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针线间的交流与想象,台北“亚洲织品展”更新

澎湃新闻记者 李梅 整理
2022-10-18 17:23
来源:澎湃新闻
古代艺术 >
字号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南部院区“亚洲织品展”近日迎来换展,展览精选院藏各区域织品菁华,呈现亚洲多元文化。织品服饰一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与品味的具体表现,自古以来,染织工艺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经济、贸易交流、民情风俗等不同影响,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面貌。

亚洲幅员辽阔,织品文化多元:印尼的绘染棉布是17世纪欧洲居家装饰中时髦的舶来品,价格不菲;“伊卡”是东南亚织品最珍贵的品类,各地均有织造;苏扎尼则是中亚地区一种结合刺绣与拼布的特殊技法,常为新娘婚庆时的主要嫁妆,迄今亦受欧美时尚设计师的青睐。

据台北故宫博物院提供的资料,此次展览共分四个单元,“焦点展件”全面分析经典织品的特色,进一步诠释它的文化意涵;“认识织品”从纤维材料、织染技法、装饰纹样、服饰剪裁等方面解构织品染织工艺,让织品赏析更浅显易懂;“区域风情”介绍包括南亚、东南亚、中亚、东亚等各地精湛的织品服饰,期待能体验不同地域风格的文化橱窗;“婚庆盛装”透过亚洲各地结婚礼服的展示,理解服饰背后的礼俗文化,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愿。

焦点展件

印度以产棉著称,自古以来即掌握棉织品绘染的关键技术,拥有图案设计的能力,可为各地消费者客制化喜爱的纹样。17世纪印度绘染棉布透过东印度公司外销欧洲,棉织品才出现在欧洲的居家装饰,营造异国情调的居家氛围,是彼时时髦的舶来品,价格不菲,也是时尚的象征。 

18世纪晚期 生命之树纹绘染挂饰 印度 科罗曼多海岸 

18世纪印度科罗曼多海岸盛产手工绘染布(kalamkari),上图作品是当时畅销欧洲的绘染棉布,尺幅巨大,称palampore,帕棱布,主要用途为寝具或挂饰。布幅中央为一株立于土丘的植物,中心树干交相盘曲,栖息着各式鸟鹊飞禽,底纹满布花卉植物图案,象征生命之树的繁衍与创造。

“生命之树”一词,源自希伯来文,描述通往神的路径,或神创造宇宙的方式,盛行于西亚古文化,随着波斯与蒙兀儿文化的传播辗转传至印度。

16世纪前欧洲人穿着以麻、毛为主要材料,由于棉花不存在于欧洲人的生活中,棉花与羊毛同样作为服装的材料,人们便想像它是介于动物与植物间的异质混和体。早期的棉花图像,描绘高大的树干上,长出丰润的绵羊,足见欧洲人对于棉花的好奇与想像。

认识织品

什么是织品?它们又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这一单元从材料、技法、剪裁、纹饰等面向,重新认识生活中无所不在的织品。

19-20世纪初 佩斯利纹毛织披肩 印度/喀什米尔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羊毛柔软,纤维间紧扣,具保温效果,吸湿性及透气性功能佳。本件毛织披肩,纬向斜纹的织造结构,布幅主体以菱格为框,内饰单株花卉,两端装饰连续佩斯利纹(paisley)。喀什米尔地区自古以来以专擅羊毛织物制作著称,高超的织造技巧与精湛的刺绣工艺,再辅以设计洗练的佩斯利纹,19世纪时受到欧洲上流社会喜爱,最广为人知的狂热者是拿破仑与其妻约瑟芬皇后,遗产清单中有高达50件羊毛披肩。

20世纪初 红地狮戏球纹桌帷 印尼/爪哇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这件作品上段饰宝瓶,图案中央绘有五头祥狮戏球,间饰佛教法器、吉祥图案,四角以瑞鹤为饰。织品的图案与构图是否让您联想到祭祖供桌的刺绣桌裙呢?这类以蜡染制作的桌帷(tokwi),是居住于东南亚的华人喜庆仪式使用的织品,作为围在供桌前的布幔,丧仪则使用蓝色。东南亚的华人多源自中国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移居印尼时,仍会保留原乡的祭祀习俗,蜡染桌帷反映了华人生活融入印尼本土文化的历程,也是跨文化交流的有趣案例。

18-19世纪 黄地花卉纹伊卡长袍 乌兹别克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作品在亮黄底上装饰量体硕大的红花,构图前卫大胆、配色鲜明,以当代设计眼光看来,仍是极富创意、颇具个性的设计。

乌兹别克长袍内衬多采用俄罗斯的工业印花布,暗红地上饰佩斯利、花卉、吊灯、格栅门结组而成的大型华丽图案。俄罗斯印花布技术来自欧洲,若再往前溯及欧洲印花布的源头,实则为18世纪起欧洲因应印度绘染布的倾销,开始模仿印度绘染布自行生产制造。透过此件作品,我们不仅看见印染技术的演进,其背后所呈现的亦是欧亚贸易文化交流的果实。

19世纪 黑天与牧牛女刺绣挂饰 印度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作品为黑天祭典仪式使用的织品,黑天为毗湿奴的化身,蓝黑肤色为其特征。神话中,黑天从小由牧牛人家庭收养,长相俊俏、多才多艺,每当黑天在树下吹起悠扬的笛声时,众多牧牛女便寻声而来,伴着乐声与之共舞,上述场景是绘画、织品中经典的艺术主题。

仔细观看织品下段的第一行列,牧牛女于芭蕉树丛间,演奏乐器、嬉戏。图像上牧牛女们通常以镜像方式分列于树木两侧,较为常见的树种是团花树(kadamba tree)与芭蕉树。第二行列左二的牧牛人正在吹笛演奏,虽无深色皮肤特征,但就吹笛者形象,应是暗示其为黑天。

相传黑天出生时,曾被预言会杀死母亲的兄长–刚沙王,在其诞生后,母亲为保护祂,便将其送养至牧牛人家庭以掩饰身份。黑天被发现真实身份后,唯恐被杀的刚沙王,便派女妖佯装成养母,亲喂具有毒性的母奶。黑天为毗湿奴的化身具有神性,并未因此死亡。但体内的毒素致身体发黑,因此蓝黑色的皮肤为其图像上的特征。

在黑天与牧牛女的故事中,黑天通常为蓝黑色皮肤,正在吹笛,但有时仅展现吹笛形象,未强调皮肤颜色。晚期的图像以树木代表黑天,构图上仅呈现树下镜像成列的女子图式。

区域风情

亚洲幅员辽阔,织品文化多元,这一单元以南亚、东南亚、中亚、东亚等区域,精选各地织品服饰,呈现不同区域的穿衣文化风格。

南亚

“伊卡”是亚洲代表织物,源自于马来语“ikat”,制作方式是先将纱线分段染色后再织出图案,各地均有不同的称呼,日本称“絣织”(kasuri),中亚则称为“艾德莱斯绸”(atlas)。印度古吉拉特以经纬双向丝质伊卡闻名于世,当地称“帕托拉”(patola),织造过程形成参差的纹样边缘为其主要特色,效果类似当代流行的8位元(8-bit)数位艺术。

印度东南部的科罗曼多海岸,以生产手工笔绘染棉布名闻遐迩,称“chintz”。17世纪起印度绘染棉布与帕托拉均为重要的贸易商品,大量外销至东南亚,由于珍稀价昂,为当地王室与上层阶层所珍视,成为具有礼仪意涵,世代传承的织物。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红地多彩经纬向伊卡纱丽 印度/古吉拉特/帕坦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幅纱丽为经纬双向丝质伊卡,当地称为帕托拉(patola),以经、纬丝线依图案设计先分段扎染后再进行织造,制作程序繁琐费工,是工业生产无法取代的精致手工织品。作品以菱形为框,内填大象、花卉、红色、绿色鹦鹉、跳舞女孩作为主纹饰,这类织品称“大象鹦鹉”纹帕托拉。因制作动物纹样较几何图案更为困难,染纱和织造两个工序都需精密计算,才能产生清晰图案,是帕托拉织品中价格不菲的精品,通常为印度北部古吉拉特婆罗门社群所使用,较少外销至东南亚。

东南亚

东南亚,位居东西交会之处,季风吹拂捎来新的文化风潮,透过商旅货贩、宗教传播、使节往返,激荡出欧亚物质文化、技术、观念的交流,历经岁时的交融与变异,反映在本土织物上,独树一格。

“伊卡”(ikat)、“蜡染”(batik)、“扎染”(tritik / tie-dye)等织品,字源皆为马来语,迄今已进入英语体系,足证东南亚在织品制作、消费与贸易的重要性。其中“伊卡”(ikat)是东南亚织品最珍贵的品类,各地均有织造。但因宗教信仰体系的殊异,从装饰元素上,可反映出区域特色。柬埔寨受印度教、佛教文化的熏陶,伊卡织品多使用于以寺院为中心的宗教仪式,纹饰主题描绘宗教场景或故事;印尼从15世纪起受伊斯兰信仰影响,伊卡织品多以几何、花卉为纹饰。

20世纪初期 柬埔寨伊卡粗染挂饰 柬埔寨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为纬向伊卡丝织品,上段以亭阁为饰,特色为屋顶逐层渐缩,象征须弥山,为众神的居所,宇宙的中心。屋顶尾部以神蛇那伽(naga)装饰,更显建筑气派非凡;下段则以长形多彩仪式旗幡为饰。从旗幡与亭阁的纹饰组合,推测亭阁应是丧仪使用的火葬亭。因柬埔寨人笃信佛教,人们认为透过火葬仪式,可使往生者摆脱世俗的烦忧,顺利转生来世。本幅作品应是于丧仪悬挂,作为仪式用布。

20世纪 螺钿木鞋 印度 20世纪初期 柬埔寨伊卡粗染挂饰 柬埔寨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木鞋称帕杜卡(paduka),源自梵文pada,有脚之意。帕杜卡是印度古老的鞋类,为僧人的鞋履,穿着时以拇趾与脚食趾夹住木栓行走。矮跟的鞋子,可避免地面潮湿与灰尘,也方便进入寺庙快速穿脱。

帕杜卡普遍流行于南亚、东南亚,十六世纪西方图像上爪哇荷印混血女性所穿着的即是此类的木鞋,而一般爪哇人在中西文献的记载中多是裸足。

早期制鞋较少选用牛皮材质,因印度人将牛视为神圣动物,以木头、象牙、骆驼皮革制作居多。这件作品以螺钿装饰,增添华丽感,应为贵族穿着。

帕杜卡与《罗摩衍那》(Ramayana)史诗的主角罗摩(Rama)相关,罗摩流放森林14年时,其后母之子请求罗摩赐予其帕杜卡,作为代管王位的象征。在宗教绘画上也常见罗摩与黑天(Krishna)穿着帕杜卡。

中亚

乌兹别克位处中西贸易枢纽与丝绸之路的节点,以突厥民族为主体,于13至14世纪间,开始逐渐接受伊斯兰文化。居民传统生活型态多为游牧,常将草原绿洲的色彩应用于织品。艾德莱丝绸(atlas)是以伊卡方法制作的织品,颜色鲜明、图案大胆为其特色。苏扎尼(suzani)是中亚地区一种结合刺绣与拼布的特殊技法,常为新娘婚庆时的主要嫁妆。上述两者图案设计具共通性,纹样量体硕大,色彩对比强烈,充满着热情的生命力,体现中亚草原游牧民族的审美意识。迄今亦受欧美时尚设计师的青睐,成为当代时装创作的灵感来源。

19世纪 法蒂玛之手纹长袍 乌兹别克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长袍主纹饰为红色大花搭配黄色新月,色彩对比鲜明艳丽,浅绿的掌型图案满布底纹,称“法蒂玛之手”。法蒂玛为先知穆罕默德之女,穆斯林常以其右掌作为装饰性图案,作为趋吉避祸的象征符号。

东亚

“絣织”是日本对“伊卡”织物的称呼,日文为“kasuri”。一般认为技法起源于印度,透过商贸活动从东南亚经琉球传至日本,于江户中期广泛生产。各地使用的材质略有不同,琉球絣织以麻与芭蕉纤维为主,日本本岛则以棉布絣织较为常见。

18世纪江户幕府颁布禁奢令,加上棉织产业兴起与蓝染贸易蓬勃发展,使蓝色絣织和服广为流行,在深蓝色的面料上织出白色显花小纹,成为彼时低调奢华的样式,从浮世绘人物穿着便可窥见此时的风尚潮流。

19世纪末期 蓝地几何纹絣织风衣(合羽) 日本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本件作品以段染后的棉线交织出格纹、菱形、双线的素朴设计,在江户时代是常见的样式。这类斗篷形风衣又称“坊主合羽”,是源自桃山时代葡萄牙传教士穿着的风衣,江户时期成为男子旅行的外出服饰。

婚庆盛装

传统越南婚礼受中国周礼影响,但随时代更迭已简化,目前仅保留纳采、纳征、迎亲三个礼制。在婚嫁仪式中,越南人多穿着传统婚服,男性着长袍,女性穿着奥黛(áo dài),布料以天然丝绸为主。上绣龙凤、鹤纹、牡丹、喜字等吉祥图案,颜色多选择喜气的红色与纯洁的白色。受西方文化影响,现在的新世代会在结婚仪式时选择穿着西装、西式白纱。

婚庆的结婚礼俗用品中,不可或缺的是槟榔与酒。在越南传统文化,槟榔代表始终不渝,家庭和乐;而米酒象征祝愿新婚夫妇永浴爱河。

19世纪 绿地多彩花卉纹苏扎尼挂饰 乌兹别克 展期:第一档 2022年10月1日-2023年1月2日

中亚乌兹别克的特色刺绣织品,称苏扎尼(suzani),是结合刺绣与拼布的特殊技法。女性自幼便与家中女性长辈学习刺绣,成婚前新娘需准备自己的嫁妆,以刺绣制作装饰居家生活的挂饰、地垫、祈祷垫或被套等,作为赠予夫家的婚嫁赠礼。

本件作品以嫩绿色铺底棉为底,上绣硕大的黄色、红色、白色平面图案式花朵,用色大胆活泼,呈现出五彩缤纷、春意盎然的视觉效果。挂饰中间描绘清真寺的壁龛轮廓,有可能为祈祷仪式时所使用的挂饰或祈祷垫。

(本文整理自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相关资料。)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