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研讨|上海城市精神中的“三川并流”和“两个开放”

澎湃新闻记者 钱雪儿
2022-11-08 09:38
来源:澎湃新闻
文化课 >
字号

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在上海的三大文化中,是否有某种一以贯之的“上海性”?日前,“面向世界的城市精神”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分部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上述问题展开深入交流讨论。

上海交通大学客座研究员毛时安认为,上海城市精神中有“三川并流”:江南文化代表着地域,海派文化代表着开放,红色文化代表着人类为了理想奋斗的共同精神。作为最具有国际化可能、也最具有国际精神的城市,上海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让人民的智慧和活力充分涌流在文化上,也要认真研究有哪些触角可以伸向世界。

论坛现场

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认为,海港是上海区别于中国其他城市的一大特征。上海自十九世纪以来就是一个海港城市,以港兴市,海港使其拥有扩张性、城市性、世界性。上海其实有“两个开放”,一个是对内开放,一个是对外开放。处在当下,面向未来,既要“海纳百川”,也要重视“壁立千仞”,突出上海自身的文化特色。

人文财经观察家秦朔也谈到,城市精神体现在通江达海、多元主体混合的、面向世界的码头文化。此外,他指出上海的城市精神还体现在弘扬民族主体性的桥头堡或源头文化、不断变革创新的潮头文化或者说创新文化,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文化。

同济大学教授诸大建认为,上海城市精神品格在城市空间形态中得到充分证明。他从空间的变迁探讨上海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变革。诸大建指出了“城市景观”与“城市精神”的密切互动——上海从1291年以来的不同历史阶段,分别对应着从老城厢到租界外滩和江湾大上海计划,再到人民广场、陆家嘴、虹桥国际枢纽的不同的城市中心及空间形态,城市精神的开放、包容、创新,从空间形态得到充分证明。他认为,上海未来的发展,正在从一江一河的内陆型的多中心,走向大都市圈和大江大海的多中心,而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红色文化这三大文化里,有着某种一以贯之的现代性或“上海性”。

上海戏剧学院黄昌勇院长认为,上海“三大文化”的提出,把上海文化地表下深层次的内涵凸显出来了,体现出上海文化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他表示,江南文化是传统的,是历史的,是积淀的,同时又是乡土的,更多的是农耕的。海派文化无疑是创新的,具有很强的当代性,也是开放的;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相比它是城市的,是市民文化。红色文化是革命的,进步的,具有引领性。

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孙甘露指出,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红色文化都有特定含义,扎实的研究需要注意时间段落和历史脉络。“现代性的城市研究中,有意思的是城市中人的生存状态,包括普通人在日常空间里面走动、生活、居住,一定会作用于其感官和精神,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说道。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陈建华研究上海文学、文化,特别是近现代上海,他指出,上海城市的发展,对于文化研究工作者带来了很大挑战,“不能盲目抄袭西方理论,而应结合城市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发展出行之有效的理论。”他举例谈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把欧洲启蒙时代的理性精神贯彻到《人间词话》当中,这种开放的、世界性视野与他在上海编杂志,从而受到上海影响有关。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徐锦江研究员作会议总结时表示,上海历史上的多次起步都离不开向世界开放,上海作为全球网络的重要节点城市,未来空间整合更需要面向世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上海之所以是上海的本质属性,也是上海未来不断创造新奇迹的内在动力。

本次会议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理论处指导支持,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和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主办,《上海文化》(文化研究版)编辑部承办。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