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时代面孔|濮存昕:用阅读和艺术打破生活的局限性

2022-10-08 16:33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去年年初,著名表演艺术家濮存昕同西安交响乐团合作演绎《琵琶行》的视频曾引发热议。叙事性和文学性高度结合的文本,搭配上交响乐团的音乐,再加之饱含深情的朗诵,重新唤醒了人们对于经典古文的感知。

那次的表演也让不少人惊叹,一个真正富有知识涵养的表演艺术家的功力。演员仅仅用声音,也能将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

生于1953年的濮存昕明年就要满70岁了,与他供职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只相差了一岁。他的父亲苏民(濮思荀)就曾是北京人艺著名导演和演员,换句话说,濮存昕是在北京人艺成长起来的。

从童年时代起,濮存昕就常在剧院里看戏,一出《茶馆》不知道看了多少遍。年少时不懂,就爱看前几幕,看着形形色色的人物角色上台,嬉笑怒骂,觉得热闹有趣。懂事了之后再看,感到就像是站在历史的窗口前窥探,百年的苦乐,命运的颠沛,嬉笑间,人生一场大梦,世事几度秋凉。

1987年,34岁的濮存昕被蓝天野从空政话剧团借调到北京人艺,正式成为了人艺的一员。自此之后,几十年岁月变迁,大幕拉开又落,他在自己从小到大最熟悉的剧院里演绎了无数经典的作品。

阅读,一直都是濮存昕人生中不可或缺的养分之一。从书中,他开阔了眼界,加深了对人生与世界的理解。如此一来,才理解了那些故事中的人,才能够将他们演绎出来。

在他看来,人生有三个最佳阅读期:一是12岁以后,识字量足以支撑自己的好奇心,可以去探索书中的陌生世界;二是40岁以后,无论“惑”与“不惑”,都需用阅读为之后的人生找到方向;其三是60岁以后,读书“养生”,用书籍开阔眼界。

三个不同时期,阅读扮演的角色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是为了通过阅读理解世界,理解自己。

“我们的生命本体受时空的限制,在这里就不能在那里,此时干什么就不能同时还干什么,这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了有所局限的‘井中之蛙’。”

“每读一本书,就像我们从井底来到了井台上。”

当生命的感官被书籍与艺术打开,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生活本身的局限性。

策划|李凯

撰文|煦然

编辑|波仔

校对|三金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