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吴天明编剧研修班开班,导师徐浩峰谈新书与创作

澎湃新闻记者 陈晨 实习生 钟佳琳
2022-11-09 13:46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导演和影评人似乎总是“互相瞧不起”的。徐浩峰是个特例。从小说作者、编剧、导演、武术指导、剪辑等电影全能手,徐浩峰的《倭寇的踪迹》《箭士柳白猿》《师父》《刀背藏身》在国内外电影节频频获奖,扎实的动作风格和对武侠精神的深入解构树立了独树一帜的导演风格。在写作上,徐浩峰同样是个笔头有力的人,继《刀与星辰》《坐看重围》《逝去的武林》等著作后,徐浩峰今年也推出了全新的影评作品集《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在这本影评集中,他从个体经验出发,依据论语逻辑对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的经典电影进行再解读与评说,重寻中国电影的早期基因。

11月6日, 2022“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开展了《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新书沙龙会。徐浩峰分享了新影评集的写作历程和对早期中国电影背后渊源和逻辑的理解。同时,作为本届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的年度活动之一,徐浩峰也以导师的身份,与学员们分享了他许多的编剧心得。

徐浩峰(左)

从人情世故出发,探寻中国电影的基因

关于导演写影评这件事,徐浩峰谈到过去的影评人和创作者并非是割裂的两个群体,无论是法国的新浪潮创作者通过电影评论革新电影语言,抑或如香港的大导演张彻、胡金铨等,也都涉足电影评论的工作。“影评对中国电影导演来说,一开始晋阶的阶梯,但是最后你发现这个本领可以陪伴人的一生。因为其实就算你不写了,你的本领一辈子不会失去。”

此次新作选择了“17年电影”,徐浩峰表示是出于对家庭的兴趣。“我小的时候,我父母、祖辈他们其实还有一个家风,家里的人大概是什么样子,父母的形象的定位、小孩的自我定位,这是我很感兴趣的。我分析的这八部电影完全随着我的兴趣。我写完家庭以后,女性观会是什么样,我要讲女人,女人里的年轻女人的爱情观是什么样,都是随着人情世故走……可能一开始是有感于于蓝女士体态的表演,但是影评就跟研墨似的,你研究一圈以后不单是研究仪态,就其他方方面面开始往下谈。”

《光幻中的论语——十七年电影的导演逻辑》书影

《革命家庭》《小兵张嘎》《青春之歌》《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些经典的老电影,最早的发行于1949年,最晚的发行于1976年。这17年的电影,如徐浩峰在前言中写道,“革命发生在旧世界,旧世界被革命文艺保留下来,再也找不到比这更大规模的影像资料了。”这些电影一方面见证了整个社会激进的一面,但是它同时又不可避免地保留了这个社会原来的样貌。出身于武林世家的徐浩峰亦是如此。自幼生活在一个秩序井然规矩分明的家庭中,他对中国传统世界的规则有着深刻的体悟,继承了上一辈的知识结构和审美情趣,也造就了他的创作风格。

较之其他引述名家文章、名导语录论证观点的影评,徐浩峰的这本影评集独树一帜,杂糅了许多他个人对童年生活的回望、观察和体验。在后记中,他提到:“这批影片中的人物,多是距我二三辈的人。能写,还是小时候观察家中长辈,有直观感受。”观察着父辈、祖辈,徐浩峰试图通过这些影片中探寻过去中国的社会样貌、民间秩序、生活伦理。

《烈火中永生》剧照

徐浩峰认为这17年间,人们“是以一种彬彬有礼的方式去做最激烈的事情”,这种“激变中的不变”的奇特现象让他生出兴趣。他举了《烈火中永生》的“江姐”作为例子:“哪怕江姐要传达你说解放军马上要打过长江时,她是把外出的服装换成居家的服装再告诉大家。所以我们小的时候看着就着急。要是我的话,这么重大的消息我直接就说了,你为什么还要换衣服?她的那些同事和领导全都是认为理所应当的。这是一个我们现在不能理解、但是对他们那一代人是一个生活必然的方式。”

《永不消逝的电波》截图

深埋在国人血液里的行为观念绵延千年而不绝,点点滴滴渗透在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也丝丝缕缕表现在电影的剧情设计和演员的肢体动作中,“如鱼在水中,感觉不到水,鱼可能觉得是在飞。人在传统里,感觉不到传统”。一旦违背,电影的逻辑也会反转。徐浩峰赞扬《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孙道临对父亲这一角色的正确诠释:“老理其实是父亲不能训儿子的,父亲对儿子要和颜悦色,为什么呢?因为长子代表祖宗,比你的辈还大。见了孩子要全是鼓励,笑脸相迎”,而西方电影的关系常常表现为父子情仇,因为父亲在年轻时打压和伤害儿子,给孩子留下阴影,导致老无所依,“所以《盗梦空间》整个剧情的反转最重要的逻辑就是父子关系不对了。”徐浩峰认为,正是中国电影中藏着的人情世故造就了独特的美感。美不仅是视觉上的,还有人和人交往之中仪态的美,互相给对方留余地的美,最后表现出一种人之间的豁达的美。

对中国电影早期基因的重寻,也是为了给当下青年创作者提供更多参照和思考。当日与徐浩峰对谈的嘉宾,影评人阿郎谈到自己阅读这本书的感受,“这八部电影对于从业者或者对于中国观众来说并不是很偏门、冷门的电影,可能通过阅读这些书之后,你会发现你重新再看这个电影,像看了一个新的电影一样,这是好玩的地方,这也是电影评论很重要的一个热情所在。”

行业衰落时对年轻人反而是个机会

徐浩峰的电影,总是离不开他所熟知的那个武林。作为一个真正的“习武之人”,徐浩峰的武侠世界不同于传统作为一个商业类型构建的范式,呈现出一个淹没于历史与现世,又充满哲思的江湖。谈到自己独到风格的确立与发展,徐浩峰说感谢自己出道的时候“处在一个武侠电影全面衰落的时期,之前的种种成功经验,投资方都认为不可靠。所以在这个时候其实在创作上是有自由的。”徐浩峰也鼓励当下的青年编剧,“电影创作,这个行业的萧条和衰落并不代表你的萧条和衰落,可能对你来说反而是一个自由。”

对于青年编剧,徐浩峰给出自己的建议,例如面对今天的信息爆炸,他谈到“阅读不要搜索式阅读,你没有时间学音乐,没有时间学美术,中国的文字是很好的,我提高自己的审美,我读文章就行。不带分析和目的性地去享受文字,就像傻子一样去阅读、去感受,这样你对自己和书都没要求,反而你能得到最多的东西,这是一个经验。审美和知识是两个东西,知识学海无涯,知识永远有新知识,但审美这是可以无限的。我没看到那本书,但是因为我把自己的审美修到这个高度了,我不了解这个知识,我也能直接懂这个电影。”

编剧高级研习班外景

除了介绍新影评集的创作理念和内容,徐浩峰还给2022“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的学员们讲解了特吕弗的两部作品《最后一般地铁》和《祖与占》,背后正映着法国电影新浪潮运动——年轻人摆脱陈旧的方法,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也是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所培养的编剧理念所在——编剧需要穷尽各种方法避免陈词滥调,或颠覆观众对某个想法的既有观念,使之兴奋或深受启发。

2022“大师之光”第六期青年编剧高级研习班是中国电影基金会吴天明青年电影专项基金的年度活动之一,时间为11月5日至11月10日,致力于打造一个开阔的、多元的、包容的创作场域,希冀青年创作者通过与“大师”近距离交流和深层次探讨,在剧作技艺上获得提升。

除了徐浩峰,诸多著名编剧、导演、作家也担任研习班的导师,如《那山那人那狗》《唐山大地震》《萧红》的编剧苏小卫、《无间道》系列《无双》的编剧庄文强、《中国合伙人》《亲爱的》《夺冠》的编剧张冀也为青年编剧开设了各种主题的课程。

针对研习班学员是青年编剧的特点,研习班还设计了一系列为青年编剧定制的沙龙,譬如《万里归途》的编剧史册将分享“新手编剧如何在一场极限团战中打好配合?类型片存在不败法则与不破不立吗?如何续写和平年代的平凡英雄?女性视角能够带来怎样丰富的可能与未来?”等创作经验;编剧刘兵和两位已完成电影处女作的学员将分享制作首部电影长片的真实故事和使用经验。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