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言恭达《抱云堂艺评》读书札记之十:越不聪明越快活

2022-11-08 15:04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彭庆阳

上海朵云轩2021年春拍上有一件拍品火爆朋友圈——款署“完白邓石如”的隶书横批《越不聪明越快活》。这件作品虽有真伪之争议,但其内容却饶有趣味。“越不聪明越快活”出自《脂砚斋评石头记》,近代印人王福庵、邓散木等人都曾以此内容入印,以示“脱略世故,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对艺术纯粹的、痴迷的追求。这句话所富含的人生哲理如郑板桥所言的“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

人的本能都是追求聪明、向往聪明的,故而在现实生活中,自以为聪明者比比皆是,不管是“装聪明”,还是“聪明”过头者,鲜有希望自己“不聪明”或是“糊涂”的。坎坷一生的苏东坡却在《洗儿戏作》诗中说:“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曹雪芹在《红楼梦》第五回中所作的曲子《聪明累》:“机关算尽太聪明,到头来反误了卿卿性命”,则是引用了苏东坡的这首诗,皆在说明聪明太过则伤人伤己。莎士比亚说:“笨蛋自以为聪明,聪明人才知道自己是笨蛋。”看来,真正聪明的人并非处处都要精明外露,也非要练就世事洞明、人情练达的本事,而是能看到自己“笨蛋”的一面,能够适时的不聪明,糊涂一把,甘愿愚鲁,这才是真正聪明者所具有的智慧,这才是智者所具有的聪明。当年曹操评荀攸“智可及,愚不可及”,“愚不可及”不是骂人的话,并非贬义,而是夸赞人的大智若愚。这个“愚”字,道是无智胜有智,愚钝的人不是言词辩诘,而内心却运筹千里,深藏机智而不露。言先生在《智者不惑》一文中说:

他并不把自己看成智者,却是以愚者的勇毅与自信,深入经典,采撷菁华,厚积薄发,充盈自我,而始终保持自己的本真。认知自己,让自己内心合乎大道。记得王蒙曾说过,“艺术永远是痴人的选择”,而“痴是对艺术的献身”。元虎多少年钟情书艺“痴情不改”,赢得了人生的快乐。孔子云“智者不惑”,真正的智慧是沉默而挚诚地守护自己在文化积累中确立的信念。智者知人,用心地拥抱时代、关注民生,以多元包容的爱心去赢得中华文化的滋补与弘扬!(《抱云堂艺评》)

著名作家、北大校友刘震云在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2017届毕业典礼上说,这个民族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最缺的就是笨人。这种“聪明人”自古有之,孟子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是说人们之所以嫌恶聪明人,是因为他们穿凿附会,不能顺着自然行事。而真正聪明人的为人为事,是不必处处都要体现出“聪明”,而是要尽心尽责,如吕本中《官箴》云:“处事不以聪明为先,而以尽心为急。”真正的聪明人做事,是从来都不问收获,只管以“三牛”精神在默默耕耘的,如《墨子》云:“慧者心辨而不繁说,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要“以尽心为急”“多力而不伐功”,必须要有笨人、痴人的精神,即言先生所说的“以愚者的勇毅与自信”来做事,方能“素其位而行”。

一代国学大师饶宗颐,人称“业精六学,才备九能”,他却自认为是个“傻瓜”:“但是像我这样做学问的人就不一定会有,因为那么傻瓜,那么蠢去追求一些不相干的问题,像我这样子,在很多专家看起来是无聊的事情。究竟干什么呢,也没有钱赚。”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刘学锴也曾说:“哪怕就是笨人,只要肯下笨功夫,持之以恒,肯定会有比较像样的成果。”“我自知先天不足,悟性不高,缺乏才气、识见,后天又学养不足,短板甚多……任继愈先生谦称自己是过渡的一代,我只能是过渡的一代中最平凡但多少做了些实事的人。”文学史家严家炎说:“无论为学还是做人,都需要一点‘傻子精神’,即不计利害,脚踏实地,坚守良知,只讲真话。”诸如饶宗颐、刘学锴、严家炎等文化学者自喻“傻瓜”“傻子”“笨人”,实则反应出了智者的大智慧——“是沉默而挚诚地守护自己在文化积累中确立的信念”(言先生语),从而在学问人生中凭借滴水穿石的功夫来求是、求真、求正,追求崇高、走向完美。从中可知,这里所谓的“傻”,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头脑蠢笨、不谙事理,也不是死脑筋、死心眼;“笨”也并非独指愚笨、不灵巧、不聪明,是有“大巧若拙”之义。相对于那些急于求成却又偷奸耍滑、两面三刀的“聪明人”而言,人还是要能多些真诚、执着、坚韧的愚公精神,多下些笨功夫、做些真学问。

在这个喧嚣浮躁的当下,聪明人太多,笨人、傻子反而成了稀缺。然而,“聪明人绝不能支持这世界。”(鲁迅语)教育家陶行知有首打油诗对此说得更加明白:“傻瓜傻瓜,种出傻瓜。只有傻瓜,救得中华。”国家的建设、民族的发展需要傻、痴、笨的劲头、精神和行动,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样也需要。当代作家王蒙曾说“艺术永远是痴人的选择”,而“痴是对艺术的献身”。纵观历史上那些书法大家,无不有着傻、痴的一面。张旭迷于草书,“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正是他对草书入迷到这种程度,所以被人称为“张癲”。怀仁为集《圣教序》,20多年只干一件事。像这种长期专注于书法艺术的研究与创造,而拙于世事和人情的“傻瓜”“笨人”,在历史上可以说代有其人,并不罕见。这种“钟情书艺‘痴情不改’,赢得了人生的快乐”,其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后人极高的评价,在书法史上了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如果这些书法大家都精于算计走捷径,没有一股痴心与傻劲,不能下笨功夫,他们也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了。

苏东坡《题二王书》云:“笔成冢,墨成池,不及羲之即献之;笔秃千管,墨磨万锭,不作张芝作索靖。”身负天纵之才的苏东坡都强调学书要刻苦磨炼、狠下笨功夫,难道他笨吗?非也。原因很简单,好的书法艺术首先看的就是手下过硬的功夫。技法是书法创作的基础,如果没有了这点而奢谈思想内涵、精神修养也是枉然。严复说:“智慧之生于一本,心体为白甘,而阅历为采和,无所谓良知者矣。”他认为一切知识起于经验,离开了经验也就无所谓的天赋观念了。于书者而言,唯有多下笨功夫才能在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经验,并把获得的经验知识放到书法理论中佐证,再运用到书写中检验其产生的功效,即书法之美。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只有经过如此反复地磨砺,方能得书法之真谛。如果没有坐冷板凳的态度和下笨功夫的精神,何以能坚持得住?

放眼当今书坛,是聪明者济济一堂,难寻笨人之迹。其实,对于一个书者来说,聪明一些没啥不好,如果不投机取巧、再下点笨功夫就更好了。毕竟,笨功夫实质上就是真功夫,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没有“笨”的沉淀,哪里会有“巧”的升华?没有“傻”的坚持,哪里会有高光时刻?如果不下笨功夫,不实干、不苦干,只是寄托于速成之法、走终南捷径,就难以走上书法艺术的康庄大道。在这个迎头赶上的时代,如果不多下笨功夫,无论多么聪明,注定只能随波逐流,枉自一生。

“越不聪明越快活”,或许是走得太快,我们的灵魂和思想没有跟得上,以致于有的只是小聪明或自以为是的聪明。在这个人人都很聪明的时代里,倡导大家来点“不聪明”“糊涂”,多点“傻劲”“笨劲”,不是要大家躺平,或是内卷时代的降维,而是希望真正的聪明者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从而“用心地拥抱时代、关注民生,以多元包容的爱心去赢得中华文化的滋补与弘扬!”(言先生语)(原文发表于2021年8月18日《中国书画报》)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顾问。

编辑:周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