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重拾身边 | 金佳雯:谋生记:一个70后女性的前半生

2022-11-16 18: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谋生记:一个70后女性的前半生

作者 | 金佳雯

“嘟嘟嘟——”

围罩兜里的手机嗡嗡作响,卫姐知道是女儿按照惯例给她打电话了。自女儿去外地上大学以来,两母女除了微信上日常的文字沟通,还保持着一周通一次视频电话的习惯。卫姐一般要求女儿在周末饭点通视频,一是女儿周末不需赶时间上课,二是自己的工作只在吃饭时候有些喘息的时间。她干的是包裹打包的活计,多劳多得,每天刨去吃饭、睡觉和通勤的时间,尽数被她花在干活上,卫姐过了近50年的日子,最不怕的就是吃苦。

但是如今,她连吃苦的活计都没有了——网店生意差清了一批帮工。卫姐连上和女儿的视频,屏幕里的她终于不再是捧着饭盒边吃边聊,脸上也没有了隐隐的赶时间的神色,女儿许是没有太过注意,并没有问,只是分享了大学里面的几件趣事,卫姐长长地叮嘱后,两人结束了通话。

“接下来找个什么活儿干呢?”卫姐放下手机,陷入思索。这样的迷茫与疑问,每隔一段时间就出现在卫姐的脑海里,而放弃从来不是答案。

01

少年——女孩早当家

1978年的那个冬天,年仅6岁的卫姐跪在灵柩前,不知所措地抬头看。她看见父亲站在一边的地上,后面有许多臂膊上系着白布条的大人,他们低声交谈,隐隐传来哭泣声。她重新低头,看向自己胸前挂着的麻绳线,想起几个月前父亲将刚出生的妹妹放到垃圾场旁边那天,母亲的哭声好像也是如此。她朦朦胧胧意识到,在这个寒冷的季节,她连着失去了自己的妹妹和母亲。失去母亲意味着什么,年幼的她尚未得知。

一年后,家里有了新的女主人,并且很快迎来了一个新的生命——是个男婴。70年代的农村,男尊女卑观念深入人心,加之后娘的偏心和父亲的不作为,卫姐在家里不单是干着这个年纪的孩子不该干的活,还免不了责难和伙食的减扣,因此,她每天最盼的就是洗完衣服去庙堂上学。然而,尽管卫姐的成绩非常不错,家里还是在四年级断了她的学业。

原生家庭给卫姐的童年留下了许多创口,它们大多数随着时间渐渐淡去,但是退学这件事儿一直是卫姐心中一根褪不去的刺,也是她人生中最大的遗憾之一。卫姐的父亲是个勤劳能干有手艺的工匠,虽然并不称得上富足,但是也远没有到达需要孩子辍学来维持家用的境地。可是卫姐终究是失去了知识改造命运的选择——“一辈子吃了没文化的亏。”她叹息道。

卫姐此后便不再念书,依从继母的想法开始跟着一群女人学踩鞋帮。这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好在卫姐年纪小手脚麻利、耳聪目明,很快就能做的又快又好。几年起早贪黑干活,虽然挣得的工钱依数交给了继母,但这是卫姐人生中第一份工作,也是她摸索着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一门门槛不高但尚可傍身的挣钱技术。

02

青年——夫妻走天下

19岁,卫姐通过媒人牵线认识了后来的丈夫。

一番“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卫姐开始了人生的崭新阶段。“当时高兴的不得了。”她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几个相亲对象只有他一个因为不信教,不得我后娘欢喜。那时候还有几分小孩子的叛逆和任性,最后我就看上了他。”这是一个小而切实的反叛。对卫姐来说,找到对象意味着她正式脱离了原生家庭,不再受人桎梏,虽然新的一切都要从零开始,但是年轻人满腔的热情让她充满了欣喜与憧憬,至于怎么安身立命,她坚信方法总比困难多。

卫姐的这种想法看似是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其实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个年头,恰逢改革春风吹满地的好时候,冲在改革开放浪潮最前端的试验者已经大获成功、发家致富,各种门道在坊间传得有模有样,卫姐没有当大老板的野心,但也想学习身边许多实例,靠工商业实现农民翻身。

他们的目光首先落在上海。

村里几年前就有人领头去上海打工,每逢过年回家都要给邻里讲大城市的先进,说的人眼热。卫姐的丈夫也不例外地生了心思,说动卫姐一起前往。那是他们第一次坐大巴,也是第一次走出僻落的家乡。

“下车时有点迷茫,一抬头看到一条新修的宽阔大道,从来没见识过。我就跟在别人后面走上去,很新奇,感觉就像走上了新的人生道路。”

他们很快安顿下来,卫姐找到一份食堂的活,她的丈夫则跟着领头人在车间做工。工作强度高从早干到晚,工作的环境和城市表面的整洁美丽毫不搭嘎(意为匹配),吃穿住行都十分潦草,这样的条件并不能劝退这对年轻人,反倒是一个月三四百的工资鼓励了他们,有了更大的冲劲儿。这两年,20岁的卫姐渐渐适应了上海打工的生活,舍得时不时和丈夫一起去吃一顿上海风味的白斩鸡。当她拿出记录收支的小账本儿,收获的是欣慰和满足。

攒到了原始资金,卫姐和丈夫商议,将目光放到了商品经济上。这时他们已经正式登记结婚,开始有了生儿育女的打算,不能再和之前一样不顾身体和时间了。“做生意不像给别人打工那样累死累活还看人脸色,有自由度,而且挣得也多。”

于是,1993年,一对面容青涩、举止拘谨的年轻夫妇带着大包小包,登上了上海通向首都的长途火车,他们将有近二十个小时的时间,来缓冲和过渡新的生活。

“做生意不容易的。”卫姐回忆着,“那时候也就是跟着别人的路走,做些小本生意,饼干啊,袜子啊,碗盆啊,都有卖过。”虽然如今想起在北京的时光,用短短几句话就能概括,但对那时的卫姐来说,却是实打实的四五年青春。卫姐翻开一本边角泛黄的老相册,指给我看他们夫妻在天安门前的一张合照,两人裹着厚重的棉衣,双颊通红。

不过,随着大女儿的出生,北漂暂时告一段落,卫姐回到家乡,过了一段打零工、照顾孩子的平淡生活。那时,丈夫辗转到四川做建筑工,而南方的轻工业发展越来越好,鞋厂如雨后春笋一般在这个县城涌现,卫姐在家又回归了踩鞋帮的老本行。眼看着四层新房建好了,女儿一天天地长大,一个两难的选择又摆在了卫姐的面前。

“本家有个在外地开窑厂的大老板,让我们去那边管工人,开的钱不少。但是女儿刚三岁,放不下又带不走,很难办。”但最后,卫姐咬咬牙还是把女儿托付给了爷爷奶奶,同丈夫一起前往江苏盐城。这一去,就是七年。

这七年里,卫姐和丈夫在窑厂的工作并不一帆风顺,他们要分派工人们的工钱、监督工作的完成度、和难缠的赖皮周旋,渐渐落下些病根。最可怕的是卫姐一次走夜路的时候,累迷糊了踩进一个取土坑,摔碎了肺。“再苦再累也都过来了,也是我福大命大。”她现在说起这段经历反倒是庆幸。身体上的创痕能被治愈,但女儿成长的缺席却再没有机会弥补,因此,当第二个女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时,她和丈夫合计——回乡定居。

03

中年——安定在家乡

十几年的漂泊让昔日的年轻人脸上刻上了时间的纹路。卫姐感觉到身体已经渐渐不如当年,决定趁着年青的尾巴再拼一把。窑厂的七年让两夫妻攒下一些人脉,这些年东奔西走也存了笔钱,在综合他人建议和指点后,卫姐和丈夫合力办起一个小作坊。

卫姐想了很久怎么描述:“我们先要去柯桥拉几吨印花纸到我们租的小厂房,然后用定制的机器把原来几米长的圆柱状筒纸滚开,再在机床上裁成特定大小的纸。这种纸是纸印花厂染花布用的,我们低价收他们用过废弃的纸,做成一捆捆卖给鞋厂塞在成鞋里面。不过现在的鞋撑都是泡沫和拷贝纸,很少有那种粗糙的花纸了。”

自己办厂,里面的辛苦和给别人打工不可同日而语。卫姐每天早早起来把家里收拾好,就要和丈夫前往八公里外的厂房开始新一天的劳动,直到六点回家赶晚饭。为了省钱,他们并没有找帮工,大事小事都得靠自己解决;逼仄的厂房是仅够干活和堆货的空间,中午草草吃过饭,他们会将捆纸堆垒起来,躺在上面将就着略作休息。功夫不怕有心人,夫妻作坊开始走上正轨,有了一批固定的客户,在一通通和进货厂、鞋厂的电话中,十多年的时间悄无声息地走过。

然而,幸运儿总是少数,作坊的生意和利润一直维持着平平无奇的状态,这么多年的坚持,一方面是因为前期的成本,另一方面则是卫姐和丈夫已经过了闯荡的年龄,很难再走一条新路子,决定安于现状了。可是人不往前走,命会推着你往前。随着政策的收紧和经济增速的下降,厂房越来越难办,作坊迎来了多方面的打击:进货价格上涨、厂房不符合规定需要搬走、鞋厂客户流失过多……

2015年,大女儿考上大学,小女儿升入初中,卫姐经人介绍临时为一个小厂小三十个工人烧饭做菜,作坊的生意丈夫一人承管。一年后,作坊正式歇业,丈夫开始也重新找寻工作。那段时间,两人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候四处找寻工作的时候,不过,这次他们不再是从零开始,背后已经有一个稳定的家。

“这五年,烧了两年饭,换了几个厂,后来疫情在家,把十几年前的缝纫机又搬回下来踩鞋帮了,活不多钱也少,但总不能闲着。这两年,小女儿上大学了,我不用顾着家里也能找一些早出晚归的工作,学了电脑车针、做过家政清洁,一些零散的手工活挣些外快不用说,但是都几个月半年的不长久。”

她最近的工作是帮网店打包包裹,“给的钱多,老板人也大方”,但是生意淡季清了一批临时工,她就是其中之一。“没办法,现在就这情况,谁的生意都不好做,都不容易。”她叹了一口气,语气中有些许疲惫。当问及接下来的打算,她表示会联系平时的几个姐妹,看看她们哪里有缺人的工作。“都是一起打工的姐妹,大家都是这种情况,平时多多互通消息争取不在家闲着。”她说。但卫姐仍保持着乐观。

“我有时候也觉得苦,但是我这样想没有用。生活还是在继续,钱还是要花,所以还是要好好工作——女儿一个还没嫁人、一个还要上大学,花钱的地方海了去了呢。”

卫姐的谋生之旅还在继续。

谋生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容易的,当下,不少人热衷于“躺平”“内卷”“提桶者”等网络热词,眼中看的、口中说的是“金融”“电子”“计算机”等高端多金专业,然而,拂开虚拟泡沫,回归现实生活,更多的还是像卫姐这样的小人物,以普通的姿态,经历着寻常的磨难和幸运,此谓平凡。

个体的经历,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当一个70后女性的前半生铺陈在纸上,流露出的是在时代罅隙里寻求谋生之路的心酸与波折,而每一个人群中不起眼的个体,用自己特别又具有共性的人生汇聚成时代的洪流。

本文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22年《光影里的百年中国》课程作业,获得“新青年非虚构写作集市”优秀作品。

原标题:《重拾身边 | 金佳雯:谋生记:一个70后女性的前半生》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