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智库百人会 | 张克科:打造河套湾区驿站 推动深港协同发展

2022-10-28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我到深圳35年,从1990年开始关注深港合作,目睹了香港回归前后演绎的双城故事,也一直在不同层面参与实践并坚持学习和研究,经历了从香港回归前的落马洲河套研究到回归后第一任特首提出的创新科技发展策略;从第三任特首提出建设港深大都会到布局深港跨境十大基建,推进大珠三角优质生活圈;从第四任特首推进深港社会经济深度合作到融入国家大局,做一带一路超级联系人;从第五任特首落实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到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的战略构想。再到现在第六任特首就任,深港之间的合作不断推进不断突破。新任特首李家超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给邻居深圳书记市长打电话,传递出非常积极的信息。深港两地酝酿成熟的河套共同施策大礼包也在这启航时节发布。共同施策包支撑深港协同支持科研项目、深港联合支持科研人才、深港联合完善配套支持措施和支持创新要素在深港两地便利流动四个方面内容,在人、财、物及配套方面实现深港对于科研项目、人才和创新全链条的协同支持,助推香港科学园落户深圳园区,促进河套合作区“一区两园”的协同发展。

国家已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纳入“十四五”规划。今天,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成为大湾区最大的公约数和最强劲的新动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内外的局势面临诸多挑战、调整和大变局。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大湾区规划纲要中要求建立的高质量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被肢解在单一城市、单一产业、单一环节的断层框架中,旧的体制机制和惯性思维还有很大的市场。深港创科合作中也存在着同样的困境,需要我们用智慧和实践去探索,去破解。创新共同体的建设需要深港双方深度对接,借助河套的区位优势和合作基础,精心设计好创新科技共同体,做好资源共享和支撑平台和载体,使河套成为制度设计的重地,是新阶段合作与发展的最佳选择。

面向湾区、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我特别建议要谋划打造“河套湾区驿站”。通过需求拉动,打破行政性垄断,消除地区、部门分割,清理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创新大湾区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的运行机制建设,通过要素流通、制度对接和专业服务实现区域协同。集聚各种要素,将“河套湾区驿站”营造成为创业路上的加油站、补给点和朋友圈,共建共享共创共成长的新家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未来的探索要勇于坚持。前几天参加香港资讯科技界迎国庆的交流活动,香港创新科技与工业局孙东局长提到,香港将出台创新科技专项计划。同样的计划是在24年前董建华先生特许创新策略发展委员会邀请田长霖教授主持,还有高锟教授、张立刚教授及伟易达的黄子欣总裁等参与。那一年的9月12-13日,我在深圳全程参与了深圳市领导与这些专家的交流活动。我重新查阅了当年的笔记。田长霖教授回忆了他1973年作为美国首批民间代表团访问中国时,从罗湖入境的情形。那时,深圳还是一个渔村,什么也没有。深圳大学成立后,他也来过几次,最近再看,深圳的变化是不可想象的。在香港可以感受到广东、深圳的发展,香港要急起直进,周边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受董建华先生委托,创新委员会要明确香港和珠三角,包括和深圳的合作方向。他特别强调,“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创新科技的推动。深圳现在已经有很好的发展,但需要在中游的科研和开发时,更加强一些力量。深圳的科研院所比北京、上海薄弱。与企业结合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创新科技最重要的还是需要有新领域的独立的自己的中游研发机构。深圳要努力,香港也要建立一些中游的科技开发机构。另外,深圳方面要建立一些真正的一流高等学府,配合中游的科研以及与企业的发展。”在考察之后,田教授更加明确的提出,“创新科技深圳的选择是对的,国外创新科技也是这三个方向。大家一致认同21世纪的主流是生物科技,但我认为最近 20 年还是属于信息技术,半导体美国向落势走,通讯成为最主要的牵引。深圳的战略层面的规划要加强。软件工业很重要,但发展不容易,深港要配合。香港现在没有中游的政府的研究开发机构,深圳可以在这方面重点加强,如建立中游的机构软件工程研究院,再由此来带动其他方面的参与度。”几位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到的“区域协同发展、集合人才团队、聚焦前沿领域,建立中游载体,突破技术创新,链接企业升级,面向全球竞争” 等发展策略建议,这些良方一针见血,到今天都还很适用。

通过“河套湾区驿站”建立一个新机制。一是以市场主导、需求驱动、资源嫁接、城市依托为手段,瞄准产业变革,加大文化创意、商业模式创新,依托河套跨境合作区,建设一批符合国际标准的大科学合作链的研发基地、行业检测检验服务平台、面向新制造技术的中试中心,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引领项目库计划,培育新兴产业创业团队成长和载体锚地。二是联合加盟粤港澳大湾区大学的有序合作,建立国际科技创新合作网,培育新产业研发团队,在研究生实习基地、技术转移中试、企业参与共同研发、产业化落地等方面面向全球开放“河套湾区驿站”平台资源。三是争取在“河套湾区驿站”建立大湾区跨境跨区合作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规则。最大限度开放深港两地间人员、资本、实验室器材和信息资源的在驿站范围内流通互动共享。尝试由“河套湾区驿站”作为担保和中介服务枢纽站,对于湾区公共资金支持和配套资金,以及“9+2”城市之间有合作协议的科研经费,可以自由流动,争取中央政府对“河套湾区驿站”给予集中采购,提供公共产品服务。

通过“河套湾区驿站”营造一个新生态,构建跨区域跨领域跨制度的,可以集聚各种要素、没有篱笆的协同共享空间。大家谈得最多的是产业链、创新连、供应链、教育链、人才链,在“河套湾区驿站”应该更突出服务链、市场链、价值链。没有高端服务业,产业不可能变成一条龙;没有市场链的话,产业只能半途而废;没有价值链的话,没有共同的利益、没有共同的方向。不管你从哪里来,到这里你就是加油站;不管你到哪里去,到这里你能够增量蓄能。在这里单一的个体和成果项目可以变成“专利池”或是“合作链”中的价值链。

通过“河套湾区驿站”走出一条新路径。可以通过顶层设计和路径探索,建立新的合作机制。首先可以将深圳与香港在实施的重大产业创新布局对接。如将深圳“20+8”产业集群与InnoHK,深圳“专精特新”和香港再工业化,以及深港双方的载体平台和人才团队对接起来,将两地的这三组资源在河套及深圳河沿线做硬、软、实的要素对接,搭建高端要素集聚平台、培育重大产业项目、在关键领域实施重大工程、建设特色产业集群集聚带,在新兴领域推广应用数字经济,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共享经济,鼓励地区间产业合作等非常实在的有层级、有重点、有类别、有协同的发展路径和复合多元模式。以河套新驿站的模式,打破盲区、误区和禁区的旧思维方式,建立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新模式,1+1大于N的局部经验。在驿站可以做成果转化、可以引进有专利的国际人才,在河套驿站里面就能够很好分享到深圳香港和国际平台、内地市场的发展生存和赋能资源,推动企业的成长。

通过“河套湾区驿站”演绎好深圳与香港的双城故事。把握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的新一轮发展机遇,针对性的围绕“七要”做足功夫:要紧紧抓住体制机制创新,避免城市间的盲目恶性竞争;要在全产业链上下游优化要素市场,通过区域协同构建强产业链;要通过顶层设计梳理突破卡脖子的核心技术组织攻关;要在终端应用上布局供应链创新;要针对消费类产品创新铺盖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市场能量;要组织大团队合作,在软件、专利、平台工具、人才和团队进行价值链的整合和组织;要重视高端服务业的培育和导入,扎实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壮大。同时根据全市域一体化和湾区通的大视野,将深港双城合作布局点线面结合,推荐优质资源参与香港新田科技城的建设,培育高端产业平台和团队在香港科技园孵化,在宝安-前海片区规划深港新兴产业园,在罗湖盐田大鹏一线拓展口岸经济带、国际商贸旅游、海洋经济圈和社会服务新体系,将双城三圈的蓝图落实在两地的项目结合中,共同建设一个更宜居、更开放、更有活力、更团结的双子城。

(作者系深圳市科协原专职副主席、深圳市先行示范区湾区组专家、马洪基金会智库百人会原副总召集人)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