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宏亮瞻局丨深海巨兽再获新生:巡航导弹核潜艇的价值与未来①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王宏亮
2018-04-06 19:50
来源:澎湃新闻
澎湃防务 >
字号

如果要评选海军史上最差的五款潜艇,答案一定五花八门,因为这本身就是个很无聊的话题。然而,美国《国家利益》双月刊网站却甘冒被“拍砖”的风险硬是评选出一个“最差五大潜艇”排行榜。

这份榜单也许只是为了搏眼球的媒体噱头,不过榜单作者的身份却足够专业——美国海军学院教授詹姆斯·霍姆斯。此人竟然把大名鼎鼎的“航母杀手”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排在最差潜艇第四名。霍姆斯给出的理由是:奥斯卡级“库尔斯克”号成为俄罗斯所遭遇的种种经济与政治困境的隐喻。2000年,一枚鱼雷出现故障导致一系列爆炸,从而让北方舰队的骄傲沉入海底。

“库尔斯克”号的灾难几乎毁了俄国人20年来精心编织的“奥斯卡神话”。在悲剧发生之前,同样是西方权威防务新闻的《简氏防务周刊》还完全是另一种语调:“它不仅可以击沉航母和航母编队,还可以捎带着收拾敌方潜艇。”

苏联/俄罗斯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

不过,奥斯卡级的故事显然并不会仅仅因为一次海难而彻底终结。在刚刚过去不久的2018年2月,俄罗斯国防副部长尤里·鲍里索夫在视察远东地区的红星造船厂时宣布,俄海军太平洋舰队最迟到2021年将陆续接收全部4艘升级后的奥斯卡级核潜艇。其中第一艘接受改装的K-186“鄂木斯克”号还将提前一年,也就是在2018年服役。作为这项升级计划的最核心内容,新的奥斯卡级核潜艇将用72枚SS-N-27“口径”轻型亚声速(反舰型具备末端超声速能力)巡航导弹替换此前的24枚SS-N-19“花岗岩”超声速重型巡航导弹(每个原“花岗岩”发射筒可装3枚“口径”)。

众所周知,“口径”巡航导弹的对地攻击型是庞大的“俱乐部”导弹家族中目前唯一参加过实战的型号,在叙利亚战争中有极为亮眼的表现。目前尚不清楚俄海军为奥斯卡级准备采用“口径”的对地攻击型号还是反舰型号,如果是前者,则意味着4艘改装型奥斯卡级核潜艇作战用途的巨大变化。而换装“口径”反舰型的几率应该不大,该型导弹的威力和突防能力都很有限,难以对航母编队构成实质威胁。此前就曾有消息称俄海军将为所有在役奥斯卡级换装SS-N-26“宝石”超声速重型反舰导弹,同样采用3枚“宝石”换一枚“花岗岩”的方案,如果换装“口径”反舰型,倒不如直接换装“宝石”更匹配奥斯卡级的“高大上”档次。

高性价比对冲航母霸权

顾名思义,所谓“巡航导弹核潜艇”(SSGN)就是以巡航导弹为主要打击手段的核潜艇,其中又可再分为对陆攻击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和反舰型巡航导弹核潜艇,前者的代表是美国海军改装的4艘俄亥俄级,及苏联海军改装的6艘扬基级;后者在冷战时期则一直是该型潜艇的主流。虽然现代攻击型核潜艇(SSN)也可以从鱼雷管发射巡航导弹,但其主要攻击火力毕竟还是鱼雷。而弹道导弹核潜艇(SSBN)主要搭载洲际弹道导弹,承担战略核威慑与核打击任务。

一个拥有核潜艇的大国一般都同时装备攻击型核潜艇与弹道导弹核潜艇,巡航导弹核潜艇则比较另类。如果排除“半路出家”的4艘俄亥俄级,世界上真正批量装备巡航导弹核潜艇的国家其实就只有苏联/俄罗斯一个。

巡航导弹核潜艇在苏联及俄罗斯的繁荣其实并不难理解。冷战时期,存在强烈反航母需求,并且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国家只有苏联。而巡航导弹核潜艇就是专门为了对付美国航母编队而生的。与导弹巡洋舰相比,核潜艇具有与生俱来的隐蔽与突防优势,可以潜入航母远程防空圈内发起攻击;与主要采用鱼雷的攻击核潜艇相比,巡航导弹核潜艇又拥有无可比拟的超视距射程优势;与携带反舰导弹的陆基轰炸机相比,核潜艇的部署弹性更大,可以在轰炸机作战半径不及的海域执行反航母任务。

有一种说法认为:“击沉一艘航空母舰的最好武器就是另一艘航母”,太平洋战争中的美日航母大战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二战时期超过半数的战沉航母并不是被舰载机击沉的)。战后的苏联海军却没有走这条耗费巨大的常规反航母路线,导弹与核时代给出了另外一种解决方案,与建造能跟美国相抗衡的航母舰队相比,用巡航导弹核潜艇反航母的效费比更高,成军速度也更快。

日本“信浓号”航母是二战期间最大的航空母舰,也一度成为日本军国主义分子扭转战局的寄托,但在一战未打的情况下便被美军潜艇送入海底。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做个简单的计算:一支基本编成的航母战斗群通常需要2艘巡洋舰、4至6艘驱逐舰、1至2艘攻击核潜艇和2艘补给舰。20世纪80年代建造一艘尼米兹级航母的成本约为30亿美元,其上搭载的整支舰载机联队大概也值30亿美元。如果算上护航舰艇与相关弹药补给的话,费用还得翻番。整支超级航母编队的初期投入就至少需要120亿美元,这还不算后期庞大的运行、维护与升级费用。

可与之对抗的巡航导弹核潜艇呢?像奥斯卡级这样的重型巡航导弹核潜艇也价值不菲,但与航母相比还是小巫见大巫。在20世纪80年代,一艘全副武装的奥斯卡II级所需费用不会超过10亿美元。如果用6艘该级潜艇组成一个大型反航母编队,一次可以向航母战斗群倾泻144枚“花岗岩”重型反舰导弹。这些导弹即便不能让对手全军覆没,也足以瘫痪航母编队。而所需费用不到60亿美元——初期投入成本只有航母编队的一半,后期的运行、维护与升级费用也比航母编队少得多。同时,批量建造同型号核潜艇的工程量和工程时间也必然远少于建设一支庞大复杂的航母编队。

在冷战激烈对抗的年代,能打赢才是硬道理。苏联海军不会将航母的所谓威慑价值等附加功能放在优先考虑之列。在一切为了实战的指导原则下,只需数十艘巡航导弹核潜艇就可以在远洋“对冲”美国的航母优势。无论“航母派”们对红海军多么不屑,此举在逻辑上显然有其合理性。

探索之路

在冷战期间,充分认识到巡航导弹核潜艇价值的苏联海军积累了丰富的相关武器系统研制使用经验,其中既包括潜艇本身,也包括艇载反舰导弹及情报支援系统等。自1956年起,苏联首先在柴电潜艇上进行了一系列改装巡航导弹的试验,以威士忌级(613型)潜艇为基础改装了6艘第一代常规巡航导弹潜艇。1960年11月,苏联第一款专门设计的柴电巡航导弹潜艇朱丽叶级(651型)开工建造,共建成16艘。此后,苏联就再也没有研制过常规动力巡航导弹潜艇。

几乎在朱丽叶级建造的同时,苏联于1961年开工第一代巡航导弹核潜艇回声级(659型和675改进型),共建成34艘,该级艇由此成为装备数量最多的一级巡航导弹潜艇。回声级主要搭载SS-N-3“沙道克”巡航导弹,其射程远达300公里以上,但必须上浮发射,再加上该级艇噪声巨大,导致其战场生存率不高。

1963年底,苏联开工了一艘颇具实验色彩的巡航导弹核潜艇。该级艇被北约称为神父级(661型)。虽然只建造1艘(K-162号),但其创造的44.7节水下航速记录至今未被打破。该艇集中了苏联当时正在开发的大量高新潜艇技术,如第一代可从水下发射的反舰导弹、钛合金艇体、深海鱼雷,以及极高能量密度的新型压水反应堆。神父级搭载有10枚SS-N-7“星光”潜射反舰导弹,后来又换装成性能更好的SS-N-9“女妖”,射程也从50公里提高到120公里。

苏联神父级核潜艇集中使用了当时诸多高新技术,实验色彩浓厚,优缺点同样突出。

K-162号艇于1971年9月执行首次战斗巡航任务。当时该艇在赤道附近跟踪美国“萨拉托加”号航母,后者一度将航速提高到30节以上,企图摆脱K-162号,但这种努力当然是徒劳的。在这次2个半月的航行期间,K-162号只浮出过水面一次。此后的服役生涯中,K-162号还曾多次甩开美国攻击核潜艇的追踪。

作为不惜成本的试验艇,神父级造价昂贵且采用了太多超前技术,尤其是44.7节的最大航速常被人津津乐道。实际上这种航速并不实用,过高的航速带来了巨大的噪声,虽然不用再上浮发射反舰导弹,该级艇的隐身性能却没多大提高。同时,以40节以上高速航行的潜艇极难操纵,稍有失误就可能冲向海底或冰层。此外,在高速下转舵还会产生较大的横倾,影响艇内人员和设备的安全。正因如此,苏联在同一时期研制出神父级和阿尔法级(攻击核潜艇)两款超高速核潜艇后,就再也没有建造过航速超过40节的潜艇。

取代神父级和回声级地位的是更廉价、更实用的670型查理级巡航导弹核潜艇。这是苏联第一款大量采用静音技术的巡航导弹核潜艇,配备8枚SS-N-7或SS-N-9潜射反舰导弹,共建成17艘。总体来看,查理级的批量服役标志着苏联巡航导弹核潜艇技术的成熟。该级艇的隐身性能不错,反舰导弹攻击模式也更加实用完善。美中不足的是排水量太小,每艘查理级只能安装8个导弹发射筒,火力密度与持续攻击能力较差。

(未完待续)

    责任编辑:杨一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