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与其育儿焦虑,不如学这位博士后妈妈为教育做“减法”

2022-10-08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看点

毫无疑问,“双减”后的家庭教育倍受重视。但与此同时,面对呈指数增长的海量育儿信息,时间和精力有限的家长却倍感焦虑。如何破局?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家、同时也是宝妈的左璜认为,破解之道在于为家庭教育做“减法”,将“核心素养”理念一以贯之地践行在日常亲子沟通中。

文丨享耳 编丨Amanda

前不久,一项关于“双减”政策落地一年后的成效研究,引起教育圈广泛关注。

三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者通过跟踪搜索引擎上相关关键词的搜索量、电商平台相关商品的购买量、专业咨询网站等数据,分析“双减”政策的效果。

最终的研究结果,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情理之中的是,“双减”实施后的这一年,随着课业负担的减少,以及不允许考试或禁止排名等,学生们的焦虑得到大大缓解,抑郁症状减少了78.6%。

而相比被“双减”治愈的孩子,父母却意外更加焦虑了,焦虑症状增幅近12.8%。不少父母表示以往孩子成绩不好,“只要报班就能提高成绩”。但在“双减”后,校外培训的选择范围不断缩小。

于是,诸多父母转而重视家庭教育,想用高质量的家庭教育来填充,奈何需要直面冗杂的养育信息与有限的精力这对矛盾,父母焦虑值升高在所难免。

也就是说,铺天盖地的育儿经验、资源,不仅没有使家长变得轻松,反而在压力下加重了焦虑,倘若持续下去,家长终将不堪重负。

那么,家长如何在家庭教育中松绑,一定程度上为自己和孩子“减负”呢?

外滩君在与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专家、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左璜教授一番长谈后,发觉破解之道就在她一直以来践行的“核心素养”理念中。

左璜教授

为了将“核心素养”落地到更多的家庭教育中,左璜将多年对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与育儿实践进行结合,编写出《博士后妈妈智慧育儿经》一书。

相信大多数家长和外滩君一样,提及核心素养,更多时候是在学校中听到,认为与家庭教育似乎有些距离。

真相却不尽如此。左璜表示:在整个教育体系里面,最理想的教育是家校社协同一致,产生最大的教育合力。因此,核心素养不仅在学校教育中提倡,家庭教育中也同样需要。

摆脱焦虑与内卷的旋涡,

“少”是一种更成熟的教育选择

为什么家庭教育中需要“核心素养”?答案其实藏在“双减”后家长焦虑不降反增背后的原因中。

左璜表示:“家长焦虑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深层的思维方式仍停留在‘双减’前——强调‘知识本位’的积累,也就是越多越好、以量取胜。”

比如,隔壁家孩子能被50首古诗,自己家能背100首,就觉得很厉害;

技多不压身,让孩子多学些东西肯定没坏处;

看到其他小朋友在学什么兴趣班,也想让娃去学……

“双减”前,基于这种“比多少”的认知,家长给孩子报培训班等一系列行为,曾一度成为教育内卷的催化剂。

但如今,家长陡增的焦虑意味着,曾经一以贯之的教育思维方式已然不适用,亟需新的理念来取代。

事实上,“核心素养”理念的出现,就是与“双减”本质相一致,正是打破知识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实现教育的减负。

其背后所蕴含的教育思维方式是“少即是多”——抓住那些最关键、最基础的素养,在父母时间与精力允许的条件下着重培养。这些素养,就像雨露、阳光和养分一样,帮助孩子在未来的生活场景中从容生长。

然而,正如开创性提出减法概念的莱迪·克洛茨在《减法:应对无序与纷杂的思维法则》中所写:事实上,要实现“少”往往意味着做得更多或者想得更多。

左璜分享了儿子英语启蒙的例子。当时,她经过收集整理、对比分析后,给儿子选择了一部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内容积极正向、发音纯正的英文动画片。

这部动画片儿子从2岁多一直看到5岁,期间左璜创造条件让孩子反复变着花样,立体化地看。

变成音频听。没事的时候磨耳朵,实现了音和形的联结;

变成绘本阅读。把动画片里的对话、台词变成绘本,让孩子读到的、看到的、听到的都一致;

把动画片的人物形象带到现实生活中,比如动画人物的卡通公仔,当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就把公仔搬出来作为榜样,学习如何正确解决问题……

多维感官的输入,使一部动画片做到了常看常新,既有效地启蒙了英语,同时还培养了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行,深化对世界的理解。

由此可见,核心素养在以儿童发展科学为依据的前提习下,摒弃了盲目跟风的“以量取胜”的教育思维方式,家长将心思花在“质”的选择与培养上,发掘孩子为数不多的真正需要,焦虑值自然也就下去了。

那么话说回来,家长需要培养孩子的最关键、最基础的素养是哪些呢?

基于学习心理机制,左璜提出了“育儿四素养”

几乎在她的育儿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对于四素养的培养。

与此同时,左璜强调:“核心素养应该聚焦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建构和高效的亲子陪伴上面。”也就是说,在家庭教育中素养的培养,更多情况下是在亲子互动中完成的。

而语言作为亲子交流的至关重要的工具,尤其与两个素养密切相关——沟通与表达力、思考与想象力。

“孩子的对话语言是很好的突破口,我们既能在交流中了解与培养孩子的沟通与表达力,同时还反映着孩子内在的思考与想象力。”

如何进行亲子对话,

提升孩子的沟通与表达力?

显而易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孩子,现在喜欢宅在家中进行网上社交,不愿意和爸妈说话,很少与真实的人沟通交流。长此以往,孩子的沟通与表达力必然会受到影响。

还有很多小孩子不高兴只会哭,甚至在地板上撒泼打滚。为什么用这种方式来发泄情绪呢?

一方面可能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就不够,孩子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和宣泄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家长可能以前没有正确引导过。

“培养沟通与表达力,从浅层次来看,是重视孩子的语言输出,发挥语言的本质功能;更深层次来说,是促进孩子社会性情感能力的发展,拥有创造幸福生活的能力。”

左璜在育儿过程中,也一直践行着这点。当儿子生气时,左璜反复告诉儿子生气要说出来,“你跟妈妈说你生气了,妈妈才能知道”。后来儿子生气时说,“我现在非常生气,我气得心脏的颜色都是红色的”。

身为家长,当孩子被消极情绪困扰时,我们就要教会他,用语言去合理地表达出来,进而学会跟他人积极沟通,这也是培养社会性情感很重要的部分。

成长中的孩子,他的思维、语言都会受到外界,尤其是父母的影响。因此,左璜还分享了亲子沟通中的3个做法,促进孩子沟通与表达力的发展。

孩子刚会说话时,多用叠词或形容词去描绘生活中的事物。比如太阳红彤彤的,翩翩起舞的蝴蝶……长大后,孩子在语文作文中也用得上;再大一点,引导孩子使用关联词进行表达,使孩子能够逐渐理解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编儿歌。在儿子小时候,左璜就开始给孩子就编儿歌。孩子看到蜗牛,就把蜗牛变成一个儿歌,“蜗牛蜗牛下雨不愁,背着房子东游西游”,这种朗朗上口的儿歌有助于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

转述。比方说,家长明明可以直接跟第三人说,但是通过孩子转述给第三人。比如明明可以直接告诉爸爸的事情,你非得让孩子去告诉爸爸,“你问爸爸今晚我们吃什么?”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在帮助孩子促进沟通和表达。

对号入座,孩子的思维在哪一层级?

在亲子对话中,除了注意孩子的沟通与表达力之外,父母更需要关注孩子表达背后的思维方式,也就是“育儿四素养”中的思考与想象力。

思维是内在的认知加工过程,所以我们看不到孩子的思考过程,也观察不到想象力发生的机制。

左璜一直以来强调“语言就是思维”。语言是外衣,思维就是内核,透过孩子的语言表达可以推理出思维层级,为家长提供恰当的教育契机。

因此,除了年龄这样的硬指标外,她提出了可以满足个体差异的方式,家长借助外部语言对话,倒推出孩子内在的思维水平。

“家长通过与孩子的对话去观察和发现,推理出他们的思维水平,进而激活和引导思考与想象力的向上发展。”

怎么样才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孩子所在思维水平?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思维发展的规律——思维发展呈阶段性的,而且思维发展是有层次的,一个层次一个层次递进。

举个例子,当听到孩子说出“丢三落四”这个成语,然后紧接着就问,“你看见了谁在丢三落四”?从孩子的回答中,我们可以大致推理判断出他的思维水平。

如果孩子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可以基本断定他的思维水平,相当于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认知阶段发展论的感知运动阶段,孩子只是简单的复述模仿,但没有理解成语的意思。

比如幼儿园每天循环播放这个成语,孩子听多了就会说了,但并不代表他理解了这个成语。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刚才的问题,如果孩子马上回答,“我就是丢三落四的人”或者“哥哥喜欢丢三落四”。这说明他已经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了,而且还能把成语跟自己联系起来。很显然,他的思维进阶到了相当于具体运算阶段。

如果继续跟他聊这个成语,他还反过来问你,“为什么是这个成语,为什么是丢三落四,而不是丢五落六?”孩子不仅理解数字是不同的数学符号,而且举一反三思考抽象问题,这意味着思维水平又上升一层,进入了形式运算阶段。

如何进行亲子对话,

促进思考与想象力的提升?

相较于沟通与表达力,培养内在的思考与想象力,难度指数升高,也更考验着一个家长的水平。而用心的家长,通过掌握跟孩子交流沟通的技巧,就能举重若轻地帮助孩子获得思维的成长。

既然已知孩子的思维水平,家长如何在日常对话中培养孩子的思考与想象力呢?左璜结合自己的育儿经验,总结出提升思维的亲子对话“三部曲”。

第一步,归类与提升

对孩子的提问,家长要进行归类。比如孩子问飞机的涡轮为什么会转动?为什么地铁进入隧道速度就加快了?为什么一挤牛奶盒牛奶就会流出来?这些问题都可以归于物理学,这样简单的生活提问就变成一个学科问题了。

第二步,引导与探究

既然是物理动力学的问题,家长不妨通过各种途径和媒介,相关书籍查阅、百度百科搜索等,与孩子一起探究找到答案,等大一点就让他独立探究。完成引导与探究这一步,孩子思考问题的深度毫无疑问会进步。

第三步,假设与反问

什么叫假设与反问?比方说“为什么树根要长在地下,不长在天上?”经过前两步,孩子已经知道答案,然后家长假设性地提问“如果树根长在天上会发生什么事?”去激活孩子的另外一个层次的思维。

除了以上的亲子沟通技巧外,在左璜看来,提问是促进孩子思维发展的最佳策略。

家长的提问,不仅促进了孩子沟通表达力的发展,同时也促使着孩子进行主动、有深度的思考,提升思考与想象力素养的发展。

“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发孩子的思考,这就促进了孩子大脑的运动。其实大脑也和人的肌肉一样,是需要锻炼的。”

家长可以每日截取几个小场景,以此来帮助自己反思和提升提问的技巧和策略。一般来说,可以把问题分为四类:

价值观层面问题。这类问题一般会问,“……应该不应该?”“……好不好?”

知识层面问题。这类问题一般会系列地问,“为什么?”

方法层面问题。这类问题一般会问,“怎么做呢?”

本质层面问题。这类问题一般会问,“这是什么?”

家庭教育重在日常。在陪伴孩子、亲子沟通的过程中,家长最重要的就是“要动脑筋”,让自己和孩子的思维动起来,在思考与行动中“去伪存真”,培养那些孩子真正需要且为数不多的素养。

也正如左璜所言,“归根结底,‘核心素养’养育重点强调的是家长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

跟着孩子一起成长,去适应这个时代的变革。我们,共勉。

话题互动

育儿中,你会焦虑吗?

对于育娃焦虑,你是如何看待的呢?

欢迎在评论区和留言分享~

原标题:《与其在育儿的琐碎中焦虑,不如学这位博士后妈妈为教育做“减法”》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