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海派城市考古 | “四马路”上的美侨社交天堂

2022-11-12 08:5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城市考古 

福州路,即上海人口中的“四马路”,被一些学者冠以“海派文化发源地”之称。上海开埠后,英美商人给“四马路”带来了一派繁荣景象,催生了延续百年的海派文化格局。

福州路旧照

位于福州路209号的“美国花旗总会”,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建成之后,曾是在沪美侨心中的“家”。

设计师的得意之作

“美国花旗总会”由匈牙利建筑师——拉斯洛 • 邬达克(Laszlo.Hudec)于1923年设计,这座美式“乔治亚”风格的建筑是邬达克在“克利洋行”(Curry,R.A.)工作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至今仍得以完好无损地保留。

该建筑为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有半层地下室,占地916平方米,建筑面积6753平方米。1924年5月动工兴建,第二年8月竣工。

建筑造型仿美国殖民时期采用的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古典派威尼斯式。立面竖向三段式划分,底层入口处有三开间饰塔司干柱式的浅门廊。

外墙用美国进口的棕色面砖饰面,白水泥勾缝,白色大理石勾勒线脚。阳台、窗框设计简洁,二层为落地长窗及出挑阳台,二至五层窗口上方均有白色平券形楣饰。顶层则改为白色大理石帕拉蒂奥母题的双壁柱券窗,形成反差。

整幢建筑轮廓醒目,庄重又富于变化。入内,宽敞的白色大理石弧形楼梯分两边可登至电梯平台,楼梯栏杆为精美的铸铁花饰。室内采用美洲殖民地风格的深色木装修,有古典的浅壁柱和白色门框,地面铺米色大理石或深色橡木地板。

邬达克特别喜欢当时自己设计的美国花旗总会。大楼的建筑风格,尤其是偏好用深色面砖、白色大理石等装饰材料,影响到邬达克日后设计的多个作品,也开启了1930年代上海建筑中广泛使用棕色耐火砖作外墙装饰的先声。

因桥牌而诞生的美侨社交天堂

上海开埠后不久,美国人就在虹口地区建立了美租界。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改称英美租界。在沪美侨虽然来得较早,却一直没有建立美国总会。

原英国总会,公共租界时期,为美国人日常活动场所

1916年夏天,有一群经常聚集在一起玩桥牌的美国人,为了有个固定的场所,并在打牌的同时能解决吃喝问题,选址江西路39号,成立了一个叫做“大满贯俱乐部”(slam club)的桥牌俱乐部。俱乐部成立后,很受欢迎,要求加入的人很多,单一的桥牌俱乐部根本无法满足美侨开展各种活动的需求。

1917年7月4日,美国在沪侨民总会暂借位于今南京东路与河南中路交汇处附近的殖民银行(当时门牌号为南京路33A)楼上举办美国国庆活动,终于宣布成立“美国人俱乐部”(American Club),并在特拉华州注册登记。因当时上海民众将美国称为“花旗国”,所以,“美国人俱乐部”又被称作“花旗总会”。

南京路上的美国总会会址,本认为是足够宽敞了,但事实证明总会委员会低估了上海美侨的入会热情。随着会员规模的不断扩大,他们需要另寻一处更宽敞的地方,来修建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直到1925年,福州路上的总会新大楼正式建成。

“美国花旗总会”门口熙熙攘攘之景

总会内部各娱乐设施设置完善,底层扶梯后面是餐厅,东为酒吧,西是弹子房。二层设有休息室、扑克室、麻将室、阅览室、舞厅等。三楼以上为客房,供会员们住宿用。大楼内电梯、水汀、锅炉等一应俱全,且质量上乘。花旗总会的规模已胜过位于广东路的英国上海总会。

总会内部桥牌室

内部阅览室

内部桌球室

上海的美国人对他们的总会大楼非常骄傲,把它看作“美国社区成长和永恒的另一个里程碑”。《密勒氏评论报》鼓吹道,这幢大楼有全亚洲最好的图书馆和最高速的电梯;它是最气派的,而且“毫无疑问是东方最大最舒适的外国人总会之家”。

旅沪美国律师阿乐满:

为苹果馅饼抗争

说到花旗总会,便不能不提到一位旅沪美国律师:诺伍德·阿乐满(Norwood F.Allman)。1916年他以美国驻华公使馆见习翻译身份来华,20年代初曾先后出任美国驻沪领事、公共租界会审公廨陪审官等职。后来,阿乐满脱离外交界,在上海开起了律师行。他也是位社会活动家,曾任万国商团美国骑兵队队长、上海扶轮社社长、公共租界工部局董事等职,自然也是花旗总会的“热心”会员。

诺伍德·阿乐满

阿乐满在其《上海律师》一书中写道: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相比,总会对居住在上海的男性侨民更具重要性。花旗总会堪称旅沪美侨的社会活动中心。每逢7月4日国庆日,或华盛顿诞辰日,旅沪美侨都会在此庆贺一番。其他社团也常聚会于此。阿乐满在花旗总会最出名的有两件事。

第一件事与苹果馅饼有关。花旗总会开张后不久,阿乐满发现总会餐厅内不供应在美国非常受欢迎的传统点心苹果馅饼,他就向总会管理委员会提意见,但一直得不到满意答复。阿乐满只要一有空就跑到花旗总会去找管理委员会的人交涉,竟然坚持了好几年。按阿乐满自己的说法就是“我闲暇时最艰苦的工作之一,就是单枪匹马地为争取能在总会全天候地吃到苹果馅饼而奋斗。为此,我同顽固不化的总会管理委员会苦斗了数年。最终他们完全屈服了,总会开始24小时供应苹果馅饼。”

另一件事是他忠实捍卫总会大楼。建造花旗总会大楼花费了125万块银元,时折美金约30万元。这笔费用主要靠发行债券筹集。不久,总会便发现这笔债务很难偿清,债券兑现被一再延期,竟至1953年才能完全兑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上海成为“孤岛”,形势动荡。总会财务委员决定变卖总会大楼,将所得钱款先兑现债券,剩余部分用于另外租地造屋。而当时出得起大价钱的,只有对这幢大楼心仪已久的日本人。但这个计划遭到了以阿乐满为首的“极易感情用事的会员们的强烈反对。”反对理由是:“无论何时,总会都起着一所战地急救所的作用。我们宁愿让这座美国人所有的建筑,随同迎风飘扬的星条旗一起倒下,也不愿用任何方式易帜。我们都有种同样的感觉,即出卖总会就意味着退出中国,而我们中的任何人绝不会心甘情愿地迈出这一步。”

然而,事实却并未如美国侨民们所愿,他们心中的“家”很快就不属于美国了。随着新中国的建立,美侨纷纷撤出上海,总会也随即人去楼空。

“美国花旗总会”如今是上海金融法院大楼

1953年,该大楼由上海军管会接收,1960年这里成为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所在地,大楼也改名为“高法大楼”。2018年,新中国第一家金融法院——上海金融法院入驻该大楼,百年建筑焕然一新地重回人们的视野。

资料来源:

《永不拓宽的上海马路(一)》,作者:惜珍,东方出版中心,2016年

《上海的美国文化地图》,作者:熊月之,徐涛,张生,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年

美国花旗总会介绍,载于微信公众号“邬达克纪念馆”

上海滩“四大总会”传奇,作者:金戈,载于凯风网上海频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海派城市考古 | “四马路”上的美侨社交天堂》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