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非洲观察|乍得湖消失的90%水面:非洲发展和环境的两难

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 陶短房
2018-03-20 12:35
来源:澎湃新闻
思想市场 >
字号

2016年7月16日拍摄的乍得湖。视觉中国 资料图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由喀麦隆、尼日尔、尼日利亚、乍得、中非共和国、利比亚等六国组成的“乍得湖流域委员会”(CBLT)在尼日利亚首都阿布贾举行了主题为“拯救乍得湖恢复其流域生态系统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安全和生计”(Sauver le lac Tchad pour restaurer l’écosystème de son bassin pour le développement durable, la sécurité et les moyens de subsistance)的专题讨论会,试图找到“挽救”非洲前著名大湖——位于北非和西非之间的乍得湖的根本方法。

非洲拥有许多世界驰名的大湖,如维多利亚湖、马拉维湖等等。其中位于非洲中北部的乍得湖是一座半咸水湖,也是一座著名的国际湖泊,周围有乍得、尼日尔、尼日利亚和喀麦隆四个国家,如果算上整个乍得湖流域,则还要包括利比亚、苏丹甚至阿尔及利亚等看似相距非常遥远的国家。尽管是半咸水湖,但这座位于非洲干旱地区的大湖,却为撒哈拉南北近4000万非洲人提供了生命源泉。

为什么说它是一座“前著名大湖”?为什么说乍得湖到了需要各方开会讨论如何“挽救”的危机时刻?

因为它已经几乎不能再称作“大湖”了:1960年时乍得湖面积为2.6万平方公里,自那以后的不到60年时间里,这座“著名大湖”的面积居然萎缩了90%:2001年时的普查数据只有不到1500平方公里,2006年是1350平方公里,如今则因为乍得湖流域极端恐怖武装“博科圣地”(Boko Haram)肆虐,连普查都难以进行了,但相信快速萎缩的轨迹并未改变。

湖泊面积的快速萎缩自然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的毁灭。60年前乍得湖栖息着135种鱼类,年渔产量高达20万吨,支撑着至少两万家大小渔业企业和个体户,周围则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如今渔产量几可忽略不计,周围的农田和牧场也严重退化,约450万沿湖居民处于“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不少人被迫离开了乍得湖流域。

人们将乍得湖快速萎缩的原因归咎于用水量过多、注入乍得湖的河流上游兴修水库,以及气候变化和干旱天数增加等,周围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恶化则是另一个“罪魁祸首”。乍得湖是国际湖泊,各国对于湖泊及流域用水缺乏统筹,也让问题变得雪上加霜。

有人将乍得湖萎缩的部分原因归咎于“博科圣地”,但另一些人则不以为然,指出该极端组织是2013年才出现,而乍得湖的萎缩却持续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时间,不仅如此,极端组织的肆虐和频繁战乱,在客观上反倒令乍得湖周边的人为经济活动减少,植被破坏速度下降,照理应该减缓湖泊萎缩的速度。

有一点是肯定的,荒漠化、安全与财政的挑战,流域各国的以邻为壑,都会令乍得湖萎缩的趋势更难得到遏止。

上世纪80年代,流域各国成立了乍得湖流域委员会(la Commission du bassin du lac Tchad),试图采取联合措施对抗乍得湖的“死亡”,2015年11月,委员会通过“气候恢复力行动计划”,承诺“将致力于兼顾流域居民生计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从而令乍得湖为区域粮食安全和减少贫困作出应有贡献”,但迄今这些计划都流于一纸空文,乍得湖还在萎缩,周围数百万人仍在挨饿,战祸则让他们雪上加霜——截止2018年1月乍得湖流域有230万人因“博科圣地”之乱流离失所。

此次阿布贾举行的讨论会上,许多与会代表指出,单纯强调“环保”“牺牲”,要求沿湖国家、民众为保住一汪湖水而“舍弃小我”,恐怕只能是缘木求鱼:乍得湖流域即便在非洲范围内,也属于生态条件较为恶劣、居民温饱尚成大问题的地区,而当地的人口密度却在赤道以北非洲干旱、半干旱地区处于高水准,嗷嗷待哺的当地各国各族民众不得不采取一切手段去填报自己的肚皮,至于这样做会否导致面前大湖越来越小,以及大湖的萎缩会对自己和子孙的未来构成怎样的深远影响,他们实在考虑不了那么多。

不仅如此,一些专家也指出,国际组织和部分环保界人士指责当地政府、民众“罔顾环境”导致乍得湖萎缩的意见虽然不无道理,但“未必是真理的全部”:作为古代海洋消退后的残余,乍得湖7000年前面积高达40万平方公里,1823年欧洲人第一次抵达并进行科考时还是和维多利亚湖(近6.9万平方公里)不相上下的大湖,我们不能只盯住从2.6万萎缩到不到1500平方公里的这几十年不放,而忽略了从40万到六七万,从六七万到2.6万的几十年、几百年,也就是说,或许即便逼迫环湖居民付出重大代价,我们也仍无法遏止乍得湖的快速萎缩——因为我们根本就还弄不清它何以萎缩。

无论如何国际社会应首先解决乍得湖流域的和平、安全和温饱问题,倘不能让这数百万一贫如洗、颠沛流离、嗷嗷待哺的“土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任何看似“政治正确”的“解决方案”,都将注定成为撒哈拉沙漠里一闪而过的海市蜃楼。

    责任编辑:丁雄飞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