25日到2018年03月25日,他的画就在广东省博物馆展出。

或许你对他并不是很熟悉,但是如果你熟悉日漫,你会发现很多日漫里都有他作品的影子。

瞧瞧《魔法少女小圆》,再看看下面穆夏的画,你就知道这有多眼熟了。

和其他大师不同的是,穆夏一开始只是欧洲商业绘画领域里的一个高中都没读完的美工,起点很低,34岁之后才爆红,艺术才能在他快到中年的时候变现。而在实现了商业价值之后,他又扭转了世人对他作为一个商业画师的偏见,最大限度地展示了自己的艺术价值,还把自己的命运紧紧绑在了他的祖国捷克的命运之上,捷克也最终以他为傲。

从不入流的美工成为一代大师,穆夏的经历又能给今天的美编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多混圈子找赞助

高中都没毕业的穆夏,凭着对艺术的热爱坚持自学绘画。但是1877年,17岁的他报考布拉格美术学院的时候,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似乎主流艺术圈的大门到此就对他关闭了。不过作为一个有志青年,他也踏上了前往大都市博取前程的道路。现在的年轻人扎堆北上广,而捷克人穆夏却没有自己民族的祖国——他的家乡当时被奥匈帝国统治,所以他先去了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纳。

1879年,19岁的穆夏在维也纳的一家剧院找了份装饰舞美的工作,就此接触了装饰艺术。通俗点说,他成了一个舞台美工。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那就是进行自我提升和充电的机会多。穆夏在这段时间流连于艺术夜校、画廊和展览。只不过好景不长,2年后他工作的剧院突发火灾,他也就丢了这份大城市的工作,只能回到捷克另谋生计。

穆夏工作的剧场突发火灾

当穆夏回到捷克靠给别人画肖像糊口的时候,他这辈子的第一个赞助人出现了。爱德华·库恩·贝拉西伯爵看中了穆夏的才华,邀请穆夏装饰他的城堡。不仅如此,伯爵还鼓励他继续深造,资助他去慕尼黑和巴黎接受正规的艺术培训。

然而,在穆夏29岁的时候,伯爵突然停止了对他的资助。据说伯爵此举是为了加速穆夏的独立发展。一般有钱的投资人都是任性的,穆夏这次又断粮了。

如同许多最终混出头来的艺术大师或当代创业者老套的故事情节一样,这时必然要出现个小餐馆或者咖啡厅。巴黎正巧有一个叫夏洛特夫人餐厅的小餐馆,允许穷苦的画家们赊账吃饭,拿画作抵饭钱。靠着此等福利,这家餐馆成了巴黎的一个小型艺术中心,穆夏就在这里结识了他的好友,著名画家高更。

夏洛特夫人餐厅

为了更好地蹭吃蹭喝并混圈子,穆夏搬到了餐馆老板娘的楼上,直到有了自己独立的画室之后才搬离。1891年高更在巴黎短暂停留的时候,穆夏还提议让好基友高更和自己共享画室。然而高更渴望说走就走的旅行,不久就前往塔希提了。

穆夏这段时间在巴黎,生计所迫什么活都接,比如给出版物画插画,教授美术课程,为剧院杂志画插图。慢慢地他也攒了点名气,但是就像现在很多自媒体人在苦苦等待他们的第一篇爆文一样,他距离一名成功的插画师还差一幅爆款。

探索风格出爆款

1894年的圣诞节,穆夏接到了一份紧迫的任务——为巴黎当红的话剧演员莎拉·伯恩哈特即将在一周后上演的话剧《吉斯蒙达》绘制海报。要不是其他插画家都在度假,为当红明星画海报的任务恐怕落不到穆夏的头上。

穆夏的第一幅爆款就这样画出来了。

在为伯恩哈特绘制的《吉斯蒙达》海报中,穆夏把她画成一位衣着繁复华丽的贵族女子,真人大小的人像身穿长衫,手持一根棕榈枝,头戴兰花头饰。这描绘的是《吉斯蒙达》的最后一幕,她在参加复活节游行,将此剧推向高潮。穆夏在海报中并没有着力展示她现实的特征或剧情,而是从整体上彰显她个性的美丽和尊严。

整体上巨大的震撼力和细节上的丰富,让这幅海报风靡巴黎大街小巷。伯恩哈特对此也十分满意,与穆夏签订了六年的合同。随后,穆夏为她的剧作,如《茶花女》、《美狄亚》等绘制了很多类似风格的海报。

在《美狄亚》的海报里,地下的尸体和美狄亚手上带血的刀展现了原剧巨大的悲剧冲突

穆夏的海报绘画和他的好友高更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日本浮世绘风格的影响,注重色彩的平面性,这也很适合海报类的平面设计。穆夏的这种风格后来又反过头来影响了日本的漫画创作,可以视为某种日本影响的出口转内销。

穆夏也为当时的商品创作了不少广告画,比如说下面这幅为烟草绘制的广告。

在十九世纪末,吸烟在男性中很流行,此时烟草品牌着力开拓女性市场,就有了穆夏这张性感的女性吸烟广告画。

是不是感到有一丝眼熟?穆夏的风格也传到了国内,影响了民国时期广告画。

在这个时期,穆夏已经火了,他的多部爆款为他赢得了名气。但如果他的一生就此终结,那么,在艺术史上他仅仅是一个风格独特的插画艺术家,距离主流认定的“大师”还差点意思。这时候他的地位类似于某自媒体大V,爆款足够多,但他似乎还需要一些“经典”作品。

引领潮流立IP

19世纪末的一大潮流是欧洲各地爆发的民族主义思潮。而穆夏所在的奥匈帝国,则是欧洲民族主义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作为一个捷克人,穆夏从一个原本安安静静的插画师,开始深度介入奥匈帝国民族主义议题。

在1878年柏林会议上奥匈帝国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手中拿到了巴尔干半岛上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管辖权。为了宣扬奥匈帝国统治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的正当性,奥匈帝国需要找一位艺术家装扮1900年巴黎世界博览会的波黑展馆。

穆夏所出身的捷克正处于奥匈帝国统治之下,捷克人、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当地居民同属斯拉夫人,而穆夏也是巴黎知名的插画师,种种机缘之下,穆夏确实是这项任务的不二人选。借着这个机会,穆夏游历了巴尔干半岛。他就在这段时间萌生了创作歌颂斯拉夫民族的画作的想法。

为了实现这一想法,穆夏来到美国,并试图转型社会肖像画家,为他创制巨作做技术和资金上的积累。经过他在美国的不断活动,有投资人打算支持他创作他心中的“斯拉夫史诗”。

万事俱备,穆夏距离大师只差他的天才创作了。

穆夏回到捷克,从1909年到1928年创作完成了20幅油画巨作《斯拉夫史诗》。在这将近二十年里,新生的捷克斯洛伐克在一战后崩溃的奥匈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

然而穆夏的民族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捷克民族主义,他对捷克之外的斯拉夫人同样抱有热忱。他的《斯拉夫史诗》中,10幅油画的主题是捷克的历史,另外10幅油画讲述了其他斯拉夫民族的命运。

描述捷克历史的画作,比如下面这幅《斯拉夫史诗之八 大师扬·胡斯在伯利恒教堂讲道》,描绘的就是捷克历史上的著名宗教改革先驱者胡斯在布拉格伯利恒教堂讲道的场景。他因为反抗教宗而被处以火刑,但他的反抗精神让他成为捷克的民族英雄。

还有描述其他斯拉夫民族的画作,比如下面这幅《斯拉夫史诗之十九 俄罗斯废除农奴制 》,描绘的就是沙皇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情景。

穆夏引领了民族主义潮流,但他的民族主义更像是弱小的捷克民族在险恶的中东欧的呐喊,而不是恃强凌弱的大民族主义。一战后的欧洲并不太平,纳粹党在德国的上台让捷克斯洛伐克感受到了战争威胁。穆夏也敏锐地感受到了这种不安,在下面这幅《希望之光》中,他描绘了一个身穿白衣的女孩,用双手保护着希望之光。她的身体从黑暗中显现出来,背景里的人物满怀恐惧。

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还是被纳粹德国占领了。盖世太保抓获了穆夏,经过数天的审讯他被释放,但是79岁的他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之后不久他就病逝了。

在他死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因为种种原因,他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插画艺术家,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大师,直到他的作品价值在上世纪末被重新被发现。时间能洗去我们这个时代的浮华,现在杰出的从业者哪怕在身后多年才得到广泛认可,也并不算晚。

    责任编辑:熊丰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