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工作,怎么就成了“毫无意义的”?

2022-10-10 19: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杨照 理想国imaginist 收录于合集 #理想国人文精选 42个

小长假返工第二天,你的身体里的生物钟还没来得及适应在周末爬起来上班,人已经浑浑噩噩地站上了开往新一天工作的早班地铁。几十分钟的失重时间飞驰而过,回想起假期窝在家里的安逸和放松,你安慰自己:没事,前七天过得那么快,接下来的七天也会很快过去。

——让时间过快点儿的秘诀,当然就是用一大堆“毫无意义的工作”来塞满自己了。等等,工作为什么是“毫无意义的”?工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降格成为“狗屁工作”的?

你关于工作的各种思考,都能追溯到《资本论》,早在十九世纪后期,卡尔·马克思就预见到今天打工人会面临的种种境况。在《〈资本论〉的读法:资本及其创造的现代世界》中,作者杨照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当下世界的实际问题,讲解了《资本论》在今天的读法。翻开目录,你就能看到不少“扎心”的问题:人是怎样沦为劳工的?为什么我们无法决定每天工作多久?员工之间是竞争关系吗?职业没有贵贱,真的是这样吗?

《〈资本论〉的读法》| 杨照

时代改变了,我们今天当然不能再以天真的眼光阅读马克思的论著。有两种读法:一种是历史的读法,透过马克思理解资本主义如何从19世纪的残暴不仁转变为今日的慈眉善目;另一种读法则是借由马克思的理路,来省思自己对生活、生命的选择。尤其需要思索的是,工作在生活当中应该占据什么地位,在生命当中又应该具备什么意义?

——杨照

人如何沦为劳工:被降级的工作成果

节选自杨照《〈资本论〉的读法》

01.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

过时了吗?

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一卷主要着墨于资本增生的现象与活动,也就清楚显示出马克思经济学与市场经济学之间的重大差异。对市场经济学而言,价值有什么来历无须特别去分辨,尤其不需要分辨先后顺序,更不用去分辨是否必要。从市场经济学的处理来看,这些都是价值增生的活动形式。

例如货币变成了金融商品,从金融商品中获取的所得就是一种价值增生;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得到薪资,这也是一种价值增生;借由投资在生产活动上,你得到的收入与报偿,是价值增生;你把钱借出而拿到利息,也是价值增生。对市场经济学来说,这些都同样是价值增生。这种价值增生在市场经济学里是平行的,没有高下之别,没有好坏之别,全都由市场与供需决定,你需要懂市场究竟是如何运作的。

但从马克思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怎么会是正常的呢?这里涉及马克思的一项基本判断,亦即他的劳动价值说。

劳动价值说在100多年来饱受各式各样的批判。然而直到今天,2008年全球金融风暴仍让人记忆犹新,还是可以稍为回想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是否有其道理和价值。比如我们认为,2008年的金融风暴理论上不应该变成那样一场风暴。

这场风暴源自美国的金融业,更关键的风暴核心是美国的房地产业。在大家预期美国房地产价格会上涨的情况下,吸引越来越多人投注资金,许多人积极地买房子,将存款换成房产。现金不够的时候,人们就去银行借贷。银行十分乐意借这种房贷,因为可以用房地产的价值作为抵押。由于预期房地产的未来价值将比现在更高,所以银行不只愿意借钱给有房子的人,即便买房子的人付不出利息,还是可以用房地产未来可能的涨幅预借更多钱,以债养债。

这些活动与现象,从市场经济学所认定的市场机制来看,有供应与需求,彼此互相配合,理论上合理。有人有买房子的需求,就有人盖房子、卖房子来满足需求。有人在买房子的过程中有借贷需求,于是银行就提供了资金的供给来配合这方面的需求。这一切都只是涉及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的变化衍生了房价的涨跌,同时也导致金融商品或者是房贷的升降。

回到马克思的理论中,最基本的不合理之处就是这些资金的活动都不涉及生产。这些资金都指向既有的商品,亦即在那些固定的房地产商品上去炒作,所牵涉的不是商品的价值,因为背后没有任何劳动力或是劳动投入,只是固定已成的商品炒作出来的价格;但过程中完全没有创造出新的价值,价格却一直飙涨,势必会产生不健康的排挤作用。从原始的马克思经济学来看,这些资金都投入在非生产性的投机行为上,于是就必然连带着排挤生产领域,使得投资不足。

依照原始马克思经济学的理论,生产领域投资不足,经济就非崩溃不可。因为没有劳动、没有劳动所产生的真实价值增生,资本从劳动生产上面被抽开了,造成了投资不足。一边投资不足,一边生产不足,经济就无法维持。我们现在可以稍做修正: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说忽略了许多其他成分,可是不意味着毫无根据。

在一个经济体系里,在资本必然有限的情况下,必须要取得一种基本的平衡。放在生产活动中的资本,借由劳动投入而产生价值增生,它必须要占相当比例,这个经济体才有真实的活力,而不仅是用转手交易产生价值增生。这种价值增生只涉及价格,而没有本质上的价值。

从需求而来的价值增生,最后必然仍涉及经济体通过劳动力产生的新的价值。没有这种新的价值作为基础,这个需求必然空洞。就像美国的房地产市场,一时之间大家都需要买房子,从需求层面炒作出来的经济活动看似繁荣,一旦膨胀到一定程度,如果背后没有劳动所支撑的真实价值,必然变成泡沫,泡沫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也就一定会破灭。

02.

原始的理想交易:

因使用价值不对等而来的交换

我们从《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章就可以看出,马克思提出的核心问题是价值是什么,价值从何而来?其中又涉及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提及价格又会联系到货币,货币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货币如何终结在价值的实践上?更进一步推问,货币如何扭曲了价值的实现?货币具备多种功能,这些功能彼此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对这些问题,马克思用最坚决的态度不断追问下去。

在《资本论》中解释资本一定会涉及货币的功能,可是在理解货币时,一定要回到最根本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资本论》第一章反复地说,物品只有在交易当中才会变成商品,商品出现的时候也就必然涉及交易。

在原始的理想状况下,物品变成了商品,这项交易便涉及马克思所认为的使用价值不对等。比如在原始的理想状况下,一个铁匠打铁,打造出10只铁锤,铁匠为什么会将铁锤拿去做交易?因为他一个人不需要用到10只铁锤,这些铁锤对他来说没太大的使用价值,所以他才会拿铁锤去做交易。他去跟木匠换一张椅子,因为木匠制作了10把椅子。木匠为什么用椅子来做交换?因为他一个人不需要这么多椅子,椅子对他来说使用价值并不高。

所以在这种理想的原始状况下,对铁匠而言,交易最根本的道理是将使用价值很低的、多余的铁锤,拿去交换使用价值较高的椅子。对木匠而言也是如此,将没有太高使用价值的椅子,拿去交换他比较需要且使用价值较高的铁锤。所以在交易的过程当中,必然产生双方使用价值都提高了的情况,才会达成交易行为。

这个过程是物与物之间的交换。物与物之间的交换涉及使用价值提高,进而给予参与其中的人成就感,不仅满足他们生活上的目的,同时也刺激他们提高自尊。

03.

资本带来的改变:

工人工作成果降级

在资本主义的系统中,资本介入之后,就产生了新的现象,影响了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重要现象是工匠和他生产的物品分离开来。以前一个铁匠炼铸出来的铁锤即是他的创造物,他与这个创造物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前文我们提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里解说了分工。亚当·斯密在意什么?他在意工人可以用10倍的效率在分工之后生产针。但千万留意,马克思不是亚当·斯密,马克思是一个哲学家,他看重分工和制造制度形成的方式,在意这种分工对人所产生的冲击。

原来一天做3根针的工匠,在一天的工时中从头做到尾,在他原始的生产环境中,这3根针就是他一天的创造物,他和创造出来的针之间有着明确的生产者和创造物间的直接的关系。可是如果分工把制针分成了10个步骤,让10个工人分别来制作,虽然这10个工人一天可以做出300根针来,但这300根针没有任何一根是单独由其中任何一个工人所制造出来的。这些针变成了无主物,它不再属于工人。

所以当顾客来买针,买的很可能是这家工厂的针,甚至他们可能只认识这家工厂的主人,于是这300根针全都属于这个工厂主人。工厂主人取代了工人,变成这些出产物的主人。反映在社会的效益上,就是工人付出劳动力,却被剥夺了他与他的制造物之间的从属关系,转而赋予资本家、企业家及工厂老板。

工人与他的制造物之间的关系、劳动者的尊严是否值得探究,以及劳动者是否不应该被剥夺他和他的创造物之间的关系?

关键在于,我们要追问:一个人在工作上拥有什么?代表了什么样的意义及价值?

*配图及封图来源:《风平浪静的闲暇》

《人生切割术》《摩登时代》《我,到点下班》

原标题:《工作,怎么就成了“毫无意义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