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部拍春晚的外国片,火出圈了

2022-11-17 12:1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作者:L

来源:新周刊 (ID:new-weekly)

一部加拿大华裔拍的春晚题材电影,最近突然爆红,豆瓣评分达到7.7,很多观众拍手叫绝。

2022年的春节前夕,海外某地的街面上,华人的身影开始多了起来。他们走入镜头,欣然接受采访,被问到的问题,是老生常谈的“你怎么过春节?”“你看春晚吗?”。听到他们的答案,你大概会眉头一紧,天然地认为,这是某些媒体为了烘托过年气氛做出的特别节目。

镜头一转,一个工作团队出现在人们的视野当中,他们正在开会,会议室里,几个人各司其职,市场、场务、宣传人员,分别汇报着自己的工作。尽管大家在讨论的东西大多是些“废话”,但你也并不会因此出戏。

不过,纵使会议再混乱,也仍旧有个固定的主题。仔细看上几分钟,你就会明晰,原来这一团队正在筹划一台海外春晚。虽然场地、海报、节目都处于未定状态,但每个员工都还是假装向着这个目标努力。

为了记录这台春晚的始末,公司的领导还专门找来了摄制组,跟拍筹备的全过程。依照惯例,这类节目必定要有一位颇有声望的专家来背书。面对镜头,一位名叫“胡毕硕”的专家侃侃而谈。坐在摆着二次元手办的书架前,他先是讲了春晚的来历,在回溯完历史过后,他开始诠释海外春晚的含义。

他说:“中国人的DNA中,有着在春季来临之际,举办社群文化活动的强烈需求。如果一个地区的中国人数量超过一定指标,这个隐藏在基因里的东西就会被唤醒,一定要举办,不举办就憋得慌。”

听到这句话时,你或许会心生疑问——为什么当地的专业学者会用这样的方式来解构这一活动?就在你尚未反应过来之时,一张鲁迅先生的照片铺满了屏幕,宋体的大字写着:“春晚是刻在每个中国人基因里的东西——鲁迅。”

如果足够细心,你会发现,在鲁迅名字的后方,还跟了三个缩小了字号的字——“没说过”。到了这时,你终于意识到,这部看上去像纪录片的东西,实则全都是在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而神奇的地方在于,你甚至很难分辨出哪些是调侃,哪些属于现实。

这就是电影《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这部影片并没有在任何影院公映,但在B站上,却有200多万人已经看过它。这部上传于年初的影片,最近几个月意外地再次翻红。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在今年1月上传网络之后,没用多久就突破了100 万次的浏览量。/ 视频截图

一群靠谱的人,

讲“不靠谱”的故事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的导演叫汪英伦——一个最近才在豆瓣上拥有个人条目的创作者。在国内读完中学后,他去到加拿大,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当地艺术大学的电影系。按部就班读完大学后,他留在了影视行业工作。

平日,汪英伦主要拍一些短片和独立电影,有商业项目的时候,他倒也不排斥。这一次的影片,就缘于一次商业合作。与他合作的是当地一家叫做积木影业的机构,这一机构涵盖的业务很广泛,在本职之外,它还运营着一个话剧团,很多表演爱好者都会集在此。

前些年,影业组织过几次真正的春节晚会。为了追求新鲜感,今年年初,积木影业的负责人找到汪英伦,希望他帮助春晚做一些创新,“带点儿电影性质最好”。接到任务后,汪英伦本打算做一部剧情片。

可看了看预算和制作日程,他立马就联想到了糟糕的成片视觉效果。他想,索性就换个路数,走一条另类的路线。“既然定位成了贺岁档,那就朝着胡闹一点、好玩一点的方向去操作。”于是,一部伪纪录片就这样开始了。

由于影片的设定过于无厘头,所以在拍摄的过程中,剧团的演员也常常一头雾水。汪英伦回忆说:“最初,他们还会感到疑惑,后面干脆就是我让他们在现场怎样,他们就照做,用到的钟表、狼人、马头之类的道具,我也不用跟他们过多解释,直到影片制作完成,演员才知道自己究竟在表演什么。”

这使得影片有一个好处——“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自由发挥”。但有时候,这种自由却有些“过了火”,也闹出了更多的笑料。像在影片中,有一位虚构的叫做“卜健辽”的导演,本来是从中国飞到加拿大,专程去排练节目的,但因为找不到地方,最后音信全无——这个名字的谐音“不见了”,也在冥冥之中暗示了他的宿命。

而饰演“卜健辽”的演员在拍戏的那几天失踪了。等他再一次出现,大家才知道,他真的去街上流浪、体验生活了。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一个国外主持人身上,不过故事却导向了另外一种结局。有一场戏是国外主持人在赶来的路上走丢了。

摄制当天,原定的演员没有到场。本应出现在剧本里的桥段,硬生生地发生在了现实生活里。汪英伦无论如何都联系不上演员,最后只得临时再找一个人来顶替他的角色。汪英伦说:“现实世界好像永远都比一些刻意设计出来的桥段更有趣。”

《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剧照。/ 视频截图

海外华人办春晚,

为了追求“圆满”

这部“脑洞大开”的影片里,也不乏写实的部分,譬如,影片一开始的开会场景。正是因为见过很多次,汪英伦才把它拍进了片子里。汪英伦说:“我见过不少几个人的小组织,动不动就开会,说是开会,其实就是找个奶茶店,聊一聊海报取什么颜色、怎么拉赞助和卖票,最后也不会有结果,只是喝了一下午茶。”

但汪英伦无意去批判这些行为,他只是想把这些画面复刻到故事里,“虽然执行力很低下,可这个进程中,每个人都能收获一些感动,哪怕是沉迷在自我感动里”。作为海外华人的一员,他格外理解这些做法背后的动机。

在国外居住的这十来年,汪英伦时常处在一个观察者的角色上。他发现,自己所在的城市节奏慢,很多人都过得较为闲散,海外的华人更是如此。然而,和本地人有所区别的是,“华人的生活通常是自成一派,他们有自己的生态系统”。

工作日,他们的身份五花八门,有体力劳动者,有陪读妈妈,也有留学生。等有了业余时间,跳脱出桎梏的这些人常会聚到一起,“抱团取暖”。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举办一些活动。汪英伦说:“在外的华人,生活是很寂寞的,而春晚,是凝聚人气、让大家在一块搞事情的一个很好的载体。”

汪英伦还清晰地记得他出国留学的第一个冬天。那年,他第一次没有和家人共同看央视的晚会。由于时差,国内的春晚播出时,温哥华正是白天,再加上当天有考试,他持续了多年的收视习惯就这样中止了。当时,汪英伦的感受很强烈:“感觉生命中每年都要有的一个时刻突然被改变了。”

回到住处,他在网上打开重播,屏幕下的进度条似乎在向他讲话:“你可以拉动我,跳过不爱看的节目。”从那往后,汪英伦很少再看春晚的直播了。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环境。每年的春节大概在二、三月份,那正是加拿大忙碌的时间节点。

“人家的圣诞节过完了,节日氛围也就没有了,如果按照当地的节奏来生活,没有什么机会停下来感受新年。”大部分的海外华人都会生发出这种感觉——国人所喜爱的“年味儿”,很难从异国他乡的生活找寻到。

所以,春晚这一带着符号性的活动,成了人们对故土和祖国为数不多的联结。于是,就出现了为了筹办春晚而发生的一幕幕喜剧:“一群人好像很认真,可又没有真认真,每个人也并不清楚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只是从内心深处,大家都坚定地觉得,一定要办春晚。”

可事与愿违,带着这种信念感办成的春晚,大多以失败告终。可在汪英伦眼里,那是人在他乡最为真诚的尝试:“即使晚会办得再差,在海外华人心里,那也是一种成功。对他们来说,晚会办了,即是一种圆满,他们想要的东西,也就达成了。”

喜剧亦可承载对生活的讨论与思考

看过刚剪辑完的影片,汪英伦内心很复杂,最主要的态度是不满意。他觉得“这片子做得特别次”,但他转念一想,这已经挺难得了,“两三个月的制作周期做出一部长片,本身就是件挺离谱的事情”。

况且,片子里确实能挑拣出不少有趣又耐人琢磨的地方。汪英伦的原计划,是把片子放在网上,可能有一天它会被有相同口味的观众看到。毕竟,也没什么预算去做宣传。随缘,是对这部影片的命运最好的概括。

结果,让汪英伦意想不到的是,《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在1月上传之后,没用多久就突破了100万次的浏览量。对此,导演自己的解释是,影片应该是正好契合了B站年轻用户的口味。在短暂蹿红之后,《一场很(没)有必要的春晚》进入了一段蛰伏期。

直到国庆假期来临前,某些热心的网友在豆瓣创建了这部电影的词条。看过影片的人纷纷到页面内打分,刚开始那段日子,打出四星和五星的评价居多。其评分最高时为8.9分,对于一部国产电影来说,这已然是天花板级别的分数了。

尽管现在评分已经降至7分多,汪英伦还是能欣然接受。他明白,一部作品面向大众时,必定会引发一些争议。在差评里,有人说这个镜头在不停乱晃,内容显得很粗糙,也有人直接说他拍得烂。

汪英伦。/由被访者提供

汪英伦说:“被更多的人看见,就会造成这样的结果,如果有天这个片子有人骂,说明它可能真的火了。”但有些戏谑的是,想“蹭”点自己作品流量的汪英伦,开了微博号之后,关注他的人也只有800个左右。

在一众好评里,导演自己最喜欢的一条是形容这部片子“弱智得恰到好处”。汪英伦说:“我的出发点,确实是做一个好笑的作品,但在有意思之外,我还希望它能呈现出一些现实的内容,甚至是有些残酷意味的东西。”

在他眼中,那些关于生活的讨论和思考是这部被贴满了喜剧标签的电影更应该承载的。作为一部以春晚为切入点的电影,汪英伦同时向观众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时代里,春晚意味着什么?影片中,排演春晚的导演给的答案是:“很多人可能活在一种集体的幻觉里,为了排春晚而排春晚,为了看而看,(它是)媚俗的存在。”

但汪英伦说,这样批判的观点只代表一部分稍显极端的人的态度。至于春晚的意义,很难用具体的一两句话说清楚。他说:“你要真问这个问题,这部片子就是我的回答。”

编辑:Quasimodo

原标题:《一部拍春晚的外国片,火出圈了》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