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王树声: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智慧及其现代传承

2022-11-11 20:02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以下文章来源于乡村规划与建设 ,作者壬寅年十月十一

乡村规划与建设.

依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和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担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处职责。积极分享乡村规划与建设领域的研究成果与学术信息,欢迎联系交流。

导读

文章围绕“中国本土规划继承与创新”的学术方向,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探索“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智慧及其现代传承”。

本文字数:4281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王树声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教授

我国国土面积大,人口多,历史时代悠久,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间断文明的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进行城市还是乡村的规划建设,都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国家所有人都凝聚起来,让国家长治久安,特别是乡村。

我们今天讨论乡村规划,可能许多同学、老师参与了竞赛,做了很多设计,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到传统村落或者是历史文化名村,反观中国历史的规划建设的时候,我们都会深深地为那一辈规划专家们的深邃思想和长久的战略意识所折服。

中国历史上的城市都有自己的规划,乡村相对于城市,也留下了许多物质的真实建造。城市除了一些名城以外,在建设过程中很难清晰辨识,但在传统村落中,还有很多能清晰辨识的非常宝贵的规划体系,值得今天的规划与建设者们学习和借鉴。所以探寻和揭示中国传统村落的营建智慧蕴藏,是构建中国本土规划理论体系、创建本土规划传承路径和方法的重要内容。

为此,本团队围绕“中国本土规划继承与创新”的学术方向,依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探索“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智慧及其现代传承”。

01

山水人文空间格局识别

中国历史上的规划建设都有一种历史精神和格局意识,是一种传统性和构建格局的强烈意识。在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结合国家地理形势的,在国家层面、省市层面、甚至村镇层面都有不同层级的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来凝聚多元价值元素。那么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到底是什么?

山水是建设自然村庄的坐标,人文则是一种精神状态,二者融合,在聚落空间设计上具有关键作用。让城市和乡村最为稀缺的具有重要意义的要素,在组织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上发挥重要作用,这就是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在城市和乡村建设方面的价值。

如何识别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基于多元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法。

1. 历史文献整理与信息提炼。基于留传至今的村史村志、古籍碑刻、散文杂记等地方文献,结合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梳理村落历史脉络,挖掘提炼历史营建信息。

历史文献

2. 村落图绘搜集与信息识别。以民间图绘为线索,掌握人们关于村落的空间意象,梳理被“选择性”刻画于历史图绘中的关键要素。

历史图绘

3. “口述村史”访谈调查。针对原住民开展“口述村史”访谈调查,挖掘梳理当地代代相传、具有共识性的记忆要素,探寻深藏在当地人心中的村落山水人文格局意象。

认知地图样本示例

4. 遥感影像采集与信息提取。搜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锁眼卫星影像”,转译形成认知村落山水人文格局历史形态的底图;搜集整理不同时期遥感影像,对其中关键要素做以识别和对比。

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

5. 村落行走与场所注记。组建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考古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调研组,“用脚步丈量村落”,对各类营建信息做以“实地”校验、“实感”注记。

6. 文本与空间比对互证。坚持“四有”原则,挖掘识别零散要素之间的内在关联秩序。第一个原则是历史文献“有记载”,如家谱记载等。第二个原则是原住百姓“有口碑”,代代相传。第三个原则是田野调查“有发现“,并且与老百姓的记载相符。第四个原则是空间分析“有验证”,通过科学化的分析证明客观上是存在的。

7. 地理信息样本图绘制。多元信息、地理信息等方面的汇总,通过多元信息数据融合、对比、筛选,在统一坐标系下建立传统村落人文空间格局图档。村庄建设信息的采集范围有三个层面,一个是村内,一个是近村,一个是四望。首先从村庄自身建设层面,其次从村庄附近层面,最后是区域层面,从村庄远望。山水与村庄建设关联不紧密,但是村民在生活环境中能看见,山水也是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村庄建设、公共建筑建设甚至墓地建设都和山水有关联。

村内

村内+近村

村内+近村+四望

我们团队通过调研200多个村庄,收集了一些信息数据,并进行了科学化转译,以“6个1”为关键资料,构建一个传统村落乡村基因谱系。这种山水空间格局,是村庄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每个村都不一样,山水和人文都具有很重要的精神特点。

“6个1”关键资料

基因谱系构建

02

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特征

村落是一个小规模的趋势环境,但是村落和城市相比,居民的感知度、共通度、认识度以及参与度比城市更强,村落的山水人文空间更具生动性和多样性。因此,可以从组织层次、关联、控引、协同等方面来讨论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特征。

1、空间组织的层次性

村落营建以充分融合利用环境资源、节俭而卓有成效地塑造人居环境为导向,注重从村落、村域、区域多尺度统筹关照的整体视野出发,体察环境、整合资源、谋划格局。

韩城相里堡村是一个黄河边上的传统村落,远眺能看见山西的孤山,因此村庄的一些重要建设也都与孤山有重要的关联。在村庄里能看到的四周环境都与村庄构成了一个整体,这也是规划建设的重要依据。我们通过模拟韩城的一个村庄所看到的范围,得出村庄的视域尺度很大,虽然这个村庄面积很小,但是野望范围很大,这也为村庄建设提供经验。

韩城相里堡村山水人文空间格局实景

因此,在今天的国家建设过程中要多关注大范围的区域,而不要局限在一小块地方。根据山水人文要素与村落的空间关系,村落格局兼具内、外、远三个层次:内形-村内(身之所处),往往由村庄边界或场地特殊地形界定;外形-近村(行之所达),往往由近村的突变地形、河流水系或人工标志界定;大形-四望(目之所览),由环列村落周围的大尺度山川屏障界定。通过这三个层面构建内外融合、大尺度、多层次的格局,许多村庄所看到的、关注的面积可能达到数十平方公里,中国传统村落规划师大多为当地的乡贤和文人。

2、内外秩序的关联性

通过周边的山水创造山水人文资源,往往是以关键人工建设为关联“点”,通过巧营其布局方位、建筑造型、流线组织、场所文饰,创造与山水人文资源间的可观、可游、可悟的轴线视廊等联系“网”,凭此“点”“网”联结内外环境,形成整体意象。

下图中渭南朝邑的大寨村,和华山距离很远,但是客观的华山就在村里,华山在它的视野范畴内。

朝邑大寨村丰图义仓建筑群朝对华山的轴线秩序

下图是西安的南豆角村,它和南五台山及山上的观音台,形成空间秩序关系。观音台和大明宫都是对着的,不管是大尺度的城市,还是在小尺度的村落里,它都是西安的稀缺资源,具有规划建设意义。

西安南豆角村朝对秦岭小南五台,

构建村落特色格局秩序与景观序列

3、人文结构的控引性

人文结构性和自然山水环境关联,无论是城市还是村庄里面,关键位置总有重要人文建设,其承载重要公共活动,体现当地高超的匠作技艺和艺术水准。人文建设普遍空间意象鲜明,发挥“江山汇景”“聚景凝神”的作用。人文建设的意义越重要,往往越优先布置在村落格局的关键势位(如村内中心、门户、边界轮廓转折处、交通节点、风景焦点等)。

最近我们团队和我校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开展了一项研究,基于拓扑结构分析与动态视景模拟分析发现:重要人文建设往往布置在集成度、看与被看频次的高分值段,即村落内外的“易达”“易见”等关键区位。

人文建设在村落用地结构中往往占有较大比重,形成浓郁的文化空间氛围。我们以安徽棠樾村、贵州地扪村、陕西党家村三个传统村落为例,每个村庄的文地都占建设用地的一个比例,其中党家村文地率占6%,我们统计过有的城市连1%都不到,有的县城连0.1%都不到。

历史上,无论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还是乡村建设,重视文化不是停留在口头上,也不是写在书上,是落在土地上的。没有对文地的控制、对格局与山水的呼应,人的理念和凝聚整个民族共同体是不可能完成的。所以在村庄建设和城镇建设中,应该重视人文建设,但是也要注意文地建设不是建一个小农场、一个村史馆就能解决问题的。

不同人文建设彼此秩序关联,以特有组合关系适应村落整体文化结构,并与地域山水环境相融合,形成独具文化内涵与风景个性的山水人文空间艺术构架。大家可以看下面三个案例。

4、新老空间的协同性

中国的规划建设就像家庭传承一样,一代接一代,村庄从老村到新村,不只是空间的增长,也是秩序的延伸、文化的提升和文明的发展,还要融合自然,与文化的初心相结合。山水人文空间格局皆非一蹴而就的,其营建过程呈现鲜明的新老秩序承续性特征。既注重对既有山水人文要素的保护传承,又注重依循“终古不易”的山川秩序、继承前人的创造成果,不断进行新的空间探索与接续。

就大量的案例来看,有的村落以纵贯古今的山水人文为主线,有的村落具有新旧并列的或者交织的网络格局,有的有的村落具有共同朝慕一方山水胜景的标志空间体系,有的兼而有之。

贵州占里村

新老片区均以鼓楼为核心,两座鼓楼并立联辉,共同朝慕神树

03

山水人文营建智慧的现代传承

中国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智慧博大精深,可谓“小村落、大智慧、高境界”。在现代城乡规划建设中需切实加强对中国本土山水人文营建智慧及其空间遗产的保护传承,做好历史格局的抢救保护、活化利用、传承创新,推进传统营建智慧的现代转化应用,加强保护传承工作的科普教育。

1、抢救保护

针对建设性破坏、碎片化保护等问题,以村落山水人文空间格局保护为抓手,加强村落遗产保护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要特别留心那些具有重要价值、特色格局,但历史建筑遗存不多的“非名录型”村落,加强其山水人文格局的挖掘识别和抢救保护。

2、活化利用

我们对传统村落要避免过度保护,而是要进行活化利用。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是我觉得今天我们处在发展中的时代,我们要有长远眼光,不要因为一时的问题,就感觉到灰心丧气,觉得传统村落空心化严重,毫无发展机遇,任其衰败下去。

3、传承创新

坚持人文优先、山水关联、历史接续、新老协同的原则,高质量开展乡村现代建设,营造可观、可游、可品、可悟的新时代乡村山水人文格局。

传承和创新

4、传统营建智慧的现代应用技术研发

今天的规划里面如何通过一些现代技术融合山水进行传承,还需要我们创新。我们希望能通过这个课题建立一个智慧化平台,推进本土山水人文营建智慧的科学化,研发适应村落特点与需求的传统营建智慧传承应用技术,搭建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基因传承技术的体系化应用平台。

城乡山景智能识别技术及应用系统

5、科普教育

建立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智慧系统化展示平台,加强相关宣传展示与科普教育。如果中国传统智慧没在心里,就不太容易看到。比如看《红楼梦》,规划建设人员看到的是大观园的空间,中医看到的是红楼梦里面的中医,因此知识储备决定了我们的认识水平。

展示平台的部分网页展示

04

结 语

悠久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博大深厚的乡村营建传统,不同的地域生存条件千差万别,资源禀赋优劣不同,但皆有精妙的人居创造,可谓“村村有山水,村村有胜迹、村村有观瞻,村村有境界”,我自己在进行传统村落调研时深有体会。所以尽管今天乡村有一点萧条,甚至还有一些破坏,但我们要能够通过现象看到传统空间营建的本质。

传统村落是乡村营建传统的珍贵实物见证,山水人文空间格局是乡村营造智慧的精髓之一,将之挖掘好,保护好,展示好、传承好、发扬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构建新时代我国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的进程中,乡村不可或缺,乡村大有可为!

本文来源:乡村规划与建设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来了规划师,“画”出乡村新模样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基于生活圈的乡村地区公共设施优化配置研究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上海发布全国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打造村民乐享、游客倾心的美好家园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原标题:《王树声:传统村落山水人文营建智慧及其现代传承》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