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全球城市策略︱与老年人一起营造地方:英国老年友好指南

相欣奕 
2022-11-07 10:16
来源:澎湃新闻
市政厅 >
字号

重庆北碚图书馆老年阅览室,开口朝步行街,便利可达,一年四季,从早晨开门到夜间闭馆,一直都有老年读者在此读书看报,笔者认为此处堪称小城北碚之光。何鑫悦 拍摄

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指的是其政策、服务和结构,能够让人们在迈入老龄之后,仍能过着积极生活的城市和社区。亦即,老年人也能过着有良好保障的生活,能够享有良好健康状态,并能够继续充分参与社会事务。

由英国多家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展的为期三年的PLACE-AGE项目,着眼于识别不同住区的老年人在衰老过程中的体验和经历,并基于此就营建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提供建议。项目成果于2019年结集出版,书名即为PLACE-AGE(副标题Place-Making with Older Adults: Towards Age-Friendly Cities and Communities)。本文就此加以引介,以期为我国老年人友好社区建设提供借鉴。

扎实的研究,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为基础 

就地养老议程(The ageing-in-place agenda)是一个重要推动因素,促成为老年人重新制订政策。只要老年人能够保持活跃、参与、社交和独立,其首选生活环境就是社区。而为了保证就地养老的成功实现,必须在社会参与、出行和积极生活方面,为老年人提供就地支持。

本项目的研究,在曼彻斯特、爱丁堡和格拉斯哥这三个英国城市的9个住区开展。试图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① 在不同城市住区中,老年人体验到何种地方感(sense of place)?

② 在不同的城市、社会和文化背景中,要营造能够促成健康城市和积极老去(active ageing)的老年友好社区,需要哪些宜人环境、便利设施以及服务?

③ 如何设计社区,才能使之与不同城市和文化背景中的老年人的地方需求感知更好融合?

PLACE-AGE项目研究分以下三阶段展开:

第一阶段:针对生活在英国不同地区的老年人,收集了270张调查问卷,开展了90次半结构化访谈(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即按照一个粗线条式访谈提纲进行的非正式访谈)和60次步行交流,并征集了30组照片日记。访谈中,我们面对面与老年人沟通在社区生活中的体验。在步行交流中,我们请老年人带我们沿着其所居住社区的典型路程走一趟,在此过程中,着重关注老年人对其居住地喜欢和不喜欢的方面。在征集照片日记的过程中,我们请居民自行收集照片,记录他们在住区中的日常生活。

第二阶段:组织了18场老年人参与的社区营造工作坊,目的在于共同就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开展讨论,识别出老年人在社区过上舒适老年生活的障碍与机遇。随后开展了18次“知识分享茶会”,与老年人围坐探讨,识别出城市和社区所提供的服务的不足之处,并就未来服务的提供征求建议。在第二阶段工作中,遍布英国的300多位老年人、政策制定者和实践者参与其中。 

在爱丁堡CRAIGMILLAR住区开展项目茶会(图来自原书第12页)

第三阶段:把项目第1和第2阶段的发现,转化成对所研究的住区提出适用本地的建议,以及为发展老年友好城市环境提出国家政策和实践指南。老年友好城市环境,则在满足独立性和出行需求的同时,鼓励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为达到这一目的,项目团队在开展案例研究的各个住区组织了展览,呈现主要研究发现,并收集当地居民的反馈。基于上述信息,为各个住区和城市提出最终建议,并撰写一部国家指南。

研究成果——老年友好实践与政策导则

其一:关于为户外空间提供引导的准则

对许多老年人来说,在住区出行令人焦虑,需要事先规划。对那些行动不便和认知受限的人来说,户外活动尤其困难。过街斑马线、休息座椅、公共厕所、公交候车亭的缺乏,对于老年人在户外空间活动而言,也堪称挑战。道路中断或施工,更是无法逾越的障碍。上述“物质空间障碍”,影响了老年人在住区参与社交和发展友谊的能力,阻碍了与社区其他成员的日常交流——这些对于住区熟悉感的构建而言至关重要。

住区附近道路施工对于老年人出行而言是巨大障碍(来自原书第52页)

项目就此提出6条准则:

可步行的连通社区:为老年人设计可步行社区,支持老年人寻路,并鼓励与社区建立联系。确保老年人在社区中“停留”和“就坐”的机会,包括在社区内提供可开展社交活动的“微型空间”。

老年人友好的公共交通:确保社区的设计,使老年人能够到达重要目的地,比如公交站点精心选址,住区室外空间为老年人到达公共汽车站提供支持。

社区空间维护:实施社区维护的长期政策与措施。确保户外空间无障碍通行,定期清运垃圾、清理冰和树叶等危险物。可以培育地方能力,比如调动社区组织的充足资源,实现更多由社区驱动的空间维护干预。

安全感和保障感:出台综合方法,破除老年人对犯罪的恐惧。

有利于健康和福祉的绿地空间:确保每个社区具备全面的绿地议程,设计和实施活动和计划,比如健身散步、访古漫步、社会活动,鼓励人们到户外使用绿地空间,比如植树和义务园丁计划。

为社区导航:实施低成本干预措施,支持老年人在社区中寻路导航。例如,与当地商店和社区团体合作,扩大“就座”倡议;编制老年友好商店名单;制作可用厕所/洗手间地图;绘制和分发社区地图,标注出老年人服务和设施的位置。

阶梯两侧安装了高低不同的两组扶手,便于老年人上下(图来自原书第107页)

其二:关于住房和家的准则

家是具有归属感的地方,对于老年人的身份感,以及随着年纪渐老更为需要的安全感和稳定感而言极为重要。对许多人而言,家是美好记忆的源头,是发展与维持社交网络的地点,也是可为满足个体需求实施和定制支持的地点。然而,如果家中设计不佳,也会成为脆弱环境,无法支持老年人居家养老。 

北碚一栋旧居民楼前,一个老太太在给老爷子剃头(相欣奕拍摄于2022年11月2日)

参与项目访谈和讨论的老年人提出下列观点:有人认为,缺乏住房选择,感觉被困在了自己的房间里。有人认为,缺乏正规的护理服务,或无力负担对住房改造,是居家养老的障碍。有些老年人希望能够为满足老年人需求提供更个性化和富有创意的住房解决方案。

项目就此提出6条准则:

协同支持:建立一种协同方法,将健康和护理服务、友好支持和小尺度干预与社区中可提供支持的信息联系在一起,使老年人能够居家养老。

住房与老年人友好城市融合议程:将住房规划和供应作为“社区”积极老龄化的基本组成,其中包括,住房需求连同交通、户外空间以及服务和便利设施的提供一并考虑。

支持住房过渡:老年人改换住房,应得到促进其独立、选择、健康和福祉的相关措施的支持。

家居适老化改造,以支持居家养老:需要采取干预措施,以确保在大住房生活的老年人腾出部分空间,可邀约晚辈同住。但老年人也看重空间,同时应保持隐私感。 

住房项目宜灵活,以适应老龄化:确保一定比例的住房开发新项目能提供灵活的住房,其设计能适应居住者生命周期不同阶段不断变化的需求。当然,应考虑为老年人提供一楼住房,或改造现有住房,从而为老年居住者提供支持。

提供可负担住房,对老龄人口提供支持:确保在靠近服务和便利设施及其社会和支持网络的地方,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可负担住房,以便老年人能继续生活在社区中,这是他们的基本权利。

其三:关于协商式社会参与的准则

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为本人和集体带来诸多益处,会让老年人感觉振奋,增加体力活动,学习新技能,并发展社交网络。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不仅限于在社区中心参加正式的、预先安排的活动。他们可以以多种方式参与,包括上艺术课、每天与邻居聊天,甚至是在房间里向窗外看。

项目调研得到以下发现:在调研社区之中,大部分老年人认为活动并不缺乏,但参与并不容易。有些人认为,去往活动地点存在现实障碍,常要依靠他人帮助,即便自己前往,也可能受困于建成环境难以寻路,或不具备直捷抵达的交通方式。有人认为,离家外出让自己倍感焦虑,因此限制了社会参与的机会。还有人认为,难以参与既定形式的社会活动,因为难以渗透到早已形成的社会网络中。有人认为,缺乏为不同年龄、性别和族裔定制的活动。有人认为,提供的服务适合其他老年人,但不适合自己,所以感觉受到排斥。有人认为,那些计划和活动不具有吸引力,希望加入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群体的活动中。

项目就此提出6条准则:

① 包容性社会参与:不同老年人有不同的社会参与体验。有必要提供符合不同群体需求的社会参与机会,亦即,既要有适合“积极”老年人的计划和活动,也应有适合于“依赖性”老年人的活动。而且,社会参与机会,不能仅按照年龄,还应基于兴趣提供活动。

② 协商式社会参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障碍,包含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挑战,焦虑、自我感觉脆弱或缺乏信心等。有必要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建立信心,从而帮助他们成功参与适宜形式的社会活动。

③ 社区核:识别出在社区内部便于促成老年人社交网络的地方和空间。需要不带任何评判的社区空间,供人们在此聚会、达成对彼此的非正式的支持和联系。

④ 让人们达成连接:扩展友善服务,从而把人与社区连接。需要纳入在需要地点提供老年人日常支持管理帮助,比如就诊、申请福利和获取服务等。

⑤ 以恰当的方式获得信息:应当有效率地为老年人发布信息。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发布信息,但需要留意,对那些难以接收到信息的老年人,可以借助更为活跃和消息灵通的老年人传递信息。

⑥ 周边参与:社会参与方式可以是多样和流畅的,比如与邻居每天交流,在家中会友,小范围的非正规社会网络等,应保证在老年友好措施中对上述活动提供支持。

其四:关于建设代际社区的准则

对于老年人希望就地养老的社区而言,代际空间至关重要,因其能够提供相互支持,扩展和加强社会联结,并可分享技能和相互学习。对很多人而言,在代际社区中居住,有助于养成地方联系和归属感,让人和人达成关联,并挑战年龄的成见。代际空间对社区凝聚力而言至关重要。每个人都能够发声,任何人都不被边缘化,也不会因年龄、残障或认知障碍而感到被忽视。

建设代际空间,应关注以下问题:社会参与,确保把不同年龄群体聚在一起的机会;住房,希望与不同年龄群体,共同居住在一个社区;安全,代际支持可形成保障感;尊重每个人的感觉。

项目就此提出6条准则:

① 培育代际社区:围绕社区共同利益养成代际支持,把老年人和年轻人联系在一起,分享技能和经验,这样社区内的相互支持自然而言就形成了。

② 在不同年龄群体间形成相互尊重:不同年龄群体如果要达成合作,必须始于相互熟悉,也就是,彼此了解和信任。

③ 代际空间:优先考虑能够营造包容社区的代际空间、倡议和计划。有很多范例,比如社区花园,不同年龄的居民志愿参与其中,在社区之中达成相互支持。

④ 正面的语言:不再把老年人描述为漠然、脆弱和风险群体。在代际活动中应使用更为正面的语言,让年轻人和长者共同创建计划和参与活动。

⑤ 代际活动:鼓励和培育代际活动,支持互动和交流,这是共同生产地方和空间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好邻里可以支持代际合作和关系建立,比如,通过社交聚餐把老年人和年轻人聚在一起。

⑥ 代际策略:在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日程中,需要融入代际策略,比如多代住房、共享户外空间和志愿者机会。

其五:关于保障老年人友好文化支持的准则

不同文化群体常常感觉到,被那些未能考虑少数族群需求的计划和活动所排斥。尽管对于不同社区需求所知甚少,但可推测,特定群体从家庭支持中获益,比如来自南亚国家的群体。可如果与家人分隔两地,老年人就有独居风险,对他们而言,这是挑战。缺乏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社区体验的认知。因此,当前社区内提供的机会,并未对不同文化进行设计,无法让不同群体都积极参与。

取自原书第44页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年人,如果希望就地养老,包容性社区就成为必需。需要让人们相互连接,彼此分享信仰、价值观、目标和实践。包容性社区能够促成尊重,对彼此文化的尊重,让老年人感觉到被看到、被接纳,感觉到自己对社会的价值。但这一切的前提是,社区中应当提供对话空间。

项目就此提出5条准则:

① 建立伙伴关系:对于社区之中不同文化群体老年人的理解有限。对这些群体的信任和尊重,是文化包容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建设的关键第一步。

② 老年友好文化支持:老年友好城市日程,需要建立起伙伴关系,让文化群体理解他们自己的体验,并在年龄友好城市不同领域为不同群体提供的计划和活动中纳入。

③ 促成跨文化对话:识别跨文化对话和参与的路径,比如,在不同社区内部,找到那些关键的老年人,确保他们的声音在老年友好城市政策制订和实践中得以纳入,并面向社区收集反馈意见。

④ 分享观点和价值:社区中有待开展特定活动,使得文化信仰、思想和价值观能够以非正式方式分享。比如,一次嘉年华和讲故事,就能让老年人谈一谈,分享他们的文化身份。 

⑤ 破除文化壁垒:破除不同文化群体社会参与的壁垒。比如,因语言障碍无法获得信息,缺乏参与志愿活动的机会等,都是实现包容性老年友好社区的障碍。

其六:关于让老年人受到尊重和感觉到有价值的准则 

老年人在社区中参与志愿活动(取自原书第61页)

感觉到有价值和受尊重,对老年人的地方归属感至关重要。必须认可老年人在其社区中发挥的作用。有人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在社区内承担公民责任(比如照顾他人),并为局部区域做出贡献。对于个人而言,志愿活动带来颇多获益,比如自尊提升、成就感等。但许多人并未发现本地社区中有任何志愿活动机会,也不知如何参与。

项目就此提出6条准则:

①为社区赋权:如果居民能获得社区中正在发生的事情的信息,并能对相关决策产生影响,那么居民就得到了赋权。社区内部需要有更加清晰的参与机制(应开放和透明),从而让老年人能对政策和实践施加影响。 

② 倡导变化:对于其住区中即将发生的变化,确保老年人能够在决策、推动和理解中承担更多职责,比如在本地社区中提出倡议。

③ 参与的形式:让多种参与方式融合。除了工作小组和委员会之外,社区中还应有更多非正式的公共事务参与机会。

④ 共建的老年友好城市和社区:对于老年友好介入方案的设计而言,共造共建至关重要。需要认可老年人是社区地方营造的积极参与者,也就是说,老年人应当参与到老年友好社区介入方案的共同设计之中。

⑤ 培训和教育:有待为服务提供者提供意识培训和教育,从而让他们对老年人的地方需求更具有同情心,比如,让服务提供者陪伴老年痴呆症患者在社区里走一圈。 

⑥ 志愿活动和参与:所有城市都应有老年人参与志愿活动的策略。应当提供路径,确保所有老年人都能通过在其社区中参与不同形式的志愿活动而做出积极贡献。 

重庆某社区,几位老年人围绕着几个新增户外装置讨论。因为遮挡通行,这几个大球已经被挪动位置。相欣奕 拍摄

    责任编辑:王昀
    图片编辑:金洁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