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读书札记之十三: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

2022-11-17 16:1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文/彭庆阳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指自然客观规律,“大人”指有德有位的人,“圣人”指品德最高尚、智慧最高超的人。做到了对天命、大人及圣人之言的敬畏,就会成为言行高尚的君子,这也是最好的立身处世之道。

宋代理学家朱熹对敬畏思想有着深入的阐述,他说:“敬只是一个畏字”“敬有甚事,只如畏字相似,不是块然兀坐,耳无闻,目无见,全不省事之谓。只收敛身心,整齐纯一,不恁地放纵,便是敬。”所谓“敬”,既指尊敬、尊重,也指慎重地对待、不怠慢不苟且。“畏”可以理解为害怕、恐惧,也有敬服之意。而“敬畏”之意并非“敬”“畏”二字简单的叠加,而是相互融通的,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敬,也有“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畏,诚如蒙培元所说:“敬畏相连,敬中有畏,畏中有敬。”人人皆有爱美之心,然敬畏之心亦应如此。朱熹说“君子之心,常存敬畏。”心存敬畏者,才能谨言慎行、行有所止,从而修德养性。可以说,敬畏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生存法则,也是一种审美态度。在当下书法界,有很多人失去了应有的恭敬态度与忧患意识,缺乏神圣感和敬畏心,这是在慢怠书法。言先生在《沙曼翁艺术思想的时代意义》一文中说:

先生曾多次与我深谈过“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敬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畏,对经典传统书艺的敬畏。这种文化信仰的坚守,反映在审美品格的引领。人的心灵是有品级的,此品级决定了人的品格。敬畏经典传统书艺的崇高感,正是每位书家安身立命的依托!也正构成了曼翁先生几十年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品格。(《抱云堂艺评》)

曼翁老曾多次与言先生深谈过“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只所以“多次”“深谈”,一是说明敬畏之心在当下的严重缺失,二是说明敬畏之心对心灵成长的重要性。德国哲学家艾伯特·史怀哲说:“只有我们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世界才会在我们面前呈现出它的无限生机。”中国书法是以汉字为唯一载体的线条艺术,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书者于书法艺术上的心存敬畏,就是要敬畏汉字、敬畏传统和敬畏经典。

敬畏汉字。在法国作家都德的小说《最后一课》中,韩麦尔有句话令人难忘:“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显然,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民族存在的证据。而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最小单元,又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言先生语),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中国人向来敬畏自己民族的文字,鲁迅《门外文谈》说:“因为文字是特权者的东西,所以就有了尊严性,并且有了神秘性。中国的字,到现在还很尊严,我们在墙壁上就常常看见挂着‘敬惜字纸’的篓子。”“敬惜字纸”是出于对文字的礼敬,古人倡导的一种习俗,就是写过字的废纸不能随意丢弃,要收集起来在特定的地方精心焚烧。这些特定用来烧字纸的地方被称为“惜字塔”“敬字亭”“焚字炉”“惜字亭”“敬文亭”等等。

言先生认为“汉字因书法而无限有无限生动的形式之美,书法因汉字而有无比丰富的内涵之美。汉字与书法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抱云堂艺思录》)相对于一般民众而言,书者应更加了解、认知汉字,要像敬畏生命那样去敬畏汉字、书写汉字。然在键盘时代,很多人已不大写字了,甚至提笔忘字是常态。一些所谓的知名书家也常写错字,还有的几乎到了“无错不成书”的境地。更有甚者,以“创新”为幌子,进行颠覆和解构汉字,还美其名曰“现代书法”“抽象书法”,如此对汉字缺乏敬畏,真是害人害己。“汉字活着,中华文化活着,历史才活着,民族才活着,中国书法才活着。”(言先生语)缺乏了对汉字的敬畏,中国书法还能活着?

敬畏传统。言先生说:“任何人都无权漠视祖先留下的中华文化,都应该懂得只有赢得今天的文化创造才能对得起这个时代!我们太需要文化信仰,太需要文化敬畏。”“一个不重视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只有坚持自己灿烂的民族文化,并不断进入人类‘和’文化的时代创造的民族,它将永远昂首于世界的前列,实现历史的文化价值。”(《抱云堂艺思录》)在文化中敬畏传统,只有敬畏传统,才会树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原江西省委书记强卫调研时提出“我们后人要像保护自家祖坟一样保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这是告诫大家对待优秀的传统文化要怀有敬畏之心,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然而,近年戏谑、颠覆、恶搞传统文化,或是与传统价值背离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某服装公司给孔子、老子两位先贤的画像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成为商家推出的服装品牌的“代言人”。这种打着“创意”“文化”的旗号对古人所谓的“开发”,显然是恶俗的商业炒作。这种不屑于传统文化的做法令人悲哀,也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必须要尊重和保护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即在文化中敬畏传统。传统文化所遭受的这种漠不关心,究其因,言先生曾有精辟深刻的认识:

二十一世纪,社会将会更加快速地进入高负荷运转的轨道,文化与商业相融并相互渗透。商业处处蒙上文化的色彩,接受文化的浸润。大众文化被裹挟在资本的运作之中,销蚀在强大的商品经济中,与商共舞。娱乐天地作为商业社会的副产品被回馈给民众。它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中华文化,却占领了中国社会的每个角落。(《抱云堂艺思录》)

于书者而言,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要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坚守信仰,善待文化,敬畏传统。毕竟,书法的学习和创作,不能只作为一种娱乐消遣,也不能沦为获取名利的手段,而应视为“每个中国人一生的修行”(言先生语)。那么,真正的书者,就必须在传统中反复进出,以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以及对传统文化深邃而全面的认识,才会再现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和奥妙,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经典作品。

敬畏经典。经典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与象征,它是经过大浪淘沙后留存下来并有着典范性、权威性、代表性和精髓性的作品。“时运交移,质文带变”,由于世事变迁,人们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不断更新,再加上专业知识的欠缺及方法的不当,在解读精典上,总认为有些经典有不合时宜之嫌,或是无法与特定时代的社会心理、时代精神相合拍,故而去改编经典。但往往所谓的“改编”更多的是戏说、恶搞、歪曲和亵渎,曾有多段恶搞《黄河大合唱》的视频,内容大多是粗俗的雷同,如用床单来表现黄河,以“嚎叫”取代“咆哮”,以“呼吁年终奖”替换“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主题。这些视频有的竟然是出自高校的班会,而且这种“以丑为美”、诋毁红色经典的表演视频在网络上还能博取不少的点击。这不得不让人们深思,如果任其“恶搞”之风的蔓延和泛滥,只会扩散“恶搞有理”“有趣至上”观点的流传,从而混淆高雅文化和媚俗文化的概念,模糊真善美与假恶丑的界限,让人们将不知经典为何物。所以,关于敬畏经典的话题并非杞人忧天。只有敬畏经典,才会让那些传承了成百上千年的经典永流传,从而给我们智慧和力量,以努力创造出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价值。毕竟,敬畏经典才能写出经典,“我们今天的创造是让百年后的人们发现这个时代的经典。”(言先生语)

当下的书坛有些热闹,如言先生在《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哲学思辨与艺术创作》一文中所说:

时俗蔓延展览的“好色”“善拼”,一味讲究工艺制作精良,用材新颖奇异; 甚至任笔乱涂抹,聚墨成新形;可视不可读,出奇用新招;只求装饰美,淡漠人文性;津津于“时尚”流行,落落乎“新潮”争艳……这些抢夺眼球,失去赏心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书法已远离了生活,远离了文化,远离了本真,仅满足于一己功利欲的膨胀,却牺牲了书法艺术追求的真正目标。(《抱云堂艺评》)

如此种种,可以说是抛弃了传统、颠覆了经典,无疑是自我割断了文化之根和精神命脉的行为。针对于此,唯有强基固本,就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提出的“敬畏经典,继承传统”。

林语堂说:“杰作之所以成为杰作,就因为历代的读者都认为“好作品”就是那个样子。”作为经典书法,也是历代书者都认为的“好作品”,是由前贤创造并流传广泛持久,可为典范的书法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东坡的《黄州寒食帖》、米芾的《蜀素帖》、赵孟頫的《前后赤壁赋》等等,这些经典作品都是经过历史反复检验,让人看了还想看、学了还想学的优秀范本。因此,于学书者而言,必须要学古,准确地说是要师法古代经典碑帖,具体到师法哪家哪种经典,则因人而异,但没有哪一个能脱离经典的学习。于书法的创新,也离不开经典的继承,否则就是恶搞,在继承经典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才是真正的“守正创新”。

“敬畏之心”即敬重和畏惧之心,有着庄严感和神圣感,是心灵修炼、人格完善的一种体现。吕坤《呻吟语》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是无法无天,最终是害人害己,遗臭万年。心存敬畏,才会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从而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由“修于内”而“形于外”,从容抵达“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境界。心存敬畏,自然会谦恭谨慎,“满招损,谦受益。”谦谨是一切善的基础,傲慢是一切恶的源头。心存敬畏,方有自知之明,方能适可而止,知耻为勇,从而不掩恶、不虚美,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行中庸之道。因此,拥有敬畏之心也就成了心灵的最高境界。(注:原文节选发表于2021年8月25日《书法报》)

言恭达,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第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六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务委员,(全国)教育书画协会副会长兼高等书法教育分会会长。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中国书法研究院院长,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院顾问。

编辑:周昌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