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评展|从新疆龟兹到西藏天路,汉文化的融合和互动

小丸子,小羊,钱雪儿
2018-03-14 08:05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评展栏目,以亲身的观展体验和独立的视角,评点近期热展。本期评点的展览有上海喜玛拉雅美术馆的 “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风波之下,专业的讲解员与亲子家庭的知识互动,是对历史和艺术最温情的理解与珍惜;首都博物馆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 概览西藏的历史、文化与艺术 ;凯特王妃参与策展的“维多利亚时代的巨人:艺术摄影的诞生”,展览以“不可能的摄影四人组”开始,他们的生命因为摄影而注定彼此连接,共同为一种当时尚不为人知的艺术形式树立了身份。本栏目欢迎投稿,投稿邮箱:dfzbyspl@126.com,邮件标题请注明“评展”。

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

地点:喜玛拉雅美术馆(上海)

展期:2018年2月3日 - 5月28日

票价:80-120元

点评:票价不菲的《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大展,展示了麦积山石窟和新疆龟兹古国的塑像及壁画复制品。不料,展览竟引发了原馆长怒辞职风波。风波之下,笔者偶遇了一场专业讲解员与亲子家庭的知识互动,眼前的画面,才是面对历史、文物艺术,最温情的理解与珍惜。

评星:三星

一位佩戴新疆龟兹研究院徽章的讲解员领着10多位家长和孩子,走到公元前7世纪的克孜尔石窟第69窟壁画《鹿野苑初转法轮》复制品前说:“小朋友说看不清楚这幅画。的确,这个洞窟的质感非常奇异。一般绘制石窟壁画,先凿窟,用麦草杆和泥巴和起来,刷一层草皮泥,再刷麻泥层、细泥层、白粉层和颜料层;但是绘制这个窟,没有用草皮泥,直接在砂岩上刷白后上色,随着砂岩颗粒脱落,壁画都剥落掉了。”

《鹿野苑初转法轮》复制品

这是2月一个周末出现在喜玛拉雅美术馆《佛国山水Ⅰ:造像深处》展厅里的场景,但就在笔者目睹这个画面前不久,美术馆原馆长因不满美术馆所属的证大集团严重侵犯原策展人知识产权,发表了4000多字的长文《在证大中的“贼鼠逻辑”:有关“造像深处”展风波答网友问》并辞去馆长职务。

随着涉事双方“收声”,我们无法得知上文中提到的原项目计划“学术原创框架和核心内容荡然无存”对展览的影响程度,但另一方面,不出上海便能一睹“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麦积山石窟和被誉为“中国佛教文化摇篮”的新疆龟兹古国壁画之临摹品,仍是美术爱好者的幸事。

不过,不知是主办方的雄心太大、还是“进账欲”太强,整个展览被拆分成3场进行,首场门票在80-120元,完整观展的花费可能高达300元左右。相比,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里看一场全真品中国古代文物大展,只需花费几十元人民币。更别提,当笔者凑近喜玛拉雅美术馆咨询台工作人员却还未张口时,对方一抬头便道“110(块)”的服务水准了。

展览现场

回到内容本身,有着“东方雕塑陈列馆”之称的麦积山石窟泥塑、造像和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结晶的龟兹石窟壁画,留给我们太多的未知之美。上世纪80年代,法国学者通过解读《鹿野苑初转法轮》题记得知画面中佩戴头饰、穿着世俗服饰的一对男女竟是当时的一任国王和王后,如今的参观者依旧可以慢下脚步,在讲解员的娓娓讲述中,举家度过既温情又长知识的美术馆午后。 (文/小丸子)

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

地点:首都博物馆

展期:2018年2月27日—7月22日

票价:免费

点评: 观众在建筑隔板划分的过道中迂回行走,概览西藏的历史、文化与艺术。这里有广为人知的藏传佛教唐卡、造像,更有家喻户晓的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步辇图》,而展览收尾处,一部延时摄影的风景视频又为观众增添了更为直观的西藏印象。

评星:三星

北京的三月,又逢周末,首都博物馆门口排起长龙;安检变得复杂耗时,但不减群众的文化热情。花上一个小时有余,终进入“西藏历史文化展”的展厅,整个展览的陈设布置精美,观众在摩肩接踵之时,一饱眼福,好似真去了西藏、看了布达拉宫。展厅设计明显参考了西藏的宫堡与寺庙,规模气势恢宏,但因大量使用素色,也便显得沉稳端庄。观众在建筑隔板划分的过道中迂回行走,概览西藏的历史、文化与艺术。这里有广为人知的藏传佛教唐卡、造像,更有家喻户晓的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步辇图》,而展览收尾处,一部延时摄影的风景视频又为观众增添了更为直观的西藏印象……

展厅现场

如果说展览设计满足的是异域想象,那么为展品内容打底的则是国族叙事。

西藏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是在元代,即1264年设立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而此前不久,萨迦派八思巴刚晋封为帝师,藏传佛教在蒙古开启广泛传播;1727年,雍正朝设立驻藏大臣,其地位和达赖与班禅同等。但是,在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辖之外,西藏与中原的交通、交往还有诸多形式,绵延多代,构成了展览的底色。换句话说,西藏的直接归属的体制设定虽断续而短暂,但是在文化层面,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却延伸千年,构建了如今多民族国家形态的主体。

西晋“王侯”汉字织锦

这种联结始自旧石器时期,展墙文字援引专家学者,指出“西藏细石器文化基本上属于我国以华北为中心的非几何形石器文化传统”;此后,在古代西藏和多地(包括中原)交往过程中,有了所谓的“高原丝路”的交通网,包括唐蕃古道、茶马古道等,而3世纪的“王侯”汉字织锦的出土,便是与内地交通的明证;藏传佛教大体来自印度,但并非单纯如此,一尊有铭文纪念的北魏佛像,便是中国化佛教对西藏地方佛教的早期影响的例证;另外,唐卡通常被视为最具西藏地方特色的艺术之一,但是在五大画派中,部分画派明显受到汉地影响,如钦泽画派的一幅,其背景俨然青绿山水的传统画法,更不用提完全是中原画风的噶赤画派了;唐代是西藏与中原密切交往的时期,《步辇图》意义重大即在此,而除此之外,展览还呈现了在唐边境任职的吐蕃人的墓志原石,因此言及“国家认同的概念就产生在吐蕃人的意识之中”。

北魏铜鎏金弥勒佛像

明末清初布画绿度母唐卡(钦泽画派)

虽然国族叙事是毋庸置疑的主体,但是其他文化影响并未完全消音。如“高原丝路”的交通网,也连至南亚诸国;藏传佛教的早期造像,从形式而言,也更受印度和尼泊尔影响;戏剧则更有本地特色,结合了当地原始的苯教和民间歌舞;唐卡的其他诸派,独特性十分明显。这些浅浅的事实性声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主音增添了协奏与谐音,却也催人对文化归属感有再一步认识:这种关于归属感的“想象的共同体”有着不小的弹性,其塑造与构建依赖着话语的长期影响。但是弹性之外,是否有内在刚性的依托?这是让人疑惑困扰的问题。(文/小羊)

维多利亚时代的巨人:艺术摄影的诞生

地点:英国国家肖像馆(伦敦)

展期:2018年3月1日—5月20日

票价:10英镑

点评:展览首次聚集19世纪四位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展示他们对纪实摄影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对后来人的启发,这其中就包括凯特王妃。展陈经过了周全的考虑,丰富的作品足以让人保持高度的兴趣。当然,展览的策展人凯特王妃也凭借自己的名人魅力为这场展览画龙点睛。

评星:四星

想到维多利亚时期的摄影,或许你脑海中浮现的是表情僵硬的上层贵族们泛黄而积灰的肖像照:女人们身穿束身衣、裙撑,脚踩系着带子的长筒靴,头戴草帽;男人们穿着合身的马甲,戴着礼帽;神情忧伤的孩子穿着衬裙或短裤。但是,英国国家肖像馆的新展试图消除这些带有偏见的假设,重新讲述摄影这一新媒介的故事,让人沉浸其中,深受触动。

《维多利亚时代的巨人:艺术摄影的诞生》首次聚集19世纪四位最具影响力的摄影师,展示他们对纪实摄影的革命性影响以及对后来人的启发,这其中就包括凯特王妃。通过对富有感知力的、引人入胜的照片的精心展陈,我们能看见他们如何在艺术的过去和未来之间架起桥梁。

四位重要的摄影师分别是朱丽亚·玛格丽特·卡梅隆(Julia Margaret Cameron)、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克莱门汀·哈瓦登(Lady Clementine Hawarden)和生于瑞典的奥斯卡·雷兰德(Swedish-born Oscar Rejlander)。展览以对这个“不可能的四人组”简洁而动人的介绍开始。他们虽然有不同的人生轨迹,也来自英国不同的地方,但是他们的生命却因为摄影而注定彼此连接。他们常常一起交流对于摄影的角色和肖像的看法,他们共同为一种当时尚不为人知的艺术形式树立了身份。

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对于主题的选择以及创新性的风格技巧。令人吃惊的是,孩子是他们最珍视的对象。在维多利亚时期的想象中,孩子代表了天真,他们是等待被塑造的“白纸”,而对摄影师们而言,他们则意味着最大的挑战。在那个快门速度还很慢的年代里,给躁动不安的孩子们拍照无疑需要莫大的技巧与耐心。

《爱丽丝·利德尓》,刘易斯·卡罗尔,1870年

这场展览的中心是刘易斯·卡罗尔为爱丽丝·利德尓所拍摄的肖像——这也正是他著名的《爱丽丝梦游仙境》的现实原型。不过,哈瓦登、卡梅隆和雷兰德的儿童肖像完全可以与之媲美。雷兰德的《小姐妹》凭借其透露出的温和与感性而引人注意。两个小女孩并排坐着,彼此黏在一起,小手则作祈祷状:这是一幅表现“姐妹情深”的美好肖像。

《小姐妹》,奥斯卡·雷兰德

在展览上,我们还能看到查尔斯·达尔文、克莱门汀的一双女儿、具有艺术张力的裸女以及受文艺复兴时期油画启发的照片。展陈经过了周全的考虑,丰富的作品足以让人保持高度的兴趣。当然,展览的策展人凯特王妃也凭借自己的名人魅力为这场展览画龙点睛。

凯特是个热爱摄影的业余摄影师,她受到皇家收藏中大量维多利亚时期儿童照片的启发,为展览选择了一系列摄影作品。此外,凯特还写了展览目录前言以及展览标签。(编译/钱雪儿)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