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上海国际摄影节|看百年四代摄影人作品中的上海变迁

澎湃新闻记者 徐明徽
2022-10-28 17:17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上海是中国摄影事业的发源地之一,上海摄影更以其杰出的贡献,在世界摄影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22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以“会见多彩世界”为主题,展现世界各地的摄影风貌,更设置了”初心·经典流传“单元回眸上海摄影百年征程,通过百年来四代摄影人的代表作,勾勒出上海摄影的发展脉络,见证上海时代变迁的沧海桑田。 

展览作品《上海之巅》2004年9月,两个老外坐在金茂大厦顶楼

展览现场

屹立于上海杨浦滨江的毛麻仓库今天迎来了2022上海国际摄影节暨第十六届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的开幕,毛麻仓库四层楼分别展出了四大单元。来自上海、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近269位摄影家、1303幅优秀作品汇聚黄浦江畔,以包容多元的镜头语言、精彩纷呈的摄影作品共同打造“上海影像会客厅”,向观众呈现摄影家眼里的上海、摄影家眼里的中国以及摄影家眼里的世界。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共分“初心·经典流传”“绽放·美丽家园”“会见·多彩世界”“青年·影像未来”四大板块,展览展出作品创作时间跨度和参展艺术家年龄跨度近百年,共收到15个国家摄影人的53098幅作品投稿,并特邀11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及10位海外摄影名家作品,创下上海国际摄影艺术展览举办至今诸多历史之最。 

郎静山作品

与往届展览相比,今年的摄影展添加了一个特别单元“初心·经典流传”。上海摄影在中国摄影的历史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走进一楼大厅,仿佛时光穿梭,进入了郎静山、陈传霖、庄学本、金石声等摄影名家的传奇中,早期上海摄影神秘的面纱就此揭开。充满中国山水画意境的“集锦摄影”、上世纪20年代的上海外滩……久负盛名的摄影名家为上海摄影乃至中国摄影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视觉档案。

上海摄协驻会副主席、秘书长忻雅华向澎湃新闻记者介绍:“20世纪以来,上海城市的巨大变化对摄影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以文化人为主体的上海摄影人,既是当时历史巨变的见证者,又是摄影作为艺术创造的亲历者。今年正值上海摄影家协会成立60周年,我们特别策划了‘初心·经典流传’单元,这一单元汇集了从民国美术摄影时期到21世纪初极具代表性的摄影作品。这26位摄影人的年龄跨越近百年,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他们,呈现了不同的社会面向。这一板块最早的作品是陈传霖拍摄于1927年的《浦江风云》,一直到郑宪章拍摄于2021年至2022年的《瞰上海》,通过四代摄影人的代表作,勾勒出上海摄影的发展脉络。” 

展览从蜚声海内外的画意摄影大师郎静山开始,观众可以从他的八幅作品中领略到将光影、层次和中国画意蕴生动精神完美融合的“集锦摄影”之魅力。

郎静山生于1892年,12岁于上海南洋中学随国画老师李靖兰学习摄影和暗房制作。其摄影作品受北宋山水影响,追求中国画的生动气韵,强调暗房加光手势与作品层次之关系,成就“集锦摄影”。其诸多重要作品被世界各国美术馆、博物馆收藏。郎静山涉猎艺术、报纸、杂志、广告、教育、摄影会社、华侨会社、国际交流等摄影相关之推广发展。是华社、光社、亚洲影艺联盟等组织的创始人之一。于中国摄影史上立于开创与传承之地位。 

陈传霖《浦江风云》1927

陈传霖的《浦江风云》是该单元最早的一张照片,拍摄于1927年。陈传霖也是二三十年代影响最大的摄影艺术团体“黑白影社”的发起人之一,他不仅勤于创作,还善于总结摄影艺术理论,多次在《黑白影展》刊物上发表文章,在上海名重一时。得益于他的作品,如今我们能看到1927年上海外滩的样貌。 

金石声《踩水车的吴淞农民》

再看“前卫”的城市摄影实践者金石声的作品:1930年踩水车的吴淞农民、海关大楼、1947年的杨树浦发电厂、1949年上海解放游行的观看者……这组《上海历史影像》用镜头生动记录下了1930至1970年代珍贵的上海城市记忆和百姓生活变迁。

吴四一拍摄的松江解放

 

吴四一拍摄的松江解放

1949年,上海松江地区刚解放不久,摄影师吴四一跟随解放军来到松江,用手中相机详细记录了松江、上海,乃至整个中国从解放到改革开放几十年来的发展与变迁。他以一种档案式记录的形式,从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生产、科技教育、文化宣传等各个方面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松江的社会生活与历史记忆。 

冯培山作品

大工业生产时代摄影双峰并峙的左家忠和冯培山为我们留下了工业摄影遗产。他们的作品《上海工业构沉》、《上海工业》记录了上世纪50、60年代的上海工业发展往事。 

郭博作品,宝带路衡生站 

郭博作品,黄陂北路弄堂里的土井 拍摄于80年代早期

中西合璧的石库门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民居建筑,是上海几代人的回忆,是上海的文化符号。摄影家郭博的这组上海弄堂影像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早期。郭博也是一名建筑师,1955年在其父郭沫若的召唤下,毅然回到了中国,进入上海建工局设计公司工作。为上海市设计出了许多而今正屹立于浦江两岸的经典建筑。从1975年到1989年的近15年间,专注中国建筑摄影,共拍照片6万余张,除了上海外滩的西洋建筑、南市老城厢的旧式民居外,还有哈尔滨的俄罗斯式的东正教堂、成都的东方式的寺院等。 

陆元敏《上海人家》

陆元敏《上海人家》

改革开放后的上海摄影,更是人才辈出,海纳百川的海派摄影风格得到了世人的肯定。从杨元昌的观念性摄影探索,陆元敏都市猎影的心路折光,许志刚敏锐的时代探微,到郑宪章对于上海石库门文化的影像记忆,雍和纪实摄影非凡的目光,刘开明艺术摄影的独特风格,以及陈海汶坚持不懈的民族文献影像拍摄,都让上海摄影留下了耐人咀嚼的“故事”。 

郑宪章作品

郑宪章作品

随着相对“年轻”一代的摄影人舒展“拳脚”,邬家四兄弟、王杰、丁和、池海波、许海峰、马良、常河……他们也让上海摄影作为一种当代艺术媒介、一种社会观察方式、一种历史在场角度,见证上海时代变迁的沧海桑田。

许海峰作品

 

常河作品

 

上海摄影60年书籍展示专区

作为上海市摄影家协会庆祝协会成立六十周年的精品展,一楼展厅还开辟了“上海摄影60年书籍展示专区”,陈列了通过征集收录的上海市摄影家协会成立六十周年以来具有代表性的摄影理论、评论及画册等书籍;影像视听室则循环播放28部“上海摄影名家访谈录”。同时,一楼还特设收藏展,展示了侯波、吕厚民、袁毅平、王庆松、张克纯、沈忠海等影像艺术家的作品。

展览现场

杰罗姆·德·佩林吉(比利时)《街头之眼》

尼古拉斯·亨利(法国)作品

二楼的“绽放·美丽家园”单元展示了11位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及10位海外摄影名家的作品。法国摄影师尼古拉斯·亨利带来了其拍摄于2017年至2021年的5年间环游世界时的作品《我们祖父母的游戏室》、日本摄影大师木村伊兵卫1963年、1964年、1965年、1971年和1973年5次访问中国,其作品《中国之旅》足迹遍及北京、上海、苏州、广州、长沙、西安、延安、洛阳等地,以及比利时摄影师杰罗姆·德·佩林吉拍摄于改革开放后的上海街头的《街头之眼》。

尼古拉斯·亨利(法国)

木村伊兵卫《中国之旅》

展览现场

中国摄影金像奖获得者则有朱宪民致力于表现新中国黄河流域人文风貌与百姓生活的《新中国历史影像》,还有王玉文朴素的丰碑式摄影《老东北工业基地振兴》、解海龙最为著名的作品《我要上学》系列等等。

朱宪民作品

作为国际摄影节的经典单元,“会见·多彩世界”板块通过面向世界公开征集的方式,从世界各地摄影师的53098幅投稿作品中精选出527幅。

展览现场

“会见·多彩世界”作品

“会见·多彩世界”作品

作品包括了传统领域的纪实、艺术、创意摄影和新兴范围的观念、实验摄影、跨媒体探索、影像装置等。在这一板块,民俗、风光类照片较多,既有对地球家园的深深眷恋,更是人类走向未来的美好向往。

“会见·多彩世界”作品

“会见·多彩世界”作品

“青年·影像未来——第六届上海青年摄影艺术展”单元,则让人看到了上海摄影乃至全国摄影青年力量的创新与尝试。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朱柯丁《游弋的豹海豹》

今年的上海国际摄影节除却展览,还有大量丰富活动。“开幕当天下午,将举行一场摄影论坛,邀请五位参加本次展览的扎根上海、长期耕耘都市摄影的三代摄影家,分享他们的摄影实践和都市的关系。展览期间会陆续举办九次面向大众的摄影艺术讲座,此外还有摄影集市,以及一场光影结合的金秋诗会,”忻雅华说,“希望通过多角度多类型的活动,把上海国际摄影节打造成摄影家交流艺术的舞台,更是一个市民能够参与的文化盛典。”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