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中国驻美资深记者的特朗普评传:为什么偏偏是他

温宪
2018-03-08 14:50
来源:《特朗普评传》
翻书党 >
字号

【编者按】

特朗普入主白宫一年多,功过如何各有评判。最近出版的《特朗普评传》一书,是迄今唯一一部中国记者撰写的特朗普评传。作者温宪,曾任《人民日报》驻美国记者站首席记者、《人民日报》北美中心分社首席记者,他两度出任《人民日报》驻津巴布韦记者、《人民日报》驻南非首任记者,被曼德拉誉为“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特朗普评传》中,他从家庭教育、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大选制度、媒介生态等各种角度全面分析特朗普商业成功的秘密、剖析美国大选中的特朗普现象、揭秘美国大选的历史演变及游戏规则、特朗普当选后的施政措施等议题。澎湃新闻获得授权,摘录其中一章。

《特朗普评传》,温宪/著,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7年12月版。

对于美国总统大选中对手之间的相互攻诘指责,也千万不要太当真。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前脚是死敌,后脚可能就是盟友。

这不,曾在首轮共和党总统候选人辩论中抨击特朗普的新泽西州州长克里斯蒂刚一退选,转过身来便站在特朗普身边为他站台。

这都是一些政治上的小算盘,为的无非是日后特朗普得势后谋个一官半职。随着特朗普的得势,特朗普在共和党内获得了更多支持。在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中成为共和党副总统提名人的原阿拉斯加州州长佩林女士便不失时机地表示支持特朗普,并希望特朗普胜选后,她能被任命为能源部部长,她宣称自己对能源政策很有想法。

大选尚未结束,“政治分肥”的暗流开始涌动,这也真是够奇葩的。鲁比奥、卡森、吉尔摩、克里斯蒂、桑托勒姆、保罗、赫卡比、金德尔、沃克、佩里,这些昔日与特朗普同台辩论,甚至相互攻击闹得很不愉快的人最终都宣布支持特朗普,大抵是冲着分享“政治分肥”去的。

美国历史上,“政党分肥制”久已有之,其背后是美国政治制度中“钱主政治”的本质和由此带来的“投桃报李”般的利益瓜分。近半个世纪以来,当选美国总统对于驻外机构负责人的任命有着70∶30的潜规则,即约70%的驻外大使任命从职业外交官中挑选,另有约30%属于权钱交易性质的“政治任命”。据美国外交服务协会统计,迄今为止,奥巴马执政以来对驻外大使“政治任命”的比例为37%,而自奥巴马第二任期以来,这一比例已高达57%,其中最为明显的便是任命美国第35任总统约翰·肯尼迪和第一夫人杰奎琳·肯尼迪的女儿卡罗琳·肯尼迪出任驻日大使,令其成为首名担任这一职务的女性。奥巴马此举就是对肯尼迪家族对其政治上支持的回报。

有一段时间,被奥巴马提名的多位候任大使在国会听证会上屡屡露怯,进而引发人们对美国“政党分肥制”的新一轮质疑浪潮。

首先露怯的是奥巴马提名的驻挪威大使乔治·楚尼斯。楚尼斯此前为旅馆业大亨,曾向奥巴马和其他民主党人提供约130万美元政治献金。在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楚尼斯承认他从未去过挪威。不仅如此,楚尼斯还是一个“大嘴巴”,他在听证会上指称挪威进步党成员为极端狂热分子。事实上,挪威进步党现为挪威中右翼执政党之一。楚尼斯的失言立即在大西洋彼岸的挪威引发强烈不满。挪威进步党议员艾林森说,楚尼斯的言论是“不可接受的挑衅”,要求其就此进行道歉。楚尼斯随之忙于为此事进行“善后处理”。

被提名担任美国驻匈牙利大使的科琳·贝尔曾为肥皂剧制片人。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她为奥巴马集资约80万美元。她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对匈牙利知之甚少。被提名担任驻阿根廷大使的诺厄·布赖森·马梅特在国会听证会上承认他从未去过阿根廷,也不能流利地讲西班牙语。在奥巴马进行竞选连任时,马梅特曾捐款50万美元。在同一场听证会上,被奥巴马提名担任驻冰岛大使的罗伯特·巴伯也说他从未造访过这一北欧国家。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时,巴伯为奥巴马捐赠160万美元。除将大使职位送给为奥巴马奉上政治献金者外,美国驻南非、丹麦、坦桑尼亚等国大使职位还被给予前白宫官员或曾为奥巴马竞选出力的助手。

“这样不合格的人怎么能够成为美国驻外大使?他们明显的短板势必带来对美国利益的伤害。”美国国防论坛基金会主席、曾竞选美国国会众议员的苏珊娜·斯科尔特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美国首都商业财产公司总法律顾问、高级副总裁艾伦·弗兰克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这种权钱交易在美国由来已久,谁也改变不了,今后仍将如此。” 曾在小布什政府中担任总统顾问的吉莱斯皮战略咨询公司创办人爱德华·吉莱斯皮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说,愈演愈烈的政党分肥现象肯定有损美国外交形象及利益。“美国改变不了政治分肥现象。谁上台也都会这么干。”

对于生意人特朗普来说,他更是明白这种利益关系的“礼尚往来”。

由此牵扯出一个令人十分费解的问题:在特朗普参选问题上,为什么全世界的人都看走了眼?为什么走到最后的偏偏是他?

是啊,在对每一位候选人都细察三代,刨根问底,极尽苛责的美国,为什么这位离过婚,破过产,骂过人的特朗普能够过关斩将,脱颖而出?

在对美国及整个世界的制度安排、政治生态、忧患关切、利益冲突、思潮沉浮、历史回声进行一番审视之后,加之特朗普个性对所有这些因素的煎炒烹炸,人们可能会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不能是他?!

每四年一次的总统大选是为美国社会发展方向提供调整机遇的制度安排。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一个“出气筒”或“撒气阀”。“你们觉得你们现在的生活比四年前更好吗?”成为每一位反对现任总统的候选人在竞选活动中必用的句型,其功用便是放大、凸显、发泄社会不满情绪。在2012年美国总统大选进程中,我在多个竞选场合便听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罗姆尼不厌其烦地使用这个句型。

美式民主周期性放大、凸显、发泄社会不满情绪的过程中势必不断催化出越发白热化的非理性氛围,以对社会不满为基础,候选人与特定选民群体间势必相互绑架。美国学者布莱恩·卡普兰在《理性选民的神话:为何民主制度选择不良政策》一书中认为,正是由于“理性选民”的“偏见”,他们的选票才会被各种利益集团所利用,进而对经济造成损害。例如,“理性选民”有喜欢高福利的“偏见”,政客就打“高福利”牌,结果西方国家一个接一个地陷入了高福利引发的债务危机。民主频频失误的主要原因是选民“理性的胡闹”:多数美国选民的投票选择多凭自身感受,但这种感受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媒体渲染的影响,甚至是误导,本已无知,加之误导,选举进程中便有了向非理性滑落的惯性。因为自己的“偏见”,自己投出的票也带有“偏见”,国家政策最终也带有“偏见”而走上歧途。

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十全十美,“美”国也不例外。奥巴马八年的执政不可谓不努力,但他既无法兑现八年前的所有承诺,自然也无法使每个人都满意,且不论那些承诺本身便也有争议。种种民调显示,不少人积攒下一肚子气。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2015年12月的民调结果,69%的美国人对国内所发生的一切感到“很生气”和“有点生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和《华尔街日报》2015年的民调也显示,69%的民众对美国政治体制不满,认为它似乎只为有钱有势的“二华”——华尔街和华盛顿服务。

这些民调显示,许多美国民众的愤怒程度相比一年前,更呈加剧之势。在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民调受访者中,61%的共和党人、54%的白人民众、42%的民主党人、43%的拉丁族裔以及33%的非洲族裔民众的“怒气值”相比往年有所上升。选民们感到美国梦在破碎,可以归结为5个原因:经济、移民、华盛顿的政策、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以及国内党争。

美国过去8年的经济发展未能让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实现真正的进步,这一点最易招致民众愤懑。尽管美国已从衰退中复苏,但多数民众仍感到手头拮据。美国中等家庭年收入已经原地踏步15年——据统计,1999年这一收入为57843美元,2014年为53657美元。不少人还感到,许多工作质量在降低,工作机会在减少。

非法移民的不断增加使得美国人口结构正在发生变化。皮尤研究中心统计显示,40年前,84%的美国人由白人组成,而到2015年,这一比例降为62%,预计到2065年将进一步降至46%。《下一个美国》一书作者保尔·泰勒称,“年长的白人选民认不出他们土生土长的国家,有一种身处异域部落的感觉。”

正如奥巴马本人也承认的那样,在他当政八年中,华盛顿共和、民主两党建制派党争越发极端。这一点令美国选民越发愤怒。盖洛普民调称,六成美国人认为政府权力太大。“国会山的僵局,加上民众感觉一些选出的官员无能,导致了20%—30%的选民心怀怨气,”美国企业研究所的民调专家卡尔林·褒曼认为,“人们看到政治家们在争斗,事情却做不成。……人们感觉跟政府离得越来越远,两者关系每况愈下。”据皮尤研究中心统计,如果问美国人是否相信政府,89%的共和党人和72%的民主党人回答“有时信”或“从不信”。

政治极化现象早已将美国变成一个“分裂的国家”。皮尤中心统计显示,共和党在一些核心议题上,比94%的民主党持有更保守的观点,而1994年上述比例是70%。而中间派民主党人则比92%的共和党人拥有更自由的立场,1994年这一数据是64%。

“9·11”事件发生以来,美国人一直有“处在战争中”的感觉。随着伊斯兰国的发难,加之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有着“例外论”基因的美国人那种焦虑感极易被煽动起来。皮尤研究中心数据分析认为,2012年,38%的受访者认为美国领先世界其他国家,到2014年持有这一观点的人数下降了10个百分点。该中心在2013年的一项统计还显示,70%的人认为美国正在失去来自国际上的尊重。

在大选之年,这种种不满、焦虑和愤怒正如堆积起来的干柴,此时,远处跑来一群手持火把的点火人,他们就是共和党总统候选人,但最终将火点得特别旺的那位就是特朗普。

较之其他候选人,特朗普更敢于以践踏“政治正确”的种种言论将人们的不满归咎于非法移民、归咎于墨西哥等国家。

较之其他候选人,特朗普更善于利用媒体放大“理性选民”的“偏见”与种种合法的“胡闹”。《华盛顿邮报》的记者乘坐他的私人飞机跟踪采访时发现,一天的竞选活动结束,特朗普关心的不是选情变化,而是媒体对他的报道。

较之其他候选人,特朗普“局外人”的身份成为其一大优势:他不是体制内人,华盛顿的种种党争与他无关;他是一个商人,在初选阶段主要用自己的钱拿来竞选,与人们厌恶的“金钱政治”拉开了距离;他没有过哪怕是一天的执政资历,这恰恰使他得以毫无顾虑地尽情抨击种种政坛弊端。

在美国政治中,每位候选人都有其基本选民群体。人们经过一番审视后,发现美国蓝领白人或者被蔑称为“红脖子”的人构成特朗普满口猛喷非法移民、华盛顿建制派等最为积极的支持者。

美国制造业蓝领白人主要是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白人,往往也是从事制造业或服务业的低端工作。在20世纪,美国制造业蓝领白人曾有过衣食无忧的美好岁月。那时,只要一个男性白人在诸如底特律汽车工厂谋得一份工作,他便可轻轻松松地养活一家老小。然而,近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

随着全球化的影响,低端工作大量地通过商品进口和服务外包而流失海外。这些白人发现他们的收入甚至工作机会大受影响。随着20世纪60年代民权运动的兴起,各大公司在雇佣工人时特别是低端工作时更加需要考虑“政治正确性”而在不同族裔间平衡人数。虽然白人整体的平均收入依旧远高过非洲裔,但是相同学历的人群中不同族裔间的收入差距不大。这些白人父辈时的优越感顿时被深深的失落感所取代。在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所导致的经济衰退进程中,受到打击的也是这一蓝领白人群体。这一部分选民对于特朗普将非法移民作为“泄愤”目标,把由于恐怖主义、失业引起的紧张和焦虑感归罪其身等作法最能听得进去。对于这些人来说,特朗普就是一个拳击手,恰好在这些人希望看到有人挥拳时站了出来。特朗普也投桃报李,当他的支持者无故当街暴殴一名拉美裔路人之后,他非但未予谴责,还表示:“我的支持者都很有激情。他们真正地热爱着这个国家并希望国家再次强大。”

2016年以来,一个尘封多年的政治名词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屡屡提及,这就是“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也是一个有着多角度界定的词汇,直白的解释是民粹是一种人民不满现状的意识形态,可以与任何意识形态结合,视其社会情境或反对的对象而定。马基雅弗利、黑格尔等思想家坚信历史不过是人类行为的循环,民粹主义亦不例外。

在美国历史上,有人认为对于英国皇家王室政府的民粹主义愤怒直接导致了美国独立革命。

19世纪90年代,美国中西部和南部农场主和一些工会共同成立了民粹党,反对“数以百万人民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被一小撮人赤裸裸地偷走了,以成就他们巨大的财富”的社会制度。其他具有民粹主义政党色彩的包括1912年由西奥多·罗斯福领导的美钞党、1924年由罗伯特·拉福莱特领导的进步党和1933年至1935年由休伊·朗领导的分享我们财富运动。

在1968年的美国总统大选中,曾当过四任亚拉巴马州州长的乔治·华莱士所领导的五州民粹主义运动赢得了13.5%的选票。1972年,再次出山的华莱士反对精英政治和自由派改革,在民主党初选中赢得了大量蓝领白人的选票。

在1992年和1996年总统大选中,民粹主义者都曾被视为是一支搅动大选进程的力量。曾于1996年、2000年和2004年作为独立候选人或第三党竞选总统的亿万富翁罗斯·佩罗也被视为民粹主义者。特朗普一度便与佩罗站在一条战线上。在2008年总统大选中,具有民粹主义色彩的拉尔夫·纳德赢得了不少人的支持。

2004年、2008年美国总统大选时民主党候选人约翰·爱德华兹关于“两个美国”的言论也曾被视为民粹主义。

自奥巴马出任总统后,“茶党”运动的兴起被视为从右翼发起的民粹主义现象。左翼的“占领华尔街”运动则选择了“我们是99%”的口号,将美国最为富有的人指为1%。认为就是这1%的人制造了经济不稳定,损害了新政以来的社会安全体系。美国政治学教授乔·朗兹和多里安·沃伦都认为,这一运动是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为最为重大的左派民粹主义运动。

在2016年美国总统大选进程中,民主党的伯尼·桑德斯和特朗普都被视为民粹主义者,区别在于桑德斯被归为左翼,特朗普则相反。

有着一头白发的犹太人桑德斯在2016年大选中是一位极为引人注目的人物。这位来自佛蒙特州的美国联邦参议员公开宣称自己是民主社会主义者。他猛烈批评美国政治和经济体制,呼吁社会公正,缩小贫富差距、维护女权主义、坚持反战,改变美国人财富严重不均的现状,打破财富影响政治的潜规则,提高富人税率,推动美国能源改革,应对气候变化。被认为属于民主党左翼的桑德斯在大选中不接受大公司政治献金,只接受选民小额捐款。尽管在民主党党内竞选中明显不敌希拉里·克林顿,但在美国下层民众和年轻人中颇受欢迎。

“特朗普现象”引得美国众多历史学家和政治科学家寻找历史上的类似案例。1896年,威廉·杰宁斯·布赖恩因发表极具煽动性的“金十字”演讲而获得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提名。在那次演讲中,布赖恩猛烈抨击了金本位制度。

有人认为,美国历史上与特朗普最为相似的无疑是第七任总统安德鲁·杰克逊。作为苏格兰-爱尔兰后裔,杰克逊有着“野蛮、粗糙、热血、暴力”的特点。他很豪爽、直率、草根、大嘴巴、心机深。他提倡施行为白人老百姓谋利的政策,痛骂华盛顿的建制派,因此很讨好草根百姓的欢心,却也很有争议。

还有人将特朗普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要求币制改革、要求大工业和铁路国有化及保护劳工权利的查尔斯·库格林牧师,20世纪50年代间残酷反共的“麦卡锡主义”发端者约瑟夫·麦卡锡,“阴谋论”者、作为改革党成员出任第38任明尼苏达州州长的杰西·文图拉,宣扬孤立主义的社会活动家查尔斯·林德伯格等类似。

有人将特朗普与罗纳德·里根进行对比。马修·普瑞斯曼在《大西洋》月刊上撰文称,与里根一样,特朗普也善于表明解决问题的简单办法就在那里,但其他领导人没有将其实施的强烈意愿。他认为,这是理解特朗普现象的关键所在。有人指出,特朗普对待外国人和移民的态度令人想起富兰克林·罗斯福,罗斯福私下里经常对一些少数族裔发表诋毁性言论,他对日裔美国人采取了集中拘留政策,并不让逃离纳粹的犹太人进入美国。

19世纪50年代,以美国土著党为代表的势力反对大量涌入的德国和爱尔兰天主教徒。《纽约客》载文称,特朗普是自那时起又一次反移民、“纯粹美国人”传统的回归。

全球化的潮流带来全球化的问题。特朗普在2016年得以呼风唤雨与大西洋彼岸的风风雨雨有着千丝万缕的因果关系。

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欧洲右翼极端主义开始抬头,对外来移民的袭击和种族主义暴力行为在欧洲各地时有发生。2009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和欧洲债务危机让欧洲经济持续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更强烈地激起了一些民众的排外情绪,极右翼势力借此得以扩张,一些欧洲国家的政局呈现“向右转”的趋势。在21世纪第二个十年里,右翼民粹主义的崛起大幅改变了欧洲的政治版图。

有着西方干涉背景的利比亚、叙利亚战争加速了向欧洲涌去的难民潮,也进一步刺激了欧洲民粹主义的膨胀。

欧洲有着一批如法国国民阵线领导人玛丽娜·勒庞和荷兰自由党领导人海尔特·维尔德斯一样的民粹主义领导人。他们在行事风格上与特朗普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他们大多充满个人魅力,说着很接地气的亲民语言,善于激化民众焦虑情绪。他们援引国际公约,呼吁阻止移民,尤其是穆斯林进入欧洲,并且善于抨击欧盟。民族主义是他们开出的药方。

右翼民粹主义政党的崛起证明了金融危机和欧元危机引发了有利于极端民粹主义的集体缺乏安全感等情绪。随着难民的涌入,欧盟各国拒绝共同接纳成千上万难民的做法使民粹主义的恐惧和混乱论调更受欢迎,而这种论调已经深入极端民粹主义政党的政治思想。恐怖袭击也助长了民粹主义领导人惯于煽动的恐惧情绪。

在全球化浪潮中,新兴世界的崛起让全球分工朝着他们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西方高举自由资本主义和全球化的大旗,到头来却搬石头打了自己脚,大西洋两岸的草根阶层均认为自己被国际竞争甩在后面,他们的挫败感引发了声讨自由贸易和开放边境等全球化原则的政治运动。

反全球化,鼓吹民族主义超越全球主义是民粹主义的典型特征。在全球金融危机、欧债危机、难民危机等多重打击下,一度有着光明前景的欧盟危机重重。

2016年6月23日,英国就是否脱离欧盟举行全民公投,结果表明多数投票者赞成脱离欧盟。欧盟遭遇历史上最为严重的组织危机。

英国公投结果揭晓当天,特朗普首次以共和党“假定”总统候选人身份出访英国,其理由是巡视在特朗普名下的两所位于苏格兰的国际豪华高尔夫球场度假村。

特朗普下榻的酒店外有数十名示威者抗议特朗普的到来,指责他是“顽固的种族主义者”,此前就有英国民众发起请愿要求拒绝特朗普访问英国。

特朗普一脸无所谓的样子。当他被媒体问及对英国脱欧公投看法时,特朗普回答说,“我认为这是一件伟大的事情,而且已经发生。这是一次历史性的、神奇的公投……世界各地人民都对移民问题感到愤怒,他们愤怒的原因是移民来到一个地方占用资源,但没人知道这些移民是谁。这种愤怒发生在英国、美国和其他很多地方。”

“毕竟英国人夺回自己国家,这是一个伟大的举动。美国人民也在做类似的事情,我相信也会成功。”特朗普说。

英国脱欧与特朗普参选,被视为大西洋两岸将影响世界格局的事件。

时势造就人物。

美国,也只有美国,能够产生和造就特朗普这样的人物。

谁也看不懂的棋局,七嘴八舌的世界,脸红了吧!

从鄙夷、嘲讽、娱乐到“玩真的”,曾经不可想象的“特朗普总统”看起来并非遥不可及。

喜欢贴标签的学者们开始议论“特朗普现象”?特朗普心里可能这样想,别整那玄乎的,我就是一个“想啥说啥,爱咋咋地”!此时此刻就是有人喜欢我这样!

在一个充满虚假的世界,有一个跳出来说皇帝没有穿新衣的小孩刚开始被视为“疯子”,转过神来又突然受到热捧。

整个世界还在回味。表情轻松的特朗普在苏格兰打高尔夫球的时候,脑子里早就在转悠着另一件大事,他将如何应战一位身经百战、经验丰富、外柔内刚、手腕毒辣、政治资源极为丰厚的女性对手。

这是一位较《纸牌屋》中那位克莱尔厉害得多的人物。她是现实中的美国前第一夫人、原纽约州联邦参议员、奥巴马政府的国务卿。她在美国政坛叱咤风云三十年。

特朗普曾和她有过显得极为亲密的合影照,因为她曾经出席过他的婚礼。他也曾暗中捐给她不愿透露准确数目的政治献金。

她就是希拉里·克林顿。

    责任编辑:顾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