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BMW卓越城市讲堂|行动连成韧性的网络

澎湃新闻记者 王昀
2022-11-02 18:14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2022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主题是“城市韧性”。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澎湃研究所、宝马中国联合主办。因应中德建交50周年,讲堂向中德青年发起视频征集,希望邀请更多行动者讲述增强城市韧性的实践,让大家能够更好地相互看见和理解。

11月4日的大会之前,我们先来说说这些行动。

截至10月31日,我们收到了许多来自全球各地的视频素材。这些行动由各种各样的问题意识而来,比如食物、土壤、森林和水,又比如对循环经济的撬动,以及对文化历史的保育,正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看起来各自指向明确,实则环环相扣、相互关联。

或许,城市作为一个复杂体系,正是在这种关联之中得以成就,这种看似重合的部分,能让机体及时应对变化,创新发展并抵御冲击。这也是我们讨论“城市韧性”时的一个着眼点(点击预约报名)

2019年的上海杨浦。徐亮 图

上海的青年建筑师徐亮曾经留学德国。回到家乡上海之后,他做了许多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项目。比如杨浦滨江和宝山的工业遗产。他在视频中讲述和展示了这些工作。在他看来,产业工人就近居住,面江的厂区与住宅区相邻。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跨度中,杨树浦产生了非常多样的城市肌理与住宅类型,每段历史都留下了痕迹。他认为,应该把这些基底保留下来,让人能够看到,并能在未来的改造当中,能不断去回应这些显性或隐性的痕迹。这样才可以说,这个城市是有历史可循的,是有韧性的,能够长期可持续发展的。

上海苏州河边,四行仓库。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同样是在上海,上海益社公益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益社咨询创始人李磊,曾经联合诸多企业,多次沿着上海的历史街区,发起垃圾捡拾跑步行动。李磊介绍到,大家本来认为城市是干净的,但总会发现角落里藏着很多垃圾。而捡拾垃圾的同时,不少人会带着自己的子女,也会告诉自己的孩子,这个地方100年前是怎样的——可能了解了历史,才知道未来会做什么。很多人之后也开始用环保袋、带餐盒,降低产生垃圾和塑料的行为。

历史建筑是对空间的追溯,人的连结是当下的内容。南京的社区工作者吴楠对我们说到,很多年前,自己发起了社区的互助会,在社区里开展各种活动,包括志愿者服务、业委会管理与社区的协商。他说,正是因为发现自身脆弱,所以才组成社区的共同体,并在协作中共存,把生人变成熟人,构建整个社区里的社会生态和社会资本。光靠指令性的行动,是不能解决综合变化的问题的。需要有快速响应和协商的机制,迅速做好一个对的决定。因此,在社区里,最重要的就是组织和人的韧性,以此才能达成相互的理解信任,才能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

2020年春,上海公园。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汉斯·赛德尔基金会的Dominik Sprenger,在杭州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有八十多所中小学组成了可持续发展教育联盟,接受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教师培训。他说,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是,通过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生活方式。还包括性别平等、促进和平与非暴力、全球公民意识、欣赏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贡献。需要从人们头脑中的韧性开始。需要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让城市更有韧性,让生活更可持续。

在重庆北碚的山火之中,也有不少市民的身影。这就是社区力量塑造韧性的实证。一位平民志愿者说,平常大家在生活中偶有争吵,时有计较。没想到灾难来临时,我们的人民如此豪爽,军民一条心,辛苦奋斗,顶着43度的高温,保住城市的后花园缙云山。最后8小时,反攻火,山顶一边是人,一边是火,他们都是消防战士、志愿者和骑手,一起的短短几天 ,感受到了灾难面前的团结。

土壤、树叶和蚯蚓。 来自靳立鹏视频截图。

在城市的社区里,除了人与人之间的连结,也有人与自然的相互滋养。这也有利于韧性的形成。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上海保护项目高级经理俞霖琳对我们说,在上海长宁虹旭小区等地,各方协同营造了生境花园,让城市空间中也能有生境存在。她发现,通过生境花园,很多人感受到鸟语花香和蝴蝶翩翩,内心就能产生很高的满足感,从而也会自发采用堆肥的形式,去滋养花园的土壤,也会用生态手段防治虫害,而不是采用杀虫剂。大家对蚊虫、落叶有了更大的容忍度,会更愿意等待,看看自然界中发生了什么,而不是只追求漂亮的景观。

同样是促成食物和土壤的有机循环,四川美术学院的靳立鹏老师,把一处建筑垃圾场,转化为生态疗愈场所。他把生态系统思维纳入艺术教育,利用原先的建筑垃圾、所在学校食堂的厨余垃圾,进行搭建和堆肥,生成营养丰富的腐殖土,可谓物尽其用。结合食物森林、种子行动、生态疗愈等,其园子里的出品,既是作品也是产品。他对我们说,希望能影响到更大的范围。

2020年,上海公园。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实际上,对自然的陌生感,是城市人普遍的生活状态。青海玉树的索南卓尕,家乡在三江之源,青海玉树甘达村,是雪山下的牧羊女孩,也是一位环保人士。她就和我们说到,自己在2022年7月,挨家挨户做了一次访谈。和村子里的人聊起了天气情况和气候变化,以及草原、水源和虫草。她意识到,牧区人对大自然变化的看法,和城市里的人是完全不一样的。在牧区的人都会说,近几年水源变少了,或者说,不下雨,草也长得不高。而在城市里的人,完全不知道这些大自然的变化。有些人说,我们怎么知道这样的变化呢?

城市不该隔绝生态,而应该对生态有更多认识。比如,在更为宏观的、城市安全的层面上,基于自然的原理,也可以运用植物的特性来防御洪水侵袭。汉堡驻中国联络处副主任叶凡介绍,气候变化让特大暴雨的风险增加,是当下无法应对的。作为毗邻主要河流的港城,汉堡过去几年一直面临重大威胁。2020年和2021年的大洪水之后,城市尤其需要抵御气候变化的影响。因此,汉堡采取了城市海绵的做法,运用了许多绿色屋顶,上面种植苔藓和其他低矮植物。它们的任务是像海绵一样收集水分,让水蒸发并回到空气中,以此降低地表、土壤和下水道的压力,免于城市和周边地区发生洪涝。

上海娄山中学的梅益铭、张奕轩和魏润泽三位同学,正在进行绿色制冷节能实验。

实际上,青少年也在对身边的城市进行观察和研究。上海娄山中学的梅益铭、张奕轩和魏润泽三位同学,就亲身探究智能绿色制冷节能原理并操作。他们意识到,在今年夏天的酷暑之下,还有许多无法运用空调设备的人,便开始做实验,综合利用废旧饮料瓶和外卖冰袋等材料,并采用隔热窗帘,达到低能耗降温的目的。

身在上海的德国建筑师、艺术家Sophia,设计并建造了无水厕所,将在上海的公园里落地。这可以极大减少对水资源的浪费。她说,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也看到欧洲,比如奥地利和瑞士等地,这些地方通常采用水能,但已经没有水了。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解决方案,为彼此创造更好的生活方式。

她还说:“我们是一个世界,我们应该在这个世界上彼此尊重。我们有不同的信仰,但可以将对方视为多元价值而非恐惧对象。我们可以互相学习。大家有不同的角度、观点、想法和哲学。这不应成为限制,我们总要伸出手来,寻求共同生活的和平方式,尝试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更好答案。”

这也正是2022 BMW卓越城市讲堂的用意,连结在一起,才能增强城市韧性。这些分享还不是全部,我们会进一步总结和梳理,并且创造更多对话。让我们一起期待11月4日上午的讲堂现场活动(点击预约报名)

    责任编辑:吴英燕
    校对:丁晓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