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今年双11,年轻人还有耐心吗? | 湃客一周解读

2022-11-05 08:30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一周热点,湃客解读。

每周六,湃客编辑部联合优质湃客账号,网罗全球热点,呈现有思考力的佳作观察。

双十一第一波预热阶段已过,你有参与这场购物狂欢吗?马斯克终于收购推特,大刀阔斧的裁员潮会降临大洋彼岸吗?在大厂工作的年轻人,又身处怎样的职场氛围?

本周,我们从消费态度聊到生活方式。

今年双11,

不仅属于年轻人

【财经】

今年双11,年轻人开始趋于克制。

让好友帮忙点一点、打开小程序抢券、开通会员叠加折扣......优惠力度没变,本应让利于消费者的购物玩法反而更加复杂。从野性消费到“不买立省百分百”,被主流社会环境影响消费心态的同时,年轻人也逐渐对迷宫式的商家促销失去耐心。

点击阅读原文

当近年爆火的直播间套路也被“参透”,主播再卖力的倒数声也难以刺激年轻人的神经。虽然消费心态在变,历经14年的双11仍有其魅力——它还是“把钱花在刀刃上”的较佳节点。

@开菠萝财经 发现,面对购物节,当下年轻人分为了“羊毛党”和“不买党”两面,或者两者皆有。羊毛党专心薅便宜,早早列好购物清单,四处搜罗功课,甚至把薅羊毛直接作为副业赚取差价。而薅羊毛要投入巨大的时间沉没成本,低价购入的物品最终也可能遭到闲置,由此诞生了不买党:如果还要费劲思索买不买,就索性别买。

当然,不买党并非清心寡欲,他们反而更注重精神上的满足,投资知识付费、身体健康型产品。譬如订阅常年关注的杂志期刊,给运动装备翻翻新。

若商家能以更诚恳的销售手段满足各年龄阶段人群需求,相信关于“割韭菜”的争议也会少一点。

点击阅读原文

同时,双11直播间也是不少银发一族的战场。老年人基数庞大,却因不善于使用电子产品而受到忽视。本周五,湃客·财经栏目联合@燃次元 关注到双11中的老年群体。“越来越上头”,一位老人在采访中说,仅10月31日一天,自己就在直播间下单了5000元左右的保健品。

直播间里的逐一讲解或许让年轻人感到啰嗦,却给老年人带来了便利。但相比于年轻人,老人更容易在售后维权上碰钉子。打字不利索,找不到退货入口,也让他们在网购平台购物时问题不断。

据《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12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规模达1.19亿。未来,老年网民规模还将呈持续扩张状态,如何不让他们在线上电商时代“隐身”?还需平台及社会的共同发力。

马斯克收购推特,

下一步是什么?

 【世界】

当地时间10月27日晚,马斯克完成了440亿美元私有化推特的交易,这个聚集全球用户的社交媒体平台迎来“马斯克时代”。

这场长达半年、历经“反转”的世纪收购,看似是马斯克与推特对簿公堂后的被迫之举,但从他上任推特CEO一周内大刀阔斧的改革来看,收购仅仅是个开端。

这位技术领域的领军者先后解雇了多名推特高管,还罢免了除自己以外的九名董事会成员。

点击阅读原文

 马斯克没有止步于此,此前《华盛顿邮报》报道,他计划对推特裁员75%,随后他安抚员工,“裁员数量不会这么多。”在业务方面,为了降低广告收入在推特的盈利占比,马斯克提出“蓝V认证费”,收费标准提高至每月19.99美元。

马斯克强调的所谓“言论自由”,已经触碰到广告商们的奶酪。@华尔街见闻 评论,“支持者将马斯克捧上神坛,批评者摇头叹息,迎接他的只有失败。”

一旦推特爆发“极端内容”,品牌商多年塑造的形象便荡然无存。对此,马斯克发布了一封《致推特广告主》的公开信,表示推特不会成为“一个自由放任的地狱”。

点击阅读原文

在管理推特方面,马斯克也承受着多方质疑。

马斯克计划以微信为蓝本,打造多功能一体化的超级APP。“建造汽车和火箭尚且有章可循”,@燃次元 评论称,建造社区很难尽善尽美,更不用说理想的“数字公共广场”了。

马斯克反复无常的情绪化发言使他常常在热搜徘徊,但作为一个坐拥世界级资产的企业家,他应该兼具富有道德感的责任担当——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将吸引无数普通投资者前赴后继。

互联网生存实录,

有你熟悉的影子吗?

 【社会】

被“花名”隐去真实姓名的大厂岁月,和在“996”日常中循环的独角兽公司,对年轻人而言意味着什么? 

湃客·镜相栏目此前发起「互联网人生存百科」主题征稿活动,透过作者笔下切面,解锁当代互联网生存实录。

点击阅读原文

互联网生存实录(由镜相和@众面合作出品)系列的第一篇作品,讲述了大厂里的花名现象。

花名,似乎是公司对一个人首次宣布“所有权”,就像螺丝钉焊接到机器上,工具人属性浓烈。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在瓦解——连名字都抛弃的人,或许也不再是自己。

没有人愿意当被赋予昵称的“小狗”,抑或是被装在罩子里的人。大厂带给年轻人一些机遇,也从他们身上取走部分自由。我们需要质疑的,是大厂为何形成这种风气。

点击阅读原文

无独有偶,互联网独角兽公司中的员工也面临同样的困境。九点后下班已是常态,从未见过楼外的夕阳。

互联网生存实录 第二篇作品由镜相特约作者 @陆壬己 所撰,文中的采访对象曾就职于北京一家独角兽公司,经历职场“无间道”:高管出走,基层出逃,最终一地鸡毛。

“对于老板而言,公司是赚钱或融资的工具,对于普通员工而言,他们只不过是想找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而不是为老板不切实际的野心买单。” 放弃半年年终奖离职之后,他彻底对这些凑巧站在风口上的独角兽公司丧失了兴趣。

大厂,作为由受过高等教育人才构成的前沿公司,理应对员工表示更多尊重,而不是引领异化的职场氛围,甚至以此为“高级”的勋章。

乐园跟拍的生意,

真这么好做?

 【生活】

对于千禧年后的年轻人来说,拍照从艺术纪念变为日常笔记,催生了“跟拍”的新生意。

和摄影师双方提前约好时间,拍摄完成后,摄影师离场,游客可以继续游玩,拍照和旅游两不耽误。

点击阅读原文

在北京环球影视城,跟拍生意络绎不绝。但@新生活方式 发现,大量摄影师的涌入也导致不少乱象滋生。

“过往的经验并没那么重要,想要吸引到大量客户,价格够低才是关键。”一名受访的吴先生说,自己像是身处流水线上的艺术工作者。

跟拍是“人人都是摄影师时代”掀起的新潮流,但在市场的驱利角逐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从业人员难免发出低价者胜的感叹。

点击阅读原文

《2022年摄影行业分析报告》表明,写真市场的高潜人群高达1.1亿,这一数据对约拍成风做出应证。

@吴晓波频道 评论称,现在的年轻人大有要活在镜头下的“人均明星”的架势,他们给摄影行业按下了快进键,也将自己推入了“生活”与“拍照”的荒诞拉扯中。

约拍,是用影像修饰现实世界。可一昧沉迷于影像之美,精心经营着虚拟自我,是否还能找得回本真呢?

 

责任编辑 / 胡雅婷 

实习生 / 郑圆圆

主编 / 徐婉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