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萨克森梅耶:从全球和历史的多种视角看欧洲的民族主义回潮

王芊霓
2018-03-13 11:17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多米尼克·萨克森梅耶

3月8日晚,哥廷根大学“现代中国与全球史”讲席教授多米尼克·萨克森梅耶(Dominic Sachsenmaier 夏多明)受邀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报告厅进行了一场题为“欧洲政治议程中的民族主义回潮:全球的和历史的多种视角”的演讲。此次演讲由清华大学法学院讲席教授冯象主持,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历史系副教授慕唯仁(Viren Murthy)担任评议人,清华人文与社科高等研究所所长汪晖也出席了讲座。

冯象

欧洲民族主义回潮的现象

讲座由2000年前后的一场学术界系列探讨为核心背景,即哈贝马斯提出的民族国家不再过于重要的论断。如今,这一论断被欧洲大陆民族主义回潮的现象打破了。在全球化的形势下,领土和疆界作为政治行动者的角色的重要性虽然在降低,但它仍是“冰川内涌动的力量”,仍然以一种历史记忆的形式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今欧洲一体化的声音在不断削弱,民族主义的倾向越来越强,这种现象让很多人感到吃惊。萨克森梅耶观察到,关于区域性身份认同的讨论在减少,政治家也不再认为欧洲认同是个大的问题,报纸上类似的探讨屈指可数,欧洲性的庆祝节日在变少。这和几十年前大不一样了,他以欧洲上莱茵河谷为例,曾经这里是所有欧洲人向往的“没有国界的欧洲”,人们被鼓励去莱茵河谷,去了解它流经的法国、德国、瑞士等国。

地时间2017年10月22日,德国柏林,民众示威游行,抗议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成为议会第三大党。视觉中国 资料

他认为,欧洲民族主义的回潮主要表现为右翼政治家和右翼运动的得势。他们不断挑战欧盟的团结,代表人物是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波兰执政党法律和公正党的代表人物贝娅塔·希德沃、该党另一位代表人物雅罗斯瓦夫·卡钦斯基,还包括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荷兰自由党领导人海尔特·维尔德斯。此外北欧国家芬兰的真芬兰党,以及意大利反欧洲一体化的五星运动党都得到了越来越多选民的支持。

萨克森梅耶认为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于他们而言,作为“欧洲人”不再意味着超越国界了,反而国家认同才是第一位的,欧洲只是民族国家的联盟形式。例如,匈牙利总理维克托曾表示“民主最基本的原则,归根到底是对自己国家的忠诚,我们中欧人,历史的教训让我们明白,如果我们不能代表自己国民的利益,我们终将失去自由。" 波兰执政党法律和公正党的代表人物希德沃也有过类似发言:“我是一个欧洲人,但我更是一个波兰人。”该党另一代表人物卡钦斯基则说,“对波兰人而言,欧洲应该是民族国家多元化的社群,而不是一个大杂烩。"荷兰自由党领导人维尔德斯以批评伊斯兰教而饱受争议。他曾公开表示,“伊斯兰是放在欧洲的特洛伊木马。如果我们现在不去制止伊斯兰化,欧拉伯及荷拉伯只是早晚的事。一个世纪前,荷兰有约50个穆斯林,到今天已经有约100万穆斯林在这个国家了。最终会怎样?我们知道我们正在走向欧洲及荷兰文明的终结。”

萨克森梅耶总结道,这些强调民族主义的右翼政党的特点包括强调民族国家利益,强调种族身份认同、强调西方/欧洲霸权、有的挑战建制派、抨击主流媒体、有时也会支持政府的威权管理形式等。如今,欧洲国家各个政党势力正在重组,萨克森梅耶观察到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曾经的右翼保守势力开始标榜为穷人代言,换言之,他们有的开始结合左派的政治主张。

民族主义的崛起,不光是欧洲现象,也是一个全球现象。美国总统特朗普、俄罗斯总统普京,印度总理莫迪,英国首相特蕾莎·梅、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等都是代表。而这些人的共同点是对本国利益的定义非常狭隘,且都遭到过国际组织的强烈谴责,比如特朗普退出巴黎协定时就表示“它将导致美国利益受损的同时让其他国家获益。”

什么让欧洲共同体的理念不再延续?

萨克森梅耶认为欧洲的理念不再延续的原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记忆在淡去,欧洲左翼(知识分子和政府)都没有产生新的政治愿景(与右翼相比,政治上左翼的声音变得非常微弱,甚至呈“无线电静默状态”了),而右翼却因为擅长批评政治现状,批评建制派的过度承诺、批评官僚主义(比如为了领取失业补助,甚至要填很多页的表格)而抓住了大多数选民。由于移民问题和难民危机,民族主义占据了人们的公共讨论。这和曾经欧洲政治议程主要由中间偏右和新自由主义政党来塑造的过去已不可同日而语,如今的欧洲越来越只是一个关于贸易和货币的联盟了。

萨克森梅耶指出如今欧洲各国的民族主义回潮,背后的原因是欧洲的福利政策、军队、教育,以及媒体内容都是以国家为单位,而不是以欧盟为单位的。其中福利政策尤为重要,这决定了底层人往往更容易对国家有归属感,而不是对整个欧盟。他还强调,媒体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欧洲,媒体仍然是非常国家化的,而不是欧洲化的。 他将这一状况与欧洲19世纪曾出现过的民族主义倾向进行了对比,两股民族主义思潮的推动因素是不同的。以德国为例,19世纪以前,并没有产生可靠一致的民族国家认同:当时大大小小的习德语的邦国对同一个“德国”仅抱有模糊的归属感。直至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德意志帝国建立,才成功培育起了对统一的“德国”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

历史上欧洲内部合作的形态

萨克森梅耶指出欧洲过去的形态一直都是不完全独立的国家之间的联合,但也没有指向超级国家的形成,换言之,它长期以来都存在于这种混乱的、半独立的政体之中。19世纪以前是由贵族统治、法律上也十分含混,19世纪之后,才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跨国性治理,而在后来的帝国主义时期,欧洲内部的协调合作更是达到最低点,在世界大战之后国家间事关合作的努力才重新燃起。他认为这样一种历史动态形成的混合政体将会延续下去,欧洲当前的民族主义回潮也是和过去的历史遗产分不开的。

演讲结束之后,主持人冯象教授做了简单总结。他认为,欧盟本来就是一个理想,背后的推动力主要是经济的发展,使得它作为经济实体,可以和当时的美国,苏联(俄罗斯),中国这样的大国进行竞争。冯象总结说,传统意义上都是左派比较关注失败者,而现在则是右翼表现的很好,右翼的民族主义政党,反倒贴近了老百姓的想法,比如新移民带来的宗教矛盾,右翼非常反移民,这是右翼兴起的条件。

慕唯仁

慕唯仁教授在评议环节表示,这场讨论将激发相关学者重新思考到底应该如何重新理解民族国家(nation state)。他不太认同萨克森梅耶谈到的都为底层发言,说明右派和左派越来越接近了的论断。他举例说特朗普和桑德斯是有区别的,虽然他们都支持民族国家,但是支持的背景不同,意识形态也不一样。

据了解,此次讲座是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系列讲座2018年度第一期(总第67期),该讲座是由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主办的,清华大学公管学院国情研究院是本次讲座的联合主办单位。

演讲人简介:多米尼克·萨克森梅耶(Dominic Sachsenmaier夏多明),哥廷根大学“现代中国与全球史”讲席教授,美国汤因比奖基金会(Toynbee Prize Foundation)主席。他目前的研究兴趣是中欧从古至今的跨国性和全球性连接,已发表的学术著作《全球视角下的全球史》、《多元现代性的反思》等,涵盖了“中国的社会概念”、“欧洲历史的全球语境”等多个议题。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