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追寻跨越时空的道德力量——纪念约翰·拉贝与他的朋友们

澎湃新闻记者 于淑娟
2022-11-14 16:06
来源:澎湃新闻
私家历史 >
字号

约翰·拉贝

今年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85周年,也是约翰·拉贝诞辰140年。拉贝最为人熟知的身份是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在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期间,他与20多位外籍人士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建立了南京安全区,和中方管理人员一道,设立了25个难民收容所,收容保护了25万多名中国难民,被难民们视为“活菩萨”。其实,拉贝与他的朋友们——明妮·魏特琳、约翰·马吉、乔治·费奇等——原本都是普通人,他们以慈悲、勇敢的人性光辉在至暗时刻为他人发光发热,也为自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0月18日,哈佛(上海)中心和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学术论坛“道德的力量:南京大屠杀期间的拉贝和他的朋友们”在南京大学召开,此次论坛邀请国内外学者、拉贝后人、大屠杀幸存者一起回顾历史,感怀拉贝事迹,共同探讨道德力量给予人们的历史启示。

线下会场

在本次论坛开幕式上,哈佛大学柯伟林(William Kirby)教授和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先后致辞,两位学者共同回忆了两所研究机构在近代史方面的交流和互动,近年受疫情影响,跨国访学和线下交流变得困难重重,虽然得益于通讯手段可以开展线上交流,但学者们都期待未来能相约线下,实现更好的学术沟通与交流。谈及本次论坛的主题,柯伟林教授特别感慨于拉贝的勇敢、慈悲,谈到这里时,他提到了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一本书——《当仁不让》,这本书中刻画了美国历史上八位勇敢的参议员,他们在重压之下依然勇敢坚守原则、坚持正确的方向。柯伟林教授将拉贝与这八位勇敢的参议员并举,希望当下与未来的世界领导者,以及我们每个人都能发动内心道德的力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陈谦平教授在致辞中也表达了同样的体会,他认为在21世纪,道德的力量这一命题对于各国领导者有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之痛与人性之光

致辞环节之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副馆长凌曦女士向与会者介绍了纪念馆作为记忆之所,为守护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记忆所展开的工作。特别是针对遇难同胞幸存者,纪念馆除了搜集证言、登记幸运者信息之外,还在疾病救助,节日慰问等关怀幸存者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如今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只有55人,平均92岁。在这次论坛上,两位幸存者——艾义英、葛道荣两位老人受邀向听众讲述了他们当年的经历。当年,两位老人都是十岁上下的孩童,他们目睹了侵华日军的暴行,看着自己的父兄家人乡亲惨死在侵华日军的屠刀之下,几十年过去了,讲起这些,他们依旧激动哽咽、心绪难平。战争中的暴行留给老人的是长期以来身心上的伤痛,积蓄在他们心中久久不能平复与忘记的,有国仇家恨,还有对拉贝及其朋友的感念——两位老人当年正是在拉贝和魏特琳所设立的安全区受到庇护,得以幸存。如今,他们作为志愿者,尽己所能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这段历史,就是希望更多人在听过以后,能够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为听众讲述其经历的两位幸存者

两位老人讲述之后,凌曦女士说:“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讲述再现了历史的细节,我们有责任把历史的记忆传承下去。”她介绍道,为了传承这段记忆,纪念馆收藏了2750份幸存者档案,出版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并启动了南京大屠杀历史记忆传承行动。纪念馆日常的宣传教育活动中对于拉贝等中外人士的人道主义精神也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希望这份跨越国界的道德力量,可以永远为人所铭记。

以史为鉴,助力和平

圆桌讨论环节,主持人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张连红教授特别强调了在当前世界局势之下,探讨这一议题的重要意义,并提示本次座谈围绕两方面展开:我们可以从拉贝和他的同事那里学到哪些关于道德领导力的知识?我们可以从拉贝的故事中汲取哪些经验来应用到我们当今的世界?

哈佛大学柯伟林教授首先发言。他说,日军在南京的暴行,纳粹在奥斯维辛所犯下的罪恶,还有美国在柬埔寨所做下的事情等历史上各地的苦难遭遇,都揭示了一个事实:人类可以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历史也告诉我们,战犯一定会在未来为他们的罪孽受到惩罚,正义一定会到来。但在灾难降临之时,拉贝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每个人都有责任去避免这样的灾难。拉贝在当时的情境下也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权力可以阻挡战争的发生,而他借助外国人的身份以自己的能力和优势,不顾危险,尽最大努力保护受难民众,这动力来自其内心的道德力量。另外,柯伟林教授表示,艺术可以以一种无与伦比的方式抓住一些历史时刻,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种场所,《拉贝日记》以及相关影视作品等,都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记忆历史,并得到关于新的抵抗的启示。

哈佛大学的Randolph Testa博士回顾拉贝档案后发现,日常的道德行为与极端情况下的道德领导力是有关联的。那些能够带来社会变革的领导人身上都有一种重要的特质,就是道德的勇气。哈佛大学的Tony Sun在发言中表达了与柯伟林教授相似的看法。他说,在黑暗时期,人的精神濒于崩溃,而拉贝和魏特琳是极少数在此情形下异常坚韧的人,而且做出了不平凡的事情,是道德力量使他们克服了自身的恐惧,并组织其他人一起这么做。当今我们也许很难看到大屠杀这样的暴行,但我们都有可能置身困境,需要道德领导力的指引,即使这意味着我们必须做个人牺牲。他还表示,在学生教育中应当引入道德领导力,这在今天尤为重要。对此,南京大学陈谦平教授也表示,当今世界大局下,道德领导力的塑造十分重要,这是国际领导人所应该具有的素养。

南京大学张生教授与听众分享了四点体会:

“第一点,拉贝先生当年做了一个重要选择,这个选择是基于良知和道德的,正是这个选择让他不再是一个平淡无奇的商人而成为一个世界上特别的人。他的决定不仅影响到数以万计的南京平民的生命,也让他和他的朋友们成为战争与和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点,拉贝的经验是世界经验。在安全区之前,民间组织并不被承认。他们所经历和做出的努力成为了全人类的财富,这提示我们,在关键的时刻做正确的事情,个人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三,拉贝在极端恐惧时刻,发挥道德领导力,他没有官方职务,但他在日军面前的坚毅和勇气,感染了其他外国人。面对日军的威胁,他们没有退缩,这个汪洋大海之中的一个小小外国人社区所体现出的勇气和力量令人感动,这也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士兵和平民,这在战争中是能鼓舞人心的。

“第四,他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世界形势并不是与平民无关的,每个人遵循良知的指引,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创造好一点的环境,拯救别人的生命,为世界和平做更多的事情。”

南京大学姜良芹教授提出,拉贝的特殊之处在于,他经历了南京大屠杀和纳粹时代的双重相遇。拉贝和他的朋友们的人道主义行为,启示我们要更加重视“人类的韧性的力量”。拉贝与朋友们的义举开创了在现代军事冲突之下,救助平民的一个人道主义的新模式。此外,姜教授还指出,拉贝的故事在西方知之者甚少,在中国也很难说广为人知,这就对历史研究者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丰富和深化拉贝研究。对此,江苏省社科院王卫星研究员和江苏省行政学院杨夏鸣教授在其后的发言中分享了他们对于拉贝的研究,丰富了听众对拉贝的认识。

最后张连红教授在总结发言中首先提出了与道德力量有关的四个关键词,也是他认为领导人应该具有的素养——责任、正义、慈善与和平。其次,他认为道德要超越道德本身成为道德的力量,需要超越自我、超越民族、超越国家,而且道德的力量是超越时空的。而且他提出,历史学者要带着这样的意识,我们要不断推进对安全区的历史研究以及研究的传播,借助专著、电视片等多种形式对道德的力量做深刻探讨。

“电影之夜”观看《拉贝日记》

会议结束当晚,南京大学方面组织师生进行了“电影之夜”活动,观看影片《拉贝日记》并进行深入讨论。

(薛瑞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任编辑:韩少华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