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黑帮暴力让国家“瘫痪”,五年之后海地再求国际社会派救兵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胡毓堃
2022-10-13 17:52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当地时间2008年5月27日,海地太子港,索莱伊市一所学校外,一名联合国巴西维和人员在儿童等候时站岗。海地总理阿里埃尔·亨利和18名高级官员在2022年10月的第二周要求立即部署外国武装部队,因为帮派和抗议者使海地陷入“瘫痪”。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近日,海地政府正式授权总理阿里埃尔·亨利求助国际社会,请求派驻“特别武装力量”,以协助平抑当前令全国瘫痪的黑帮暴力危机。10月9日,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更是致信联合国安理会,呼吁迅速采取行动,对海地加强安全支持。美国国务院也发表声明,表示将依据海地政府的请求和国际伙伴的协调,“决定如何加大支持力度,应对海地的燃料短缺和安全局限问题”。

目前联合国尚未表态要派出维和部队,各国也还没有释放确定的信号。如果国际社会派出武装力量,这便是时隔五年外国“救兵”再次踏上海地国土、协助应对安全问题。这表明2017年11月重建的海地军队和警察部门,已经无力抑制愈演愈烈的暴乱。近年频频出事的海地再遭重击。

削减燃料补贴引发全国瘫痪

此次海地黑帮暴乱突然升级,直接导火索在于9月11日政府宣布削减燃料补贴,从而为其它社会项目增加资金来源。尽管海地政府承诺新的燃料价格将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汽油、柴油甚至煤油价格都迅速翻倍。在通胀率已经超过30%、燃料长期短缺情况下,此举迅速引爆了海地社会,民间掀起了愈演愈烈的抗议和“打砸抢”活动。

根据联合国秘书长海地事务特别代表海伦·拉莱姆的观察,首都太子港成为暴乱焦点。从9月18日起,当地一个犯罪帮派联盟便封锁、控制了海地最大的燃料站(储存着超过全国70%的燃料),直接导致全国各地因燃料紧缺而“停摆”。由于海地高度依赖燃料发电,现在多数医院已经关停,商业活动和交通运输瘫痪,就连世界粮食计划署在当地的仓库也多次遭到袭击,造成约2000吨价值500万美元的救济粮食损失。用拉莱姆的话说,海地正在经历帮派、经济和政治三重危机汇聚而成的人道主义灾难。

燃料价格之所以能引爆全国性的安全危机,在于燃料对于这个国家太过重要,但海地又苦燃料匮乏久矣。美国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关于海地的报告指出,该国85%的用电依靠燃油发电,燃料高度依赖进口,进口体量占海地GDP的4%。另一方面,受限于技术、管理不善和普遍的偷电现象,海地的输电损耗比率极高(约66%),全国通电率极低,只有约四分之一的人口能日常用电(这其中只有一半人通过该国正规电网渠道用电),但很多时候每天供电时间约为5到15小时。

因此,国际油价波动对海地冲击极大,尤其直接影响到其发电用电成本。先是前些年委内瑞拉石油减产,再有今年俄乌冲突以来国际油价攀升,对于海地这个拉美最不发达国家而言,进口压力陡增。为了控制公共债务和政府开支,应对同样糟糕的其它民生领域,海地政府选择从不堪重负的燃料补贴入手。虽然政府对此举的后果有所预判,但事态的升级显然超乎寻常。

随着全国四分之三的医院因缺电而难以正常运转,各地抗议者设置路障、封锁道路,打砸抢烧活动趁势而起。民间之所以用如此极端的方式表达不满和恐慌,既是出于对燃料短缺的绝望,也是因为各方力量对于政府糟糕的治安能力毫无忌惮。

如前文所述,在2017年重建军队之前,海地在长达22年间要靠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及美国、加拿大、智利、法国等多国部队维持安全秩序。此外,“军警不分”也是该国一个奇特的现象:在城市,唯一可被识别的警察力量,是首都太子港编入国防武装力量的部队。人们分不清这支警察部队的职能与军队有什么区别,只知道他们几乎没有行动和技术能力,却要承担禁毒、移民管控和刑事调查工作。

《纽约时报》去年10月底的报道指出,由于海地政府糟糕的财政状况,警察部门履行基本职能所需要的开支也无法保证,警察工资不能足额发放,枪支弹药、摩托车、燃料等必要物资装备,从数量到质量甚至还不如当地犯罪集团。一位拥有14年警龄、在快速反应部队服役的警官对《纽约时报》坦承,警察们都知道其工作的风险,但他们也需要知道政府在支持他们的工作,会给他们提供更好的装备来打击黑帮。

正是由于警察部门履职能力不足,才使得海地黑帮盛行、治安极度糟糕。对外,他们敢一口气绑架美国、加拿大的17人传教士团队索要赎金;对内,这些犯罪集团靠绑架劫掠“营收”,甚至官匪勾结,前总统莫伊兹曾授权一个名为G9的犯罪集团开枪恫吓民间抗议示威者。更可怕的是,去年7月,连时任总统莫伊兹本人都在私人寓所遭到国内外犯罪分子枪杀。

燃料涨价令老百姓不堪忍受,执法部门又无力维持社会秩序,犯罪集团更是看到了趁乱牟利的良机。如此一来,海地政府不得已“取消补贴”的政令,竟能令国家几乎陷入无政府状态,也就不足为怪了。

多灾多难,安全危机背后顽疾难解

这些年的海地可谓多灾多难。除了犯罪集团造成的社会治安危机,以及去年莫伊兹总统遇刺引发的政治危机,地震、海啸、飓风多发,经济濒临崩溃,食物、药品、燃料短缺。就在全国抗议和暴乱愈演愈烈之时,霍乱的暴发正在夺走越来越多民众的生命,医疗服务却对此无能为力,因为缺电却导致了医院停摆、保存疫苗的冷链设施也无法运转。

拉莱姆在联合国安理会的总结非常明确:海地的安全危机,已然超出了狭义的社会治安范畴,而是涵盖了经济、犯罪帮派和政治的全面安全危机。外国武装力量的进场,或许可以暂时平抑当前的暴乱,但终究治标不治本。如果海地自己不能痛下决心、朝着顽疾开刀,再多的国际经济援助和武装部队投入也无济于事。

作为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海地的经济和民生状况几乎是一切问题的要害。海地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其加工制造业基本围绕初级农产品,能源、矿产等行业也在相当程度上“靠天吃饭”。而投资环境不佳、缺乏稳定可靠的银行系统、基础设施匮乏、国内秩序不稳定,决定了外部投资和金融、旅游等第三产业也很难在该国得到发展。

诸多特殊因素表明,海地经济韧性非常薄弱。高度依赖自然环境和资源的经济运行模式,意味着一次重大自然灾害便可以彻底摧毁该国经济。海地又恰好地处加勒比海的板块交界处,总是遭遇地震、海啸、飓风轮流摧残,2010年的7.3级大地震,便造成高于其全国GDP总量的140亿美元损失。此外,历史上海地多次遭遇国际禁运、外部孤立,都对该国经济造成了严重打击。

海地政府并非没有做出经济转型的努力,例如参与高端制造业,生产安卓系统平板电脑、电流传感器与转换器。但全民教育水平滞后成了该国产业转型的最大阻碍:60%左右的全国识字率,远低于拉美国家和加勒比地区平均水平。而教育落后又与贫困息息相关,据世界银行统计,2021年该国52.3%的人口生活水平低于每日3.2美元这一“中低收入国家贫困线”。

与此同时,海地对燃料等物资的进口需求,导致贸易逆差严重;过多的森林砍伐加剧了自然灾害频率;国际上都属于极其严重的政府腐败这一“有组织的犯罪”现象,进一步恶化了海地的营商环境和经济自由度……所有不利因素相互交织、互为影响,令海地难以找到走出经济泥潭的解钥。

经济困顿、民生凋敝,民众难以通过正常途径维持生活,历来都是社会动荡的主要因素。在政府层面,这意味着没有足够的经费打造合格的执法和治安部门。在民间,没有出路的现状,迫使越来越多人加入不同的犯罪集团,以从事非法活动、诉诸暴力犯罪为生。联合国人权高专办(OHCHR)指出,今年上半年,黑帮暴力犯罪造成934人死亡、684人受伤、680人遭到绑架,性别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

如今,这些犯罪集团不仅能控制像太阳城这样的部分社区,掌握了更多武器装备,在犯罪手法上也持续“升级”,通过同步、协调和有组织的行动,对不同地区发起袭击,还采取封锁食物、水源和燃料的极端手段,迫使当地居民屈服。这加剧了政府打击犯罪集团的难度,也加剧了民众营养不良、难民外逃问题。

经济和社会持续动荡,海地政坛危机也仍未解决。自去年7月前总统莫伊兹遇刺身亡以来,海地至今没有正式总统,亨利一人代行总统和总理两职。同时因莫伊兹当年在政治风波中推迟议会选举,导致参众两院均未按照法律规定如期改选任满议员,目前议会处于停摆状态。就连最高法院也因为法官数量不足而无法正常运转。美国和平研究所将目前的海地政治生态描述为“没有运转的议会、只有若干可行的公共机构、一个超乎宪政体制运作的政府”。

就重新大选、恢复政治秩序而言,海地政坛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声音:现总理亨利阵营提议在今年晚些时候或者明年举行大选,这意味着保留现有的政府治理结构;而公民组织联盟“蒙大拿协议”提出要延长两年的过渡期,让国家有更多时间组织有序的选举,为选民提供更安全的环境,实际上是希望能让公民社会在选举中发挥更大作用。双方在今年2月的会谈没有成果,亨利设立“仲裁委员会”的提议也被拒绝。

历史上海地从独裁统治直接进入选举政治,而历次选举始终存在代表性争议,成效不彰,这也导致该国没有全国性政治对话的传统,目前的对话双方也没有探索出妥协、达成共识的路径。在此情况下,海地重建政治秩序的进程仍处于僵局。

过去几年,海地总是因不同的灾难、危机和恶性暴力事件引发国际关注,国际援助的呼声也从未停止。这一次海地政府主动求助外国武装力量,可问题却不在治安本身。与其一再等待美元和外国军队登陆,海地政府更应该考虑的是,当美元耗尽、外国救兵离开后,怎样才能真正避免重蹈覆辙。

(胡毓堃,中国翻译协会会员、国际政治专栏作家)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