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观察|从乡村实践到艺术呈现,再看“手艺再兴”

澎湃新闻记者 黄松
2022-11-05 09:56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第一季 手艺再兴 宣传片。 视频来源:PSA(01:19)

当“手艺”成为一种过去式,何以再谈“手艺再兴”?

11月4日,“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一季“手艺再兴”以双展并行形式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同步举办。左靖、王彦之策划的《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和冯立星、吴有策划的《狂人之丘》,以不同的切入点,邀请公众共同讨论中国手艺在当下的境遇与再兴的可能。其中,《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以文献的方式首次在上海全景展示了十余年来左靖团队在乡村的实践,黟县百工、木刻、玉扣纸、木活字,还有散落在各地的童谣在展览中以实物和影像的方式穿插展示。

“技艺”是什么?在海德格尔认为,“技艺”是一种认知和看见的能力,它模糊了艺术和手艺的边界。

手艺是时代与生活的记忆,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人的替身。但在如今的中国乃至全世界,它因为记忆本身的流失而式微,因为价值观的动摇而徘徊。所以,“手艺再新”不是“非遗再新”,希冀以各种创造性的方式赋予手艺生机。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馆长龚彦认为,相比“策展人”的概念,“手艺再兴”双展的策划者之所以称为“制作人”,是因为展览只是他们与公众交流的一种方式,他们真正的舞台和土壤在生活里、在社会中,而他们要面对的挑战和复杂性远胜于一个展览。

视频:策展人左靖、王彦之谈展览“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 编辑 陆林汉(02:05)

碧山村外的清代“云门塔”

穿越时代的屏障:始于碧山实践的“手艺”思考

提到乡村建设学者左靖,很多人会想到“碧山”。在此“碧山”不仅仅是黄山脚下的徽州村落,还是一本杂志的名字、一种乡村的实践。《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关于“手艺”的讲述也从碧山开始,这也是一切开始的地方。

2011年,左靖开始“黟县百工”的调研,这次调研延展出了后来的乡村实践、以《碧山》《百工》杂志探索吾乡吾土吾民的美学观念,激活民间百工在当代的新生和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乡建团队租赁下建于1964年的村供销社(同时也是村祠堂),由上海汉室设计管理机构设计改造后成为“碧山工销社”,以“新百工,新民艺”为理念,开展工坊、出版、展览、讲座、驻村等多种内容,勾连城市与乡村的物质和精神需求。2018年,D&D中国大陆首店“碧山工销社”开业,将日本“长效设计”的理念融入中国在地“手艺”创作……

《碧山》杂志

碧山工销社外,“D&D黄山店”的招牌以及村民晾晒的衣服构成独特的生活场景。 供图:碧山工销社

《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展览现场

《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以时间为线索,以“纸”搭建营展,展示自然建造在展览以及当代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方法。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左靖和王彦之均是乡村振兴的实践者,在他们看来,脱离社会土壤讲述手艺是不成立的,“在当代社会,手艺处于边缘中的边缘,是农耕时代的产物。进入工业文明之后,传统社会结构崩坏,当代的生产逻辑并没有给手艺留一个位置,它成为一种微弱的余绪。这一根本性的症结,使得在‘民艺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围绕‘手艺复兴’展开的诸多尝试最终沦为一种‘昙花式’的宿命。”

所谓“穿越时代的屏障”是一种解题思路。在文明更迭导致手艺终究失落的今天,将其重置于一整套友好、克制的生产体系之中进行探讨,扭转工业引擎仍在推动的消费主义的思维惯性,拾回人与自然万物联结共情的方法,探索手艺背后的造物观念及精神遗产在当代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展览中播放的纪录片《玉扣纸》海报

展览以文献的方式展示了十余年来左靖团队在乡村的实践,黟县百工、木刻、玉扣纸、木活字,还有散落在各地的童谣在展览中以实物和影像的方式穿插展示。小河与钟永丰以大陆乡建和工艺复兴为主题创作了专辑《回乡记》,把身处当代艺术展厅的观众带回乡村的吟唱中。策展人之一的王彦之留学归国后,也一直致力于乡村艺术与建设的实践,记录中国本土与乡村的力量,进行了不少艺术策划策展。

策展人左靖、王彦之

展览中,小河与钟永丰以乡建和工艺复兴创作的专辑《回鄉记》的相关资料

乡村的力量表现在刘庆元的木刻中,从碧山项目开展之初,“乡建”就成为其志愿“服务”的主要对象。从“碧山刻记2012”年历开始,刘庆元的创作不断与乡村发生关系。画面中,他想象了知识分子下乡的各种场景,乡村似乎从粗粝的现实中被抽离出来,成为知识分子栖身的新世界。

刘庆元关于乡村的木刻。

此后十年多,刘庆元的木刻与左靖、王彦之团队在各地的乡村工作如影随形。更多从事文化艺术的专业人员(包括策展人、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和研究者等)也参与到贵州黎平县茅贡镇、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地区、浙江省泰顺县筱村镇徐岙底村、河南修武大南坡村等进行艺术乡建项目。展览以文献的方式回顾了基于乡建的“在地”与“离村”实践。

刘庆元×左靖:《乡村与木刻》

徐岙底红粬展馆 摄影:朱锐

“乡村考现学:修武的山川、作物、工艺与风度”展览现场,河南修武县大南坡艺术中心,2020年,左靖工作室提供

其中,福建省宁化县的“玉扣纸和木活字”以手艺活化的角度被提出。“玉扣纸”是上品的毛边纸,因其纸质细嫩柔软,色泽温润如玉而得其名。福建宁化治平乡因当地优良造纸条件,故制出的纸张历来为国家档案、史集、佛经、族谱、账本、重要契约等所选用。“木活字”因其保存年限更长,是宁化客家人沿用的印制族谱的方式,但却极其费工、费力、费资。2010年,手艺传承人、影像作者鬼叔中认识了一位修谱师傅,开展了《老族谱》的拍摄。十余年间,设计师杨韬和手工纸研究者汤书昆等也参与其中,共同努力,为一度遭遇存续危机的手工产业重回大众视野,迎来了些许转机。左靖作为亲历者,参与并目睹了这两项手艺的困境与破局,并将它们用于《黟县百工》和《碧山》的纸张和字体设计中。

“玉扣纸和木活字”部分展品

“这不仅是一个普通的展览,它是一次十几年来我们从事乡村建设的脉络、工作经验的展示。”左靖对澎湃新闻说。他还尤其提到了展厅入口左手边一张源于1960年代安东尼奥尼电影《红色沙漠》的油画,这给当下讨论手艺以及手艺如何再新提供了社会基础。“顺着展线走到最后,两部源自云南项目的影片《最后的Ka Nan Xian》(Ka Nan Xian意为布朗族祭司)和《摩雅的世界》回应了入口的油画。”

展览现场,夏木织物关于“夏布”的成衣。

展览还邀请了夏木织物和帕卓巴游牧人合作社,他们以复兴具体手艺展开的务实实践,以一种“社会设计”思维,为手艺再兴提供参考方案;愈园计划以和“手”相关的劳动和艺术实践为线索,意图重塑人与社群、人与生态之间的精神联结。

“共振村声”戏台,碧山工销社,安徽黟县碧山村,2021年

狂人之丘,数字虚拟时代下艺术家反噬

如果说《回到未来:穿越时代的屏障》是一种源于实践的展览呈现,另一组入选方案《狂人之丘》则从理论的角度回到东西方哲学的源头,强调手艺作为一种认知和“看见”的能力。

《狂人之丘》展览现场

《狂人之丘》以当代策展模式展出刘建华、袁旃、倪有鱼、付小桐等11位艺术家每人各两件作品。之所以以《狂人之丘》为名,是希望展览不仅展出艺术作品最终的样子,更多呈现艺术家“日常劳作”的过程,观察他们如何用“手艺”将身体与物质世界连接,继而看到不同于所谓“效率至上”的追求。《狂人之丘》的“制作人”冯立星、吴有均有着建筑师背景,所以他们所呈现的展厅,在展示艺术作品和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中,运用了建筑搭建的语言,由此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艺术创作的现场。

李刚作品《底色》,及其所用颜料的研磨过程。

“相比于宏大叙事,我们更青睐平实细致的观察。手艺作为艺术家的一种日常,在艺术家自己的主观体验中显现。艺术家不断用身体对抗材料塑形时所带来的感官压力,如锤子敲击金属,毛笔涂刷纸面,刻刀穿过木头与石料。其作品本身就是对艺术家日常生活的忠实记录。”冯立星说。

袁旃作品。

从某种程度上,《狂人之丘》或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疯狂”。这种“疯狂”之于艺术家袁旃,是经由色和线的不断交错在画面中构筑起的云、石、水于动态与静态之间的相竞相生;于倪有鱼则是以“反 photoshop”的方式将多年间收集自世界各地的数万张老照片分类、剪切、重组,拼贴出虚构的《逍遥游》图景——在这里摄影不再是摄影,而是时间和空间的片段;而对于付小桐来说,“疯狂”是无数次针刺破宣纸的低吟,直到针孔缓缓联结成山脉和惊涛骇浪;邵译农的 “疯狂”则是一种十年如一日的修行,他用油漆让一棵沉睡水底千年的阴沉木继续“生长”:上漆、打磨、披麻、挂灰、再上漆……时间、木头、油漆、双手及劳动合为一体,赋予朽木以新的年轮;于刘建华而言,是将随手一画以陶瓷烧制的形式重现。

倪有鱼以照片拼贴构成的《逍遥游》

倪有鱼作品《逍遥游》背后,是数以千计的照片拼贴。

与此同时,PSA特别策划的平行项目“手艺之家”,将以设置于场馆三楼临江平台的临时展亭为载体,分期呈现对于当下不同门类的中国手工艺展开的相关调研和文献搜集。首期带来《趁热打铁》以恩施铁匠村与杜东宜、李共标、侯永涛的实践,讨论传统手艺如何回归当代生活、匠人对于手艺的自我突破和当代铁艺的交流与传播方式。

PSA特别策划的平行项目“手艺之家”首期《趁热打铁》

展览开幕当天,一场名为“重回手与艺的现场”的圆桌论坛以具有启发性角度讲述手艺在当下。《汉声》杂志创始人黄永松以自己近半个世纪的关于民艺的田野调查道出“有好的手工艺才有好的轻、重工业”,上海科技大学创意与媒体学院副院长王受之以早川松古斋家族为例,讲述日本竹工艺如何从传统的“唐物”成为博物馆的当代艺术收藏。“手艺再兴”特约艺术家评委胡晓媛和设计师孙浚良从自身思考与实践出发,分析手艺与个体精神、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对谈者包括龚彦、左靖、王彦之、冯立星、吴有。

“重回手与艺的现场”圆桌论坛现场

据悉,“新文化制作人”项目,是由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于2021年共同发起的两年计划。该项目旨在为具有文化视野的探索者、创作者、实践者、坚守者,提供全方位的展示和表达的舞台,共同勾勒中国设计的未来面相,共同挖掘中国建筑的文化内力。作为“新文化制作人”的第一季,“手艺再兴”既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与香奈儿文化基金首个合作项目,也是双方同举艺术之力应对全球复杂环境的首次尝试。

“新文化制作人”项目第一季“手艺再兴” 将展出至2023年2月5日。第二季主题为“活性建筑”,将在明年夏季正式与公众见面。

    责任编辑:陆林汉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