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手写vs打字:哪种记笔记的方式会更好?

2022-10-31 18: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NR 神经现实 收录于合集 #神经周周发 80个

从学术会议一窥性别差异

@Xhaiden

Key words:性别差异 学术圈

性别差异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学术圈也不例外。

从人数上说,海内外学界女性多占少数,男性学者则长期占据更高的权力地位。毋庸置疑,权力性别差异会对女性学者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例如薪酬较低、研究成果的价值可能被低估等(e.g., Gruber et al., 2021)。实际上,从学术会议的参与情况上,我们也能明显看出学术圈的权力性别差异,相较于女性,男性学者会更多地参与部门研讨会以及会议中的问答环节(Carter et al., 2018)。

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差异呢?

过往研究认为,一方面是女性学者自身原因,如缺乏自信(Carter et al., 2018);另一方面,女性学者也更少被选中参与到问答环节之中(Telis et al., 2019),她们通常不太会在问答环节第一个发起提问,后续的问答环节中,男性女性学者参与的情况则要均衡得多。假如第一个发起提问的是女性学者,那么,其他女性学者仿佛会受到“邀请”,这时问答环节中的性别差异会减弱许多。另外,尽管更多的资深学者是男性,但即使考虑到年龄,男性学者往往还是比同龄的女性学者更多地参与问答(Hinsley et al., 2017)。

除了是否参与问答,不同性别的学者在问答环节中的交流风格也有不同。相较而言,男性发言的时间可能更长(Brescoll, 2011),也更有可能打断他人(Anderson & Leaper, 1998),而女性更有可能调整自己的发言风格,她们更多地提出问题而非发表评论(Bowles & Flynn, 2010)。交流风格的差异或许也源于权力的性别差异,高权力者倾向于使用权力展现出支配性的行为且更多地占据空间,也更有可能违背社会规范。

- La Minna -

来自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的贾维斯(Jarvis)等学者分析了3场学术会议中的性别差异现象。他们发现,相较而言,作为观众,男性学者在问答环节占用了更多交流空间,如更有可能提问题且更有可能是前几个提问的人,不过他们并不会在发言时更多地讨论或提出评论,男性在问答环节的支配性似乎主要源于他们更想要进入到讨论环节,而非特别关心如何交流。

不同性别学者参与问答环节的心理感受也不同。贾维斯等人还发现,即使是会议中大多数参与者也是女性,但参与问答环节还是会让女性学者感到更加不适。同时,女性参与者更有可能担心自己参与问答会遭到对抗性反应。不过,男性和女性学者都有可能回避提问,但原因并不一样,女性学者多出于焦虑,男性学者则表示希望把交流空间留给更多的人参与。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性别差异已然十分普遍,即使是学术会议中为交流探讨设立的问答环节,我们也不能忽视潜在的或已然显现的性别差异。

参考资料

[1] Anderson, K. J., & Leaper, C. (1998). Meta-analyses of gender effects on conversational interruption: Who, what, when, where, and how. Sex Roles, 39(3), 225–252. https://doi .org/10.1023/A:1018802521676

[2] Bowles, H. R., & Flynn, F. (2010). Gender and persistence in negotiation: A dyadic perspectiv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53(4), 769–787. https://doi.org/10.5465/ amj.2010.52814595

[3] Brescoll, V. L. (2011). Who takes the floor and why: Gender, power, and volubility in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56(4), 622–641. https://doi.org/10.1177/ 0001839212439994

[4] Carter, A. J., Croft, A., Lukas, D., & Sandstrom, G. M. (2018). Women’s visibility in academic seminars: Women ask fewer questions than men. PLOS ONE, 13(9), Article e0202743. https://doi.org/10.1371/journal.pone.0202743

[5] Gruber, J., Mendle, J., Lindquist, K. A., Schmader, T., Clark, L. A., Bliss-Moreau, E., Akinol

我们会对机器人产生情感吗?

@Robin

Key words:机器人 情感

人们对机器人的喜爱由来已久。从《星际大战》中忠诚的C3-PO & R2-D2,到《变形金刚》中英勇的大黄蜂和擎天柱,再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可爱机器猫哆啦A梦,科幻巨作带动了一波又一波机器人热潮。现代科技的发展让机器人不再拘泥于影视,而是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那些拥有自主决策和学习的社交型机器人,它们外形可爱,能与人互动交谈,并可以根据人类的行为做出对应的反应。随着社交机器人融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对机器人的感受会发生改变吗?人们会对机器人产生情感吗?

Kate Darling博士是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科技伦理与政策专家,她对人与机器人之间的情感连接十分感兴趣,这一兴趣来源于她的有趣经历。Kate钟爱机器人,她曾购买过一款新潮的宠物机器人,一只名叫Pleo的恐龙玩具。这只机器恐龙技术酷炫,外形可爱,还能对人的触摸做出反应。当抓住它尾巴倒过来时,它还会挣扎大哭。但当她朋友把Pleo弄得它哇哇大哭时,Kate开始心疼起来,赶紧抢过来抚摸它,让它停止哭泣。Kate开始思考这种神奇的经历,即使她熟知这台机器人的构造,但仍对它产生了同情。为什么人们对机器人会产生对生命体才会有的情感呢?

于是,Kate与她的同事做了一个实验。被试者被分为五组,每组都有一只可爱的Pleo。被试们可以在一小时里和Pleo互动玩耍。随后,被试被要求用锤子打Pleo,并用斧头砍它们。结果,没有一位被试愿意这么做,即使眼前只是一只机器人,他们依然认为这非常不人道。这个小小的实验足以使我们看到,人们也会对机器人产生情感。当我们看到Pleo受到某种方式的对待时,会触发与看到人类受到这种对待时相同的神经活动。换句话说,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大脑将机器人看作人,而不是像石头一样的死物,看到Pleo遭受捶打,这仿佛就是看到人遭受捶打一般。

社交型机器人 Asimo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urL_X_vp7w -

人类对机器人的情感绝不仅限于社交机器人。2007年,《华盛顿邮报》报道称,美国军方正在测试一种能够排除地雷的机器人。它的形状像一只昆虫,每次踩到地雷,它的一条腿就会炸掉。负责这次测试的上校最终取消了这次测试,他称看着这个受损的机器人太不人道了。《大西洋报刊》也曾报道,士兵为帮助他们生存的机器人Boomer举行了葬礼,这展现了士兵对机器人的情感连接。

由此,Kate博士提出假设:人对机器的情感也许可以类比我们对动物的情感。数千年前,人类开始驯养动物。纵观历史,我们对待一些动物十分仁慈,甚至给予了它们社会地位。Kate认为,我们可能也会开始以类似的方式看待机器人。不过,人们对机器的情感有利有弊,试想士兵如果对为他们工作的机器人产生情感依恋,可能会减低效率,或是面临危险。但在其他情况下,培养与机器人的情感联系实际上非常有用。例如导学机器人帮助孩子学习,PARO婴儿海豹机器人用于疗养院等等。

当我们对小Pleo恐龙报以同情心时,当士兵试图在战场上救机器人时,当孩子对宠物机器狗产生依赖时,这些机器人就不再仅仅是铁皮和算法了,它同时也反映了人性。

参考资料

[1] Garber, M. (2013, 9 20). Funerals for Fallen Robots. Retrieved from The Altlantic: https://www.theatlantic.com/technology/archive/2013/09/funerals-for-fallen-robots/279861/

[2] Robots, K. D. (2021). The New Bleed. ISBN.

Why we have an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robots | Kate Darling. (n.d.). Retrieved from Youtube: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6XgrYBugo

手写vs打字:

哪种记笔记的方式更好?

@Haojing

Key words:记笔记 学习方式

在大学校园里,使用笔记本电脑记笔记的方式已经非常普遍。然而,当你走进某间教室,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电脑时,老师可能会走过来警告你:“同学,上课不可以使用笔记本电脑。”老师认为,相比用电脑记笔记,用手写的方式记笔记效果更好。但同学们或许会反对,并宣称用笔记本电脑也能够有效地记录笔记,用键盘打字明显比用手写字要方便快捷许多,可以更快地记录下更多的内容。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用手写的方式来记笔记呢?

可能你认为上面这位老师是在胡诌,但确实有研究表明,在特定情境下,用手写的方式记笔记,比用电脑键盘记笔记的效果要更好。2014年《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由于能够更迅速地记录下课堂上提及的所有内容,使用笔记本电脑记笔记时,学生往往倾向于采用逐字记笔记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会降低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研究当中,即使研究者有意提醒学生不要在电脑上采用逐字的方式记笔记,也没法避免键盘记笔记带来的较差学习效果。相比而言,如果采用手写记笔记的方式,学生会对课堂内容进行更多思考,选择性地记录课堂上真正重要的内容,学习效果反而更好。

习惯用电脑记笔记的同学是否感到有些沮丧?别急,最新的研究进展发现了许多与2014年这一项研究不一致的结果。例如,2019年在《教育心理学评论》(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上的一项研究表明,使用笔记本电脑记笔记确实更容易采用逐字记笔记的方式,但是逐字记笔记的方式并不会使手写笔记和电脑的电子笔记之间出现显著的学习效果差异。他们还发现,如果在学习完实验中的学习材料课程后,马上对学生进行测验,用笔记本电脑键盘记录、纸质手写、电子书写记笔记的学生,和完全没有记笔记的学生之间,都没有出现显著的测验表现差异。这也就说明,记笔记的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中这么大。

- Tanja Hildebrandt -

对此,研究者认为,我们不应当武断地认为手写笔记一定就比电子笔记的效果更好,使用电子笔记和纸质笔记所致的差异,还需要考虑很多额外因素的影响,例如,学习内容的差异。如果在课堂上涉及到许多图像化的内容(例如:图形、符号、示意图等等),毋庸置疑,相比键盘打字的方式,手写笔记能够更好地记录下这些关键的图像化内容。此外,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笔记方式也可能会影响学习效果,有的学生可能写字比较慢或比较潦草,如果使用笔记本电脑来记录笔记,或许就能够更好地避免记笔记速度慢、复习时看不懂自己的笔记等学习困扰。

参考资料

[1] Mueller, P. A., & Oppenheimer, D. M. (2014). The pen is mightier than the keyboard: Advantages of longhand over laptop note taking. Psychological science, 25(6), 1159-1168.

[2] Morehead, K., Dunlosky, J., & Rawson, K. A. (2019). How much mightier is the pen than the keyboard for note-taking? A repl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Mueller and Oppenheimer (2014).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31(3), 753-78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WJDWi6K2QA

作者:Xhaiden, Robin, Haojing

编辑:Dora、胡夏天

封面:Lena Fraundienst | 排版:胡夏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神经现实”,谢绝转载到其它平台。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