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山河有我|永兴岛上的气象员:一带一路上的南海“风云哨兵”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2022-10-04 07:46
来源:澎湃新闻
中国政库 >
字号

【编者按】

每一寸土,都有人奔赴;每一寸心,赤诚溢胸襟。在国之东——黄海中部的千里岩岛,在国之南——南海中南部的三沙市,在国之西——新疆喀什,在国之北——黑龙江大兴安岭,在位于西藏山南的全国海拔最高边境派出所……他们守护一方,默默奉献。

2022年国庆节,澎湃新闻推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特别策划“山河有我”,讲述祖国各方这些守护者的故事。愿我们安享岁月静好,也时时记得那些负重前行的人。

在海南岛以南约330公里的西沙永兴岛上,台风“奥鹿”刚刚过境,9月29日,三沙市气象局监测网络科科长唐海荣和同事刚刚结束台风应对工作,这会儿又要为国庆假期期间可能出现的雷雨天气做准备。

今年“十一”国庆假期,唐海荣所在的监测网络科有四个人在岛上驻守,他们全员无休,要保障24小时的气象数据采集、每天两次施放探空气球以及气象雷达的正常运行。他们像是南海风云哨兵,在“一带一路”航船繁忙的海域上肩负着保一海平安的重任。

台风天值守:风雨再大也得放探空气球

云飞浪卷的南海上,风云变幻莫测。今年第16号台风“奥鹿”来势迅猛,继9月25日2时加强为超强台风级后,于27日凌晨再次加强为超强台风级,给南海海域带来狂风巨浪。

三沙永兴岛一处民用码头。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资料图

三沙市局应急指挥部于2022年9月24日20时30分启动全局台风四级应急响应,三沙市气象局各科室启动24小时值守班,全程跟踪台风的动态,做好监测、预警、预报、服务工作。

“应急响应启动后我们就要24小时值班,这个时候的气象资料非常重要,上级要根据这些气象基础数据做判断,一旦出现网络或仪器故障,数据上传不了,领导们也会很着急。”唐海荣在接受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采访时说,天气越复杂,气象要素越重要,气象人就越要守在前线。台风天最重要的是监测数据,数据采集要靠设备的稳定运行,所以来台风前他们都要加固设备仪器,检查设备仪器有没有松动,运行是否正常,网络是否正常。

9月30日,唐海荣在检修雨量传感器。受访者供图

在三沙,汛期一直要持续到十月底,永兴岛年平均约有7-8个热带气旋影响,台风天的时候气象要素非常重要,要把探空气球放出去,还要把气象信息采回来。

晚上7点整,同事的声音从唐海荣手持的对讲机里传来,“放球”,她立马松手,气球迅速窜进天空中。每天早上7点和晚上7点,不管风吹雨打都要按这个时间放球,探测地面到3万米高空包括气温、气压、风向、风速等在内的气象数据。高空探空气球放出去后,每秒钟的数据都会通过L波段雷达传回来,唐海荣所在的监测网络科进行整理后上报给海南省气象局,海南省气象局再将数据入库,之后的天气预报、气候分析就会用到这些数据。

唐海荣说:“高空气象观测资料是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非常重要的基础资料,而施放探空气球是高空站每天必须完成的使命。探空仪就相当于医生的听诊器,得定期给天气做检查,它的目的是探测高空各个高度的温度、湿度、气压、风向、风速,所获得的这些数据还将参与全球高空气象数据交换。”

在永兴岛上,一年365天,每天施放2次探空气球,遇到特殊天气时,还要增加2次探空观测,不论刮风下雨都必须得准时施放,早一秒迟一分都不行,如果上升气压未能达到500百帕,则算不合格,得重新施放。

唐海荣记得2016年,台风“莎莉嘉”影响西沙时,由于西沙高空站地理位置特殊,再加上来势汹汹的台风对放球难度加大。他们提前10分钟充灌好气球,一切准备就绪,就等阵风稍微平息那一刻冲出去,大家紧紧盯着不远处的椰子树叶子,待叶子一停止摆动,他们立刻跑出去,下雨路滑且气球体积大,滑倒是时常发生的事,大家根本顾不上身上的疼痛,只关心能否准时放出气球,数据是否正常。

“那次天气极端恶劣,我们连续放了2个气球都不成功,接着准备第3个气球的时候,所有人都异常紧张,屏息以待,站在风雨中看着气球顺利升空,数据恢复正常,那一刻不顾强风骤雨,大家激动欢呼。“唐海荣说。

登岛往事:乘船15小时一路晕吐

1957年,广东省气象局派汪海泳等人在西沙群岛永兴岛筹备建设气象站,起初起名叫广东省西沙气象站,是当时岛上唯一的政府部门。当年7月1日,西沙气象台建立,正式开始气象观测业务并提供气象预报服务。此后数年,气象站的名称几经变更,但气象观测数据从未断更。

2002年8月,19岁的唐海荣毕业后坐上“琼沙2号”补给船,在海上漂了15个小时后抵达永兴岛。

“一路吐,吐到不知东南西北。”唐海荣描述她第一次上岛的经历,“坐船的时候大家都饿着肚子不敢吃东西,有时候老乡会硬逼着我吃点东西,说吃点东西才有东西吐,晕船呕吐有时要一个月才缓得过来。”

那时,气象局里的许多人像她一样,为了减少坐船呕吐的次数,每次上岛轮班一待就是三四个月。早年,永兴岛是西沙群岛唯一跟海南岛有补给船通航的地方。群岛上各种物资都是先到永兴岛,再分发到其它各个小岛。如果哪天有从海南来永兴的船,驻岛的人们都早早候在码头,眼巴巴看着海天相接的地方,那一个小小的黑点,渐渐地变大、变大,等到报刊、信件和物资一起卸下船,大家便一起搬运。

2012年,三沙市成立,政府所在地西沙永兴岛,这座城市成为一座离祖国大陆最远、海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少的省辖市,管辖着我国的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2012年8月9日,经中国气象局批准,三沙市气象局成立,为海南省气象局直属正处级事业单位,气象事业发展进入快车道。2018年,南沙群岛永暑礁、渚碧礁、美济礁气象站启用,我国正式宣布在南海开展气象监测。从此,南海汪洋之上,三沙气象人的身影出现在距海南岛更远的岛礁上。2019年7月1日,南沙海洋气象信息发布站与西沙海洋气象预警短波电台并网,实现业务上线运行,通过普通话、海南话和英语语音播音,三沙海洋气象服务覆盖了我国南海和东盟周边国家。

刚上岛时,唐海荣负责气象观测,包括观测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风向、风速、降水、低温等气象要素。一天24小时,每个整点后3分钟内要把所有采集到的数据发到海南省气象台。2005年,地面自动气象站投入运行,但自动观测设备刚刚搭建,仍需要人工观测比对。就这样,人工加自动平行观测了近10年,直到2012年人工观测才全部取消,唐海荣这才感觉轻松了许多。

驻岛20年,唐海荣感觉到岛上的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三沙市政府成立后,从“琼沙2号”到“琼沙3号”,直到现在有了“三沙1号”坐船才不那么晕,补给也能稳定供应;生活条件从简易木屋到舒适的办公楼,从“碉堡房”到现在整洁的宿舍楼,从缺肉少菜到有完备的冷藏室……更让她欣喜的是,岛上的航班频次比之前多了很多,不会像以前家里面有什么事情着急回去都回不去。

驻岛20年,最亏欠的是家人

这次上岛,唐海荣已经待了一个月,要到国庆假期结束后才会换班。

多年生活在岛上与家人分居,唐海荣说,亏欠最多的是家人。2006年,唐海荣大儿子出生5个月,她就上岛待了3个月,第一次回家孩子不认识妈妈,小手一直把她往外推。儿子2岁多时,有一次回家,儿子看到她撒腿就跑,跑了一圈又一圈,跑完从她的背后打过来。“妈”“妈妈”,唐海荣说,“后来那一天儿子就一直叫妈妈,隔几分钟就叫一次,我答应了他就乐呵呵地笑。”

如今,唐海荣的儿子已经上高二,她总觉得对儿子的陪伴太少,有时回家感觉儿子有很多话不愿意跟自己说了,“我跟他说妈妈去上班喽,那你要自己照顾自己,他说‘唉呀我都习惯了,你走吧’。”

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倒是很粘她,每天都会来电话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啊?你能不能今天回来明天再上岛啊?”或者直接问“妈妈你还有几个星期回来呀?”

谈及孩子,性格开朗的唐海荣也会流露出无奈。在孩子教育方面,唐海荣的丈夫承担了更多。她也曾有调整岗位的想法,特别是孩子小的时候遇到生病,她经常会想,陪在孩子身边陪他们一起成长也挺好的,但同时她又会舍不得这个集体,牵挂岛上的东西,特别是遇到台风天,她总是担心仪器设备会不会出问题,根本不敢睡觉。

对唐海荣来说,上岛已成为一种习惯。她希望,未来能在三沙更多的岛礁完善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增加海洋气象观测辐射面,这些对于丰富海洋气象观测资料、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及提高气象预报预警准确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话说着,三沙市气象局大楼外,一株株绿色的植物摇曳在海风里,那是抗风桐,它们分布在西沙群岛的岛礁上,与风浪共生,就像三沙气象人一样,守护着祖国的蓝色海疆。

    责任编辑:钟煜豪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