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田建辉 | 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

2022-11-15 11:29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直到现在,田建辉还记得老家伏牛山下那个种满了中草药的医馆。春天,医馆的院子里花香四溢,生机勃勃,鹤发的老先生给了他关于中医最初的启蒙教育。后来,他怀揣着这份对中医的神往、悬壶济世的理想,从河南到上海,历经20余年成为国医传承人。

多年来,田建辉始终秉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科研诊疗理念,传承国医大师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创新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从免疫调控着眼揭示肺癌发病的核心机制,丰富“正虚伏毒”理论;同时,又以妇科肿瘤为切入点,研究“异病同治”,建立抑郁与肿瘤共病模型,揭示“调神”之内涵。

怀着特有的中医药情怀,他孜孜不倦地总结传承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经验,探索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科学原理,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向恶性肿瘤发起了一次次挑战。

▲田建辉

从中医到西医,

带着问题深入肿瘤学

20世纪70年代,田建辉出生于河南鲁山墨子故里,当地距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南阳不过百余公里。田建辉家的邻居是位医术高明的老中医,开馆坐诊,求医问药之人络绎不绝,时人都尊一声陈先生。儿时的田建辉一次次目睹陈先生妙用针灸和中药帮助附近部队官兵和乡亲解除病痛,心里肃然起敬。又因时常聆听陈先生讲解中药知识,多次在其指导下到伏牛山采草药,他早早便对中医这门学科心驰神往。

1988年,田建辉开始系统学习中医针灸。因刻苦用功,1992年便开始用针灸临证治疗疾病。1997年,为进一步提高临床能力,他又考上中原针灸名家孙六合教授的研究生。

孙六合是针药结合治疗疑难杂症的大家,尤擅穴位贴敷治疗恶性胸水、腹水。在孙教授的指引下,田建辉步入了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的研究领域。撰写硕士论文期间,他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实习一年,受中西医结合名家邵梦扬教授、杨峰主任的影响,开始思考中医和西医在治疗肿瘤上各自存在的弊端和优势,以及如何才能更好地结合二者,惠及患者。

带着这样的疑问和思考,2000年,田建辉考取上海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生,师从施志明教授。施志明师承于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在妇科肿瘤方面见解独到,擅长治疗疑难杂症。田建辉亦在这方面受教良多,从业之后,看诊了许多妇科肿瘤患者。2002年,在导师安排下,田建辉还有幸跟诊刘嘉湘先生抄方,更加系统深入地传承中医药治疗肿瘤的精华。

博士生毕业后,田建辉留在了上海龙华医院从事肿瘤方面的诊疗与科研。同时,他继续保持着爱思考的习惯。他在工作中发现,中医学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特点,但迫切需要现代科学阐释以促进其更好地发展。如何将中医药的真正奥秘通过现代的语言阐释,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做出扎实可信的数据成果,并造福患者,是中医学传承发扬的当务之急。

为此,2008年,田建辉远赴英国进修,在利物浦大学进行肿瘤免疫学训练,系统学习了国际肿瘤研究的先进技术,为成为一名临床科学家做好了知识储备。次年回国后,田建辉组建团队,将研究目标更加聚焦于恶性肿瘤的免疫调控。

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之余,他带着几名研究生一起阅读最新的文献,挖掘研究落脚点,梳理研究方案,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接连取得成果。从免疫监视、免疫逃逸等角度,田建辉发现免疫系统在肿瘤尤其是肺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这些努力均为他日后成为中医学传承人,与国医大师刘嘉湘的一段师徒缘分埋下了伏笔。

传承国医,

升华“扶正治癌”理论体系

2013年,为传承升华名老中医的宝贵经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国中医科学院联合举办首届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项目,田建辉幸运入选。

时隔多年,他成为中医肿瘤学科创始人之一、国医大师刘嘉湘先生的弟子,圆了长期以来的梦想。此后,田建辉正式开启传承创新发展刘嘉湘“扶正治癌”学术思想体系的理论、临床和研究工作。

关于“扶正治癌”的故事,还要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

当时,面对癌症,中西医治疗癌症均以“攻毒”“杀瘤”为主,其主要治疗策略是减轻肿瘤负荷。但这种方法只在短期内有一定疗效,患者总体的生存情况却不佳。为尽可能挽救肿瘤患者,刘嘉湘遍览医书典籍、笔记文献、单方验方,并结合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认为正气虚损是肿瘤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和病机演变的关键,于1972年在全国率先正式提出“扶正治疗肿瘤”的学术主张。

所谓“正气”,是指人体抗邪的能力,包括人体的机能活动和抗病、康复能力,通常简称为“正”。它与西医中的“免疫”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免疫”大致相当于“正气”的抗病能力。《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祛邪和免疫系统抗病毒,虽分属两套体系,作用却相似。

传承“扶正治癌”学术思想,创新中医肿瘤防治理论体系,这是田建辉自2013年以来,近10年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在导师指导下,他一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智慧,引入《道德经》的说理体系,将“扶正治癌”升华为“道、法、术、理”完备的学术思想体系,同时又将现代医学中的肿瘤免疫调控内容融入其中。

其“道”是指“以人为本,人瘤并重”,强调癌症治疗是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延长其生存期为主要目的,消减局部之“瘤”不能以损伤整体正气为代价;“法”是指“扶正治癌,辨证论治”,坚持辨证论治为主的个体化治疗,扶正为主,佐以祛邪,恢复阴阳平衡;“术”是指“形神并调,内外兼治”,要有机整合各种中西医内外治法、重视心身调摄达到扶正目的;“理”为“调控免疫,精准治癌”,通过辨证达到精准治疗,以提高患者免疫功能治疗肿瘤。

目前在国际上,免疫治疗已经进入恶性肿瘤综合治疗方案体系,其发明者获得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充分证明了“扶正治癌”的科学性。刘嘉湘“扶正治癌”思想扭转了“以攻杀为主”治癌的片面倾向,首倡“扶正法”治癌的学术体系,突破了以往晚期肺癌疗效难以提高的瓶颈,以此思路治疗恶性肿瘤(尤其是肺癌)的疗效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田建辉通过“扶正治癌”的“道、法、术、理”学术思想体系,不仅升华了国医大师刘嘉湘多年来在恶性肿瘤防治上的成果,同时也体现了中医学对现代西方科学,尤其是免疫学的融合。

他指出:“《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在它成书的秦汉时期,兵家、阴阳家、医家等百家争鸣,《黄帝内经》亦是一部多学科的著作。西风东渐以来,现代科学进入中国并快速发展。中医学传承人要做的不是排斥它,而是借力融合,促成中国新医学的形成与发展。”

▲田建辉(右)与国医大师刘嘉湘(左)合照

“正虚伏毒”,

提示肺癌转移核心病机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二大杀手(排除传染性疾病)。其中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而90%的死亡是由转移导致的,尽管综合治疗在晚期肺腺癌中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目前肺癌的5年总体生存率仅有19.7%,因此对肺癌早期术后患者的精准评估与转移防治,依然是中西医共同面对的难题。

临床上手术切除仅仅切除了影像学可以检出的病灶,对于循环肿瘤细胞、循环肿瘤干细胞等微观的、未来将引起复发转移的物质,影像学手段难以检出。

面对这种矛盾,田建辉认为在治疗上不能采取“坐以待毙、守株待兔”的态度。自2009年田建辉肺癌转移团队组建以来,团队针对肺癌转移的难题展开了系列研究,旨在融汇中西医智慧,探寻肺癌转移的“阿喀琉斯之踵”,攻克肺癌“卡脖子”问题。

田建辉受到《道德经》中“有生于无”的思想启发,融合《黄帝内经》重视“正气”思想和现代肿瘤免疫学进展,将术后肿瘤患者的复发或转移状态称为“正虚伏毒”。

具体来说,“正虚”是以人体的免疫衰老、免疫逃逸为代表的免疫功能紊乱状态,而“伏毒”是潜伏在外周循环系统或转移靶器官的癌细胞(如循环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休眠肿瘤细胞等),这些癌细胞通常处于静止期,当机体由于衰老、剧烈精神应激等各种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环境失衡(正虚)则失去对这些“伏毒”的制约,后者则从静止期进入增殖期,从而导致临床发病(复发或转移),而从形、气、神角度全面维护正气是转移防治的关键。

在临床上,中医特别重视顾护人体正气,这也是“扶正治癌”学术思想的主要精髓。因此团队坚持“扶助正气”和“清透伏毒”,通过调整肿瘤患者抵抗力(包含免疫功能),使其达到“阴阳平衡”“阴平阳秘”的动态生理平衡状态,进而提升患者防御能力而预防复发和转移。

团队经过不断验证研究,在2016年年初与李雁教授首先提出循环肿瘤细胞是中医“伏毒”理论的物质基础代表,而免疫紊乱是机体“正虚”的重要内涵,并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发表临床研究文章《非小细胞肺癌循环肿瘤细胞表达规律及其与“伏邪”致病关系的研究》。这篇文章在2019年入选第四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优秀论文遴选计划。

自2016年起,团队连续在《上海中医药杂志》上发表“正虚伏毒”理论阐述性的系列文章,最新一篇是和李雁教授一起于2021年发表的《癌症转移亚临床阶段核心病机“正虚伏毒”学说》。

目前,“正虚伏毒”理论初步获得学界的认可,其中《“正虚伏毒”为肺癌发病的核心病机》的首篇系统阐述文章已被引用67次。在近10年的临床与基础研究积累中,田建辉肺癌转移团队提出的癌症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理论对中医肿瘤领域起到了开拓性的影响。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连续资助下,团队还从临床和基础研究角度系统揭示“正虚伏毒”理论的科学基础,并建立了国际首例可稳定传代的人肺腺癌循环肿瘤细胞系(CTC-TJH-01),构建了肺癌转移特异性的研究平台,积极促进转化研究效率的提高,目前已成为肺癌转移药物筛选的稳定平台。

此方向成果支撑团队获得2018年上海市自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020年上海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相关研究丰富了中医肿瘤学理论体系,为最终实现肿瘤“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的目标提供了开拓性探索。

调神治癌,

始终跟患者的心在一起

从事肿瘤学研究20余年,田建辉发现,目前我国恶性肿瘤领域具有3个显著特点:人口日趋老龄化,发病人数日益剧增;转移是制约恶性肿瘤疗效提升的重要因素;精神心理状态是影响肿瘤预后重要因素。

因此在临床中,他抓住转移与精神两个关键因素,在提出揭示转移核心机制的“正虚伏毒”理论的同时,又结合《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思想,提出“调神”治癌的观点,构建肿瘤抑郁共病模型,为临床治疗妇科肿瘤提供了新思路。

中医的“调神”是指通过调整人尤其是病人的心理状态,使得疾病更容易得到治疗的方法。在临床工作当中,田建辉把调神分为3个部分:调医者之神、调患者之神和调家属之神。

他讲了一个案例:一名女性被确诊为晚期胸腺癌,西医院外科会诊得出结论:预期只能生存3个月。绝望之际,患者寻求中医治疗。

“为了提高她的治疗信心,我通过微信和她及时保持沟通,鼓励她乐观生活,进行综合治疗并不断给她设定奋斗的目标。这些目标从看到儿子大学毕业,到看到儿子结婚,再到看到孙子出生,患者的治疗从被动到主动,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最后达到生存5年半的奇迹。”

在田建辉看来,“医者、患者、家属,肿瘤的治疗靠的不单纯是药物,在这个治疗环节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味良药,而患者自身作为肿瘤康复主体的重要性必须强调。”

2022年新型冠状病毒导致的疫情席卷上海。肿瘤患者面临治疗和疫情防控双重压力,部分患者的及时化疗遇到挑战。

作为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主任,田建辉带领团队提前部署,在院部和职能部门支持下开设“疫情期间门诊化疗”。科室医生“跨前一步”电话联系需按期在医院进行化疗的患者,与其中81名患者取得联系,根据患者情况,安排其有序来院化疗或指导其居家自我健康管理。

患者曹阿姨因疫情滞留上海,为安抚曹阿姨的情绪,田建辉安排肿瘤临床医学中心的医生展开“爱心接力”,每天给曹阿姨打电话,了解她的身体状况和生活需求。滞留期间,曹阿姨的生活物资和治疗从没有中断。疫情期间的爱心接力保证了治疗的疗效,让患者切实感受到了上海温度。

为缓减患者在封闭期间的恐慌焦虑情绪,田建辉团队还在公众号、好大夫等平台上持续发布患者感兴趣的、急需的医学科普知识。封闭管理结束后的端午节,田建辉心里依然挂念着他的病人,特意从家里赶到医院,在门诊或在病房,跟患者们在一起。

“今天患者们开心得不得了。”田建辉说,“我想让他们知道,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我们医生的心始终与他们连在一起,找到我们看病,就只管安心。”

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中有如下之言:“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

这些话,自踏上中医之路,便深深铭刻在田建辉心上。这么多年,正是“大医精诚”的精神、前辈丰富的临床经验、患者的信任和支持,以及自己对中医肿瘤和免疫领域的科研兴趣支撑他走到现在。

2022年,经层层选拔,功底扎实、医术精湛的田建辉成功入选国家岐黄工程第五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研修项目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怀揣着中医事业的使命感,他继续踏上德业双修、医文融合、理术并重、医药兼通的研修之路,期待着蓄力之后再发光。

田建辉(中排右三)与上海市中医医院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医生合照

兼容并蓄,

构建开放共生型团队

自20世纪60年代现代中医肿瘤学诞生以来,在刘嘉湘等老一辈中医泰斗的引领下,中医逐步引入、融合现代肿瘤学和免疫学的进展,进行了大量中医综合治疗体系的探索。

一路走来,田建辉顺应大势,从针灸到中医肿瘤内科,又在中医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西医,从而对中医和西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中医注重整体,具有宏观的指导思维;西医强调微观,具有技术方面的优势。坚持中西医并重,以中医理论优势指导西医的先进技术应用,最终成为他做临床与基础研究的重要思维。

不仅如此,田建辉还更向前迈了一步,在团队发展、人员架构上,坚持中西医并重,守正创新的同时,又博采众长。

目前田建辉肺癌转移团队基于肿瘤临床研究中心和肿瘤研究所,组成了临床、基础科研一体化平台,提出“开放共生、合作共赢”的团队文化宗旨。团队中有专业的科研人员,也有临床医生,硕博士比例大于90%。同时田建辉还带领团队积极地和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市肿瘤医院等兄弟单位进行合作。

其中,“正虚伏毒”为肺癌转移之核心病机的提出和验证,就是田建辉团队和肿瘤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李雁教授团队、上海中医药大学徐宏喜教授团队、复旦大学施奇惠教授、华东理工大学刘建文教授团队、香港浸会大学张戈教授团队等展开多方合作的成果。

在“正虚伏毒”理论指导下,团队还与上海市肺科医院蒋雷团队合作,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联合展开大样本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最终逐步完善并建立符合我国人群特征的肺癌治疗临床路径与预后评估模式。

当下,田建辉还正在与上海交通大学精神卫生中心的一流科学家合作开展“调神治癌”临床与基础研究,以期全面提升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

田建辉肺癌转移团队正是通过构建一个开放共生的研究平台,相互协作地开展研究,不断促进着恶性肿瘤临床疗效的提高。这种兼容并蓄济苍生的气度取自中医学开山之作《黄帝内经》,取自中华文化之源《道德经》,取自药王孙思邈所著《大医精诚》,也取自在艰苦环境中打破藩篱的老一辈现代中医肿瘤学创始人。

国医传承不仅在学术和医术,还在国医之风范。

“刘老师一直都在找最难的去做,我也在向老师学习。什么难,患者有什么需求,我就做什么。转移是肿瘤临床的‘卡脖子’难题,肿瘤免疫研究也是很具挑战性的领域,但是我一直都在朝这个方向走。”

对于未来,田建辉还有许多目标。他强调要紧抓传承发展中医药的宝贵历史机遇,坚持在“扶正治癌”思想指引下,带领团队继续创建符合中医肿瘤防治规律的理论体系,丰富“扶正治癌”学术思想;阐释转移核心病机“正虚伏毒”理论的现代生物学内涵,创新临床治疗体系,建立规范化诊疗方案;建立“调神治癌”的研究体系,发挥中医“异病同治”的优势;传承中医经典,构建中医肿瘤人才培养模式……

为最终攻克恶性肿瘤转移的“卡脖子”难题,传承发扬中医的理论优势,融汇现代医学进展前沿,形成中国“新医学”而继续奋斗。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