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83岁的白发萧勤“回家”大展:仍是那11岁离开上海的少年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实习生 吴李晨
2018-03-16 18:04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83岁的萧离开上海时11岁,而70多年后,他的个人艺术大展“回家——萧勤艺术大展”终于于今天在上海中华艺术宫拉开帷幕。

此次展览名为“回家”,既意味着这位台湾地区知名艺术家萧勤回归到出生的地方,也代表了他精神上归根的表现。萧勤说:“离开上海那时我11岁,如今再访家乡,我已83岁 ,或许你们看我苍苍白发、 步履蹒跚,但我心中仍是那11岁的萧勤,未曾老去,上海是我与早逝的父母及被迫离別的妹妺短暂却美好生活的回忆所在。”

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说,“展览呈现了萧勤先生60多年的艺术历程,他以自己的实践,去发现和探索生命不竭的源动力。在中华艺术宫的‘回家’展览,是一个游子的沉淀,也是奉献给世界的艺术大礼。中华艺术宫将以这次大展为契机,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艺术家萧勤(右)和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在展览作品《大同》前。

萧勤先生1935年生于上海,其父亲萧友梅是上海音乐学院创办人之一。1949年,随姑父去了中国台湾,1952年进入李仲生画室学习,李仲生开放式的教育方式在萧勤绘画生涯的起点给了他的创作更多的可能性。1956年萧勤先生获得赴西班牙艺术学院奖学金。出国前他与李仲生画室八位同学共同创办了台湾重要现代艺术团体“东方画会”。赴欧后,他感受到马德里的艺术局限性,从而放弃奖学金追求更自由的艺术形式,先后在巴塞罗那、米兰、纽约、巴黎、伦敦、德国等地居住、创作。1959年定居米兰,并于1961年在米兰发起“庞图国际艺术运动”。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他意识到寻求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他认为“先找出自己的文化根底”,“否则就只能做人家的跟班”,从而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发展出了有别于西方抽象图式的创作风格。

萧勤, 大同, 布上压克力, 200 cm x 480 cm, 2012

圆点之中蕴藏无尽能量

羁旅海外60年的萧勤,是二战后较早只身闯荡欧美,发表具东方精神抽象艺术的前卫艺术家。中华艺术宫执行馆长李磊,在导览的讲述中称:“他延续父辈‘德先生、赛先生’的探索,怀着大同之心,背着伙伴们的画,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绘画。在现代艺术的后叶,萧勤直接进入西方艺术的探索,是中国文化进入西方的核心,参与和推动者。”萧勤的绘画符号极具代表性——圆圈或点,代表着万物无穷无尽的能量。上世纪60年代以后,他意识到寻找自己文化根底的重要性,开始重新研究禅、道、老庄等东方哲学思想,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开始发展出有别于西方抽象主流图式的创作风格。

回顾自己艺术生涯的起点,萧勤说:“我有幸碰到一个好的老师。”这位老师是李仲生。在教学过程中,李仲生并不千篇一律,给予每个学生空间,不碰学生的笔,而告知学生观念。赴欧后,萧勤并未进入艺术院校学习,而是靠写艺术评论和卖画,赚每月60美金的生活费。尽管生活拮据,但萧勤却说:“我觉得老天爷也是很帮我,我的钱没有剩多少,但是足够帮我在艺术领域发展。”

东方画会成员与李仲生老师

1961年,萧勤同意大利画家安东尼亚·卡尔代拉拉、日籍艺术家吾妻兼治郎和东方画会创始人之一李元佳共同创办“庞图国际艺术运动”。“庞图”在意大利文是“点”的意思,是西方艺术中最小及基本的视觉元素,并巧妙地呼应了中国哲学对“点”的观点。于中国哲学而言,“点”则象征着万物的起源和终结,阐述了古代智慧的“万法归宗”。

“庞图运动”是以东方精神为重点的国际抽象艺术运动,深受禅学影响,主张抽象艺术作为非直观式的表达,需兼备人性化的心性。此运动展现了东方精神的延续,亦勾勒了萧勤此后的艺术实践。

1962年,萧勤在工作室作画。

1972年,萧勤返回米兰定居,重新开始对“道”与“禅”等东方哲学、佛家学说的研究,以崭新的视角重新发现东方人文精神的奥妙与深邃,画风并转向用放逸、舒散的笔迹墨痕来呈现当下直观的性灵体悟,并延续六十年代用书法线条的律动美来结构作品画面的模式。也以艺术家个体的探索阐述对于社会的关照。

萧勤, 静, 布上墨水, 80 cm x 70 cm, 1962 

而1990年女儿意外逝世,让萧勤幡然体会生命一阶段之结束,实乃另一阶段之开始,其创作也加入了丰富缤纷之色彩,即是将人世间愁绪,以广阔的胸襟智慧转为大爱与祝福。

21世纪后,他以东方哲学为创作基础,融合中西技术,对天体物理和宇宙现象进行探索,从而发掘人类精神生命的深刻意涵。此次展览中有一张名为《伊奇的无限之旅》的作品,讲述了一张名为伊奇的小狗,离开人间后走向了无限的宇宙。

萧勤, 伊奇的无限之旅

萧勤说,“如果不做画家,我会做宇宙探险家。”他相信外星人的寻在,相信轮回和永恒。随着个人生命历程的起跌变化及内省历史,创作出面貌丰富多样的艺术作品。

纵观萧勤先生的抽象艺术,其作品常涉猎“无尽的能量”,同时,整个生命对他而言也是“无限的学习”。随着他个人生命历程的跌宕起伏,由此创作出了丰富多样的抽象艺术作品。他以东方哲学为创作基础,主张抽象艺术作为直观式的表达,需兼备人性化的心性。对天体物理和宇宙现象进行探索,从而发掘人类精神生命的深刻意涵。

萧勤, 心灵的体现 - 38, 布上压克力, 140 cm x 110 cm, 2000

展览“回家”,是精神上归根

虽然,萧勤出生于上海,但他出生时正值日本对中国大地的侵略,父母相继离开,留下了一室的乐器。幼年的经历和大环境的变迁带给了他太多关于民族的回忆,而后他随姑父去了台湾,离开上海时萧勤11岁,此次“回家”,萧勤83岁,萧勤说,面对家乡,自己仍是11岁的那个少年。“旅居中国台湾,西班牙、意大利、美国前后共60载,我体悟了人生的聚散、生命的永恒及心灵的能量,这次我带回了各个时期的作品与家乡共享,中华艺术宫收藏了部分作品,这才是‘回家’的真正意义,让最有代表性的萧勤创作永远留在我的家乡。

1937年,萧友梅夫妇与萧勤及妹雪真在上海寓所

上海与萧勤的艺术有缘,在上海美术馆曾经举办的“东方画会”的联展上,萧勤先生大气磅礴、能量充沛的画作,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在第二届“上海双年展”上,萧勤也应邀参展并再次带来了他的新作,引起广泛的认同与共鸣。

“回家”展览中,包括萧勤早期的水墨布面或纸本作品,以及采用当年新研发的媒体丙烯所创作的画作,包括《光之跃动》、《宇宙能量》和《太阳》等。作品富有表现力,其鲜明的色彩,行云流水般的笔锋,五彩斑斓的色块,墨点,以及几何的构图将古代的思哲转化为现代的语言。此外,萧勤对颜色,形状和符号的运用反映了他受到中西神话,藏传佛教和西方锋刃派时期理性主义等多方面的影响,这些作品是他人生哲学和艺术经验的集中体现。

萧勤, 禅 - 151, 纸上墨水, 90 cm x 60 cm, 1985

此次回顾展命名为“回家”,有着更深层的含义:这不但意味着萧勤回归到出生的地方,也代表了他精神上归根的表现。这寓意萧勤一生的艺术追求要回到原点,这个原点不仅是指出生地上海,也是其文化和精神的归宿。

萧勤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执行长吴素琴表示,此展完成后,有一部分的作品艺术宫会做为收藏,请艺术宫接棒,继续在发言华人抽象艺术领域上更努力地耕耘。但不是抽象式地耕耘,期望这些作品藉由艺术宫的平台与国际上的美术馆接轨。

中华艺术宫将收藏萧勤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建立“萧勤艺术研究中心”推动萧勤先生及20世纪中国现代艺术的研究和推广,并且将与巴黎大皇宫合作,将这些带有东方韵味的作品,带回欧洲。这些作品的是归根,也是初心。

萧勤, 京剧人物- 3, 蜡笔纸本, 26.5 cm x 36.5 cm, 1956

专访萧勤,东方艺术一直是抽象的

澎湃新闻:您在此前的采访中有提到,“先找出自己的文化根底”,“否则就只能做人家的跟班”,在您看来我们文化的根底是什么?

萧勤:我对道家的思想,对老子特别有兴趣,从老子发展到“禅”的思想,这是有关联的。老子和“禅”的思想直接影响了我在艺术上的创作。我知道西方在弄什么东西,但是我就是要走跟他相反的路子。这个讲起来是一句话,但是做起来不是那么容易的,我要在各方面辩证我的文化与传统跟你们是不一样的,所以我现在要表达的就是跟你们不一样的,如果我不是这个想法的话,我今天就不是萧勤了。我绘画最终的信念就是往宇宙看、往无限看。

萧勤, 宇宙组曲- 4, 布上压克力, 140 cm x 200 cm, 2015

澎湃新闻: 您的文化体系贯穿中西,您去往欧洲之时,也正是东方文化被推崇之时,在众多艺术流派中,您为何会选择抽象?中西文化和艺术如何在您的绘画中体现?

萧勤:我的老师叫李仲生,他30年代就在日本学现代艺术,是中国第一个将现代艺术带回中国的人,他让我们每个人独立发展,他教画的时候就教学生观点,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这是非常重要的,从他的教育里面,我们能够得到许多新的启发,重新拿回中国的概念。1950年代的中国台湾,画抽象更自由一些。

1960年代我到西方的时候,也是跟一大堆艺术家一起生活,会接受那时的艺术的势潮,我将一些东方的艺术变为符号,介入一些西方的抽象符号,最终产生一种我自己的艺术形式。

中国的艺术最早就是抽象的,从来没有写实过,虽然是画山水,但都是抽象,山都会飘起来,树都是没有根的,都是抽象的,它的构图也都是抽象的构图。所以我们现在画抽象画一点都不新奇,因为是坚持了中国的传统,因为在西方才有写实主义,在中国是没有写实主义的。所以我们是回到了原来中国原创的抽象主义,没有创造什么,直接受到传统影响。

萧勤, 炁之逸, 布上压克力, 110 cm x 140 cm, 1983

澎湃新闻:中国的抽象图式与西方的抽象图式有什么区别?

萧勤:东方的抽象是草食性,西方的抽象比较肉欲性。

我能领悟到东方的艺术一直都是抽象的,西方是从乡村主义、写实主义一直到十八世纪、十九世纪的印象派还是一种写实。因为印象派中把光画出来,也是一种写实。所以西方是物质写实的表达方法,而东方是有冥想和思考的发展的,这种思考在西方是没有的。我了解这一点,所以我就从这一方面去发展,因为我在西方再搞西方的艺术一点用都没有,我也不能传达东方的讯息,因此我就不去西方的学校,我就发展我自己的东西。这个当然需要勇气,因为你不知道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这是因为我自己有一种信念,很深的信念,我才能够有这个勇气来做这个事情。

萧勤, 春月, 布上压克力, 130 cm x 162 cm, 2016

    责任编辑:黄松
    校对:徐亦嘉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