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贝托鲁奇:如果所有其他的都是空想,那我们就给他一个存在的可能性

2022-10-12 11:4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雅众文化,已获得授权转载。

他是意大利电影大师,留下了诸多影史经典,多次荣膺国际电影大奖。他的作品擅以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符号探索身份、道德、欲望与爱的种种边界。

在2011年第64届戛纳电影节上,他获颁荣誉金棕榈终身成就奖。

他的经典之作《末代皇帝》更因其是第一次获准在故宫实地拍摄的外国电影,成为了影史中的一段传奇。该影片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与最佳导演、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最佳影片、金球奖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电影《末代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他就是贝纳尔多·贝托鲁奇。一位卓越、激情并充满创造力的梦想家。戛纳电影节前主席吉尔斯·雅各布赞誉道:“他是意大利电影的最后一位皇帝,所有史诗和所有玩笑的领主。”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图片来自网络

1941年3月16日,贝托鲁奇出生于意大利帕尔马。他的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可以说,他是一个“艺术的孩子”。父亲阿蒂利奥是帕尔马一所高中的艺术史老师,还是一个诗人,家中往来皆鸿儒,吉奥乔·卡普罗尼、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等都是其家中座上宾。

起先,贝托鲁奇是一位诗人——“在我们家里,总能在各种最古怪、滑稽和意外的情形下听到一个词,就是‘诗意’。我与诗的接触开始得非常自然:我想模仿父亲,而且在人生的某个时刻之前,我一直带着那种小孩的‘子承父业’的心态,希望自己长大后也能做一个诗人,就像农民的儿子做农民、木匠的儿子做木匠、消防员的儿子做消防员一样。”

于是,大约六岁时,贝托鲁奇学会了写字,从那时起就开始写诗。他的老奶妈那里有一本小册子,上面有他最早时候的诗,字迹还非常稚嫩。在六岁到十二岁间,他都在按韵律写诗,极力模仿在学校里读到的那些作品。

他的童年和少年时光都在乡下度过,充满平静、幸福和魔力,充满了奇思妙想和嬉笑打闹,充满乡野的气味。十二岁时,贝托鲁奇举家迁至罗马。他的父亲希望能和当时罗马的文艺界保持接触、建立关系,但对年轻的贝托鲁奇来说,从乡下搬到大城市让他很受伤,“有点像降落到了敌方的阵营里”。从那以后,他就没再写诗了,“因为感到一种抗拒”。

来到罗马后,父亲阿蒂利奥开始为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三台工作,同时也写点艺术评论,并为一家叫作《星期四》的报纸撰写和电影相关的文章。而停止写诗后,贝托鲁奇转向了电影院,他几乎每天都去电影院,而且经常是一个人去。那或许代表着某种逃离与追忆:“在乡下时,电影代表逃离乡村;而现在我在城里,某种意义上,电影又意味着回到乡村:它可以给我两个小时,去躲开周围的世界。”

十五岁时,在卡萨罗拉的一个漫长夏日中,贝托鲁奇拍了他的第一部短片《缆车》(La teleferica)。几个月后的冬天,他又拍了第二部,《猪之死》(La morte del maiale)。但追论转为拍摄电影的缘由,他只是简单地说:“或许是因为我不再写诗了,于是告诉自己:哎,不写诗了,我要去干另一件事,我要拍电影。”

贝托鲁奇坦陈,诗人之子的命运,难道不正是始终尝试用视觉来表现父辈用文字描绘的内容吗?诗歌和电影,一个用以自我表达,用以讲述生活的部分和内心中跌宕起伏的、具象化的完美平衡,一种像呼吸和走路一样自然的、奇迹般的共生关系,足以提供灵感和创造力上的非凡机遇。

除却导演这一面向,贝托鲁奇也是一位充满诗意的电影评论人。雅众与中信出版·大方联合出品的《我的无限痴迷:贝托鲁奇电影随笔》汇集了贝托鲁奇从影四十余年中撰写的重要评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回响和暗示,行文简练而引人遐思,又像他的电影画面一般恣肆而生气蓬勃。

《我的无限痴迷:贝托鲁奇电影随笔》

[意]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著

大方×雅众文化 2022年10月

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立足于贝托鲁奇自己与其最爱的导演的作品,窥视着自己作为创作者与旁观者的经历,书写了电影艺术的方方面面。

特吕弗说:“影片就像夜间的列车”,贝托鲁奇的文章就如列车车窗上闪过的一片片光景,在简短、近乎蜻蜓点水般的篇幅中,写下近乎无懈可击的评判文章、评论、回忆、对话。

而对于读者来说,除了文本本身的丰富,同样令人欣喜的是,贝托鲁奇的文字总也指向那个由创作者和观众共同组成的群体,这个群体因为相同的激情而得以维系,他们都是戏梦人,一群因共同的回忆和秘密语言去进行交谈、彼此理解的人。如贝托鲁奇的友人,本书的编撰者法比奥·弗兰乔内、皮耶罗·斯皮拉所言:“(贝托鲁尼)对影片的阐释并不是着眼于字面上的情感和动机分析,而是聚焦在催生了影片的情感和动机分析。”正因这种饱含情感的文风,贝托鲁奇的文字,勾勒出一块只属于迷影者的转瞬即逝却令人振奋的大陆。

贝托鲁奇的隐喻也令人惊异。在本书《走绳索人的梦》这篇中,他这样解析《末代皇帝》中的溥仪:

溥仪的存在被完全限制在一种重复之中,或者说,他被迫一再地重复登基加冕时的那种狂喜——当小皇帝跑出太和殿的阴影,奔向那片黄色帷幕时的喜悦。黄色帷幕像风帆一样鼓起,向他展示出外面的世界,让他在童稚的幻想海洋里起航。那一天,溥仪作为皇帝、作为男人,得到了新生。

如果说,成年的他陷入了日本人的陷阱,难道这不是因为他想再次称帝,重新获得新生么?

他三岁时,穿过那片黄色纱幕后,看到众人在他面前叩头称臣时感到的那种无所不能的快感,此后再也没有出现过了。弗洛伊德告诉我们,在家庭的环境中,所有的小孩都觉得自己是皇帝,可以在自己的幻想中杀死别人或让他们起死回生。对溥仪而言,这些幻想都是现实。从三岁到十岁间,他将做皇帝当成游戏,处罚又施恩,直到最终睁开眼,意识到自己不过是一座空剧场里的君王。他很快明白自己要为这种无所不能付出极高的代价——失去自由。他每次施展帝王权威时,都会意识到自己是囚徒。所以他几乎变成了一个演员,学会了表演自己的生活——先是在紫禁城中冷清的戏台上,后来在寒冷、幽闭、滑稽而悲惨的满洲国。

溥仪的死不是一个偶然,种种事实似乎无情地否认了他在进行改造的几年中所学内容的意义:龙在经历痛苦的变形后,成为了人,变成了残酷的历史玩笑的受害者。

电影《末代皇帝》| 图片来自网络

他在电影中,仿佛穿越时空般地与一位末代帝王的生命体验重合。这种感同身受,构建起了贝托鲁奇电影中那个迷影人、戏梦人(dreamers)的乌托邦。

“但我传达出的情感想让所有像我一样的人置身其中——所有那些想看一部现在还不存在的电影、读一本现在还没被写出来的书的人。如果所有其他的都是空想,那我们就给他一个存在的可能性”

这位永远的戏梦人,顽强地追求着最后的奇迹:在电影和诗歌的无限中,去改变生命的有限。

原标题:《贝托鲁奇:如果所有其他的都是空想,那我们就给他一个存在的可能性》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