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交大与国际传播学会举办2022年新媒体国际论坛

澎湃讯
2022-10-23 12:42
浦江头条 >
字号

10月22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与国际传播学会(ICA)共同主办的2022年新媒体国际论坛在线开幕。本届大会主题为“智能传播与真实世界(Intelligent Communication and Real World)”。ICA现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ICA前主席、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ICA前主席、现ICA理事会成员、悉尼大学Terry Flew教授,《人类传播研究》期刊共同主编、南佛罗里达大学Steven Wilson教授,等海内外专家、学者云端相聚。

本届论坛共设有“院长论坛”、“期刊主编论坛”、“智慧传播时代的阅读研究”、“智能传播与理论创新”、“智能传播与现实应用”、“人工智能与产业转型 ”、“元宇宙与真实世界”、“智能传播与媒介信任”、“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智能健康与公众福祉”、“疫情信息与媒介表现”、“数智文化与虚拟社群”、“智能治理与舆论引导”、“智能时代的国际传播”、“智能缰绳与算法向善”,以及“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圆桌论坛、“第三人效果”圆桌论坛等17个分论坛,上午主论坛与下午17个分论坛共计近3000人次参与,与会嘉宾们围绕智能传播与理论创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关系、媒介信任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 

开幕式上,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季颖,ICA 现任主席Noshir Contractor教授发表致辞。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开幕式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在开幕致辞中表示,今年正值媒体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20年来,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应用转化等方面均取得丰硕的成果。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智能传播与真实世界”,智能科技的高速发展使现实中的诸多传播呈现全新的图景,许多智能传播技术正在陆续落地应用。站在这一时代洪流中,我们更应回归现实生活,关注真实的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荣,为人类未来的发展探索更多可能。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王伟明致欢迎辞

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季颖在致辞中表示,在传统主流媒体转型发展的进程中,智能传播已成为最高亮的话题和最热切的尝试之一。本次论坛聚焦“智能传播与真实世界”这一具有现实性、思辨性、前瞻性的议题,对传统媒体转型发展非常有启发。上海报业集团一直在思考如何让智能技术与新闻融媒产品生产传播各个环节更好地融合,如何使智能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拓展出更广泛高效的应用场景,非常期待论坛的成果助力上海媒体深度融合、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文汇报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季颖致辞

在开幕致辞中,ICA现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从成立历史、成员分布、发展愿景等维度介绍了全球最大的传播学学术组织,国际传播学会ICA的情况。他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一直聚焦于新媒体研究,取得了许多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国际传播学会和上海交通大学9年来一直紧密合作,连续举办国际新媒体论坛,在国际传播学界已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未来,国际传播学会ICA会持续寻求全球参与,考虑投入更多的试点区域分会,为传播学的国际化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ICA 现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致辞

开幕式结束之后是主题演讲环节,中外专家通过线上交流,“云分享”他们对于智能传播与真实世界的观点与思考。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静教授主持主题演讲英文专场。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静教授主持主题演讲英文专场

ICA现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在《People Analytics: Using Digital Exhaustto Leverage Network Insights in the Algorithmically Infused Workplace》的主题演讲中,详细阐述了工作环境中算法对人际关系的影响。他指出,社会化媒体的使用一方面简化了组织成员的互动方式,另一方面也为研究组织内部的社交网络和人际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分析成员在社会化媒体中留下的“社交数据”,可以实现对组织内成员社会关系的预测,并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团队建设和企业管理的具体方案。

ICA 现任主席、美国西北大学Noshir Contractor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ICA前主席、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从人工智能风险管控与伦理安全的概念介绍出发,讲述了如何通过数据为人工智能设计提供更加有效的风险评估方案。同时,她提到,在不同行业和语境中,人工智能建构所面临的风险及其衡量标准是不同的,并且,这种风险从道德层面难以监控。正是基于这样的不可控性,因此代码设计背后的“人”与“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ICA前主席、南佛罗里达大学Patrice Buzzanell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ICA前主席、现ICA理事会成员、悉尼大学Terry Flew教授以人工智能的伦理挑战为主题,介绍了关于媒介化信任的研究。他提出,人工智能技术产生的商业竞争、伦理、偏见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社会的信任危机,而包括数字媒体、社交媒体和新闻在内的传播媒体可以通过平衡人工智能理念、人工智能权益与人工智能制度规范三个要素,促进媒介化信任,推进人工智能的技术治理与未来发展。

ICA前主席、现ICA理事会成员、悉尼大学Terry Flew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人类传播研究》期刊共同主编、南佛罗里达大学Steven Wilson教授从该期刊的2022年7月版特刊内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传播学理论的“再思考”。他提到,当传播方式正在发生快速且根本性的变化时,对于传播学研究者而言,批判性地评估现有传播学理论与研究成果的相关性与实用性、并提出新的研究问题是非常重要的。他还以特刊中的一篇论文为例,讲述了算法和人工智能对于学者的研究对象、研究问题、数据收集与分析的影响。

《人类传播研究》期刊共同主编、南佛罗里达大学Steven Wilson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随后举办的是主题演讲中文专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前院长、特聘教授张国良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前院长、特聘教授张国良主持主题演讲中文专场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教授在题为《群体传播:互联网的本质》的演讲中提出,群体聚集性的传播是互联网传播的本质属性。群体传播具有强大的关联性、爆发性、常态化和即时化,呈现出传播主体多元化、因势聚集、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特征,对个体生活、行业发展、社会文化、资源配置、国家政策、国际关系等方面都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隋岩发表主题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周勇教授作了题为《动力之源与知识创新:面向问题域的未来传播研究》的主题演讲。他以传播学知识创新的“三个面向”与“两类问题”为切入点,提出未来传播学研究要面向媒介技术的演变、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要聚焦传播学科体系的内部问题和促进人和社会良性发展的外部问题。他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中国社会实践,推进传播理论的创新突破与本土化,做到以中国为根本,以世界为面向,为未来的传播学研究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周勇发表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涛甫在《数字中国与新闻专业作为》的演讲中指出,在数字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专业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从价值确定性、能力确定性、知识确定性、专业确定性四方面重建新闻专业的护城河。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张涛甫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在《数字传播知识体系的构建思考》的演讲中表示,面对数字技术革命对社会科学的冲击与挑战,我们应立足传播实践,在应用研究的同时,加强数字传播的基础研究,以问题为导向,辨析概念,建构框架,创新理论,总结数字化发展的经验,打破学科壁垒,在交叉与融合中加速知识创新,建构创新型、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在题为《元宇宙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未来传播视域下传播学发展的关键课题》的演讲中指出,元宇宙视域下传播场景正在深刻转型,现阶段传播学学科发展面临着三个关键性课题:一是行为传播学将成为未来传播学学科建设的核心逻辑和底层架构;第二,认知竞争成为应用传播学的前沿基础;第三,游戏作为一种圈层媒介,需要学界重点理解和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前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发表主题演讲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刘幼琍教授进行了题为《元宇宙中的用户、科技和法律》的主题演讲。她指出当下虚拟空间中隐私保护问题不容乐观、刻不容缓。我们既需要更新法律条例,明确责任主体;也需要加强平台自律,公开数据收集和交易过程,将“隐私保护意识”嵌入到技术开发和使用的全过程之中。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主任刘幼琍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主题演讲业界专场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主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在《元宇宙与传播学的学科重构》这一主题演讲中,围绕本次会议主题提出三个关键词:媒体融合、智能平台和社会治理,并针对关键词进行进一步的阐释:媒体融合需要搭建一个智能平台,来推动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最终解决真实世界中的现实问题。胡正荣从历史逻辑的视野、和国家治理的高度解释了融媒体建设的意义,提出“中国式媒体融合”的概念,并展望了未来融媒体发展的方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胡正荣教授发表主题演讲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常委、副总裁梁智勇在《数字营销:媒体转型发展的“下半场”——主流媒体数字营销与流充量变现的路径研究》的主题演讲中指出,数字营销对传统媒体是个新课题,媒体需深度整合资源,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实现盈利模式的再造。如今,传统媒体在数字广告、直播业务、口碑营销、付费阅读、电商业务、读者打赏及IP变现等方面已经进行了相关的路径探索,而想要实现进一步的突破,需要打通人、货、场,建立与流量平台的利益共享机制、与第三方供应链和旗下网红、KOL的合作机制。传统媒体要想赢得一席之地,必须推进融合发展,依靠科技赋能、算法推荐,提升内容生产和分发效率。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党委常委、副总裁梁智勇发表主题演讲

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林莉在《视频时代的年轻化的表达》的主题演讲中指出,在智能化技术不断革新的时代背景之下,B站年轻用户所创作的视频内容及表现形式愈发丰富。视频时代创作者年轻化表达有三个特点,知识类视频的增加、内容的融合创新、视频赋能线下消费。在互联网的视频化浪潮中,表达不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更与用户的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

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黄林莉发表主题演讲

在《中国的智能媒体产业发展》的主题演讲中,上海盟海投资董事长张大钟认为,传媒技术与计算机生物学、生命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将推动媒体传播研究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他提出两个预判:一是未来虚拟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可能会越来越弱,甚至无限接近于脱实入虚的地步;二是元宇宙的突破口短期在于游戏和社交,长期在于新型社会组织的建设。

上海盟海投资董事长张大钟发表主题演讲

在《传递正向价值 连接真实世界——智能传播的视频化融合新路径》的线上主题演讲中,腾讯公司数字舆情部副总经理高大为认为,短视频时代已然到来,如何有效连接真实世界、打造全真互联,是智能传播重要议题之一。会议上,高大为以微信视频号为例,总结了基于微信生态,视频号在形塑新型传播形式、拓宽视听生态和传递正向价值上作出的努力,为智能传播的视频化融合路径提供了新视角。

腾讯公司数字舆情部副总经理高大为发表主题演讲

东方网“地标马克”创始人赵彬然以人类传播方式的历史演进为线索,在《新时空互联——元宇宙数字技术时空传播链解析》的主题演讲中,分享了元宇宙技术加持下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他视元宇宙技术为一种新兴信息编译方式,而区块链技术加速了信息生产关系的变化,促进了信宿的数学可信、信源的去中介化与信息的资产化,数字资产在智能传播时代的重要性愈加显著。

东方网“地标马克”创始人赵彬然发表主题演讲

线上合影

本届论坛设有“院长论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安徽大学、河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宁夏大学、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南京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等近30家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齐聚云端,共同研讨智能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

“期刊主编论坛”由《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教授与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姚君喜教授主持。王蕾、魏子瑶等八位同学围绕他们所研究的智能传播相关议题依序进行论文汇报。《新闻记者》主编刘鹏、《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出版发行研究》社长李建红、《新闻界》特聘首席编辑邓树明从理论性、实践性、创新性、严谨性等角度进行评议。

本次论坛还设有圆桌论坛。上海交通大学禹卫华副研究员召集来自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学者齐聚一堂,举办以“第三人效果40年:历程、反思与进路”为主题的圆桌论坛,共同研讨第三人效果理论的发展历程、理论反思与研究进路。本次圆桌论坛由南京师范大学张宁副教授主持。

“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圆桌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李耘耕副教授、李晓静教授共同主持,由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张国良教授担任总结嘉宾。来自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暨南大学,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智能传播时代传播研究的问题意识与理论创新。

“传播研究的关键问题与创新”圆桌论坛嘉宾合影

10月22日下午,本届ICA新媒体国际论坛闭幕式在云端进行,由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晓静教授主持。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本乾致辞。他首先向与会院校老师、同学以及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其次他强调要建设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提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本届大会共收到242篇论文投稿,共入选130篇,入选率为53%,共评选出优秀论文9篇,其中教师组优秀论文4篇,包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李芊芊《智能技术赋能艺术展陈:基于技术身体的沉浸传播机制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吴晔、刘娜《人工智能主播可以替代真人主播吗?——一项基于受众记忆效果的实验研究》,北京大学谢新洲、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石林、清华大学朱垚颖《Why netizens report harmful content online: A moderated mediation model》,郑州大学周鹍鹏、姜雪《信任带来双重悖论?社交媒体隐私悖论消解的可能性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模型》。

学生组优秀论文5篇,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林聪、蔡静远《人机传播视域下AI主播人格化程度对新闻可信度影响的研究:主播信任度的中介作用》,上海交通大学刘畅《A Computational Communication Approach towards the “Whole-Age” Trend of English Animation Films -- Based on the Subtitle Data from 146 American Animation Films over a 30-year Period from 1990 to 2019》,University of Amsterdam刘经纬《Fake News Awareness and Users’ Trust on Food-Delivery Platforms in China: A Parallel Mediation Model of Attachment and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复旦大学汤清扬、中国人民大学刘子维、清华大学刘力铭《超社会交往:虚拟数字人及其用户群体的“迂回”媒介实践》,University of Warwick王鹏达《How Fact-checkers on Twitter Debunk the COVID-19 “Infodemics”: A Text Mining Approach》。

闭幕式线上合影

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借助上海交大强大的工科资源,通过文理交叉的办学理念,产学研结合的办学模式,国际化办学的发展道路,聚焦新媒体学科方向,迅速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跨越式的发挥发展。目前,学院拥有专任教师70余人,包括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以及教育部“跨世纪/新世纪优秀人才”等各类高端人才20多人。

目前,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已达18项,拥有省(部)级以上创新研究和决策咨询基地8个。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我院新闻传播学科跻身A类学科(前5名),并获上海交大双一流骨干建设学科;传播学、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学生课外创新成果获全国“挑战杯”金奖、银奖等,举办了“我眼中的中国”在华留学生短视频大赛,培养知华友华人才。

    责任编辑:陈逸欣
    图片编辑:陈飞燕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