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一字一句读《论语》:什么是好学?

2022-11-21 15:2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学而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直白翻译】

先生说:“君子,饮食不求饱,居处不求安,敏疾地做事,谨慎地说话,又能常向有道之人来辨正自己的是非,这样可算是好学了。”

【个人浅解】

此节重点讲述一个人的“好学之事”,即“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有道而正焉”。

生存于世,每个人需要面对的第一件事便是“觅食”,像那林间鸟儿,飞来飞去找寻稻谷。鸟儿胃口尚小,只吃几颗便去嬉戏,人却不同,吃完这顿还要备好下一餐,以防挨饿受冻,一生忙忙碌碌。像多数人所言那般,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理性”,而理性又有高低之分,处于顶层的便为“君子”。“君子”并非意指智商高于常人,而是能够察觉到自我意识的觉醒并树立远大理想去实现它,在实现路途中所遇到的磕磕绊绊就是提升自我道德修养的良好契机。君子正因为“有志在”且“乐于道”,所以无暇顾及去求温饱,去求居安,也正因为心思不在“一日三餐”和“庇护之所”之上,所以才能以一种自由心境去专注享受“道”之原本乐趣,钱穆先生所言:“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乐亦在其中”,此为一种洒脱心境。

君子在抖落掉生存包袱之后,如果可以持续“敏于事而慎于言”,那么生命质量又会上一台阶。“敏于事”是指“敏疾于所学事业”,既要脚步勤快又要生性敏感,只有这样才能“勉其所不足”,实现真正的成长。“慎于言”是指对自己所讲之话保持一种审慎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说话留有三分余地既表达一种谦逊姿态,又是一种明哲保身之道。除此之外,要向有道之人问其是非,“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人之所共由者也”,君子并非通晓万物之理,故对其学业感到困惑之时,要向有道之人请教,以辨明其中的是非曲直,正确认识外部世界本身。如果能同时做到以上四者,那么便可称为“好学之人”。

尹氏对此提出了疑问:如果君子所行之道不是正道,即便按照以上这四条进行学习,那也不会是“好学之人”吧,比如杨朱和墨家所提倡的“仁义道德”,最终竟然导致无父无君。如果结果是这样,那“不学也罢”。

在这里,尹氏提出了一个关键问题:“什么是学习的正道”,上述“好学之事”,“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有道而正焉”只是学习的方法而已,如果大方向偏航,方法再好如果产生的是消极影响,那不如不学。但尹氏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他用正统儒家的价值观去评判杨朱和墨家,因其产生“无父无君”的后果,所以判定其“偏航”,但这恰恰反应出一种“偏见”,儒家的“道”只是规范社会的一种方式,杨朱、墨子所坚持的“道”是另一种,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有不停去明辨是非,才能知晓“天地之理”何在。更进一步,如果墨家的弟子在专研墨家经典时也抱有上述这种“好学姿态”,那么也理应被归入儒家所谓的“君子”,相较之下,原文胸怀更宽。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直白翻译】

子贡说:“贫人能不谄,富人能不骄,如何呀?”先生说:“这也算好了,但不如贫而能乐道,富而知好礼,那就更好了。”子贡说:“《诗经》上曾说过:像切呀,磋呀,琢呀,磨呀,不就是这意思吗?”先生说:“赐呀!像这样,才可和你谈《诗》了。告诉你这里,你能知道到那里。”

【个人浅解】

子贡的这个问题并非没有源头,他自己因为做买卖由贫到富,所以会更想知道在这种转变之下要如何坚守自我。财富多寡,毕竟是试探人性的一种工具。在子贡的理解中:当一个人贫穷时能够做到不谄媚,富有时能够做到不傲娇,这就算是有一定道德修为了。孔子给出的解答是:有这种基本认识已经很不错,但如果能在贫穷时安于乐道,在富有时知书达礼,这种会更好。相较之下,后者境界更高。

一个人缺乏财务时对外界渴求会更多,容易进入谄媚态,但钱包鼓涨后,容易“忘乎所以”进入骄奢态,所以能够自觉到这些问题并坚守平常心态便已经具备一定的道德修为,问题在于这种认知仍未跳脱出“贫富二字”,无论是谄媚还是骄奢,都只是“贫富”带来的消极后果,它还在“贫富”圈内打转转,但孔子提到的“安贫乐道,富而知礼”则已跳脱“贫富”。一个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当有所求且志于得道时,自然就不会关心“贫富”这类身外之物,达到一种真正的精神自由。恰如朱熹所言那般:“乐则心广体胖而忘其贫,好礼则安处善,乐循理,亦不自知其富矣。”那种“闲习礼容,不以富而倦略”的身心状态才真正滋养人,促使人向上且向善。

子贡很快领悟到了孔子所讲之话的精髓,不止是要超脱“贫富”,更要借此典例来明白“义理之无穷”之“大道”。子贡的“贫不馋,富不骄”这种认识已超过了大多数人,但孔子提出的“安贫乐道,富而知礼”则更胜一筹,之后或许还有无数哲人比孔子更超脱,故子贡引用《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这种状态。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指“学问之功,需要做切磋琢磨这四件事”,一种是指“学问之功,要精益求精,切了还得磋,琢了还得磨”,理解的不同点在于“切磋琢磨”这四个动作是何种关系,前者是并列关系,后者是继承关系。在古代,治骨曰切,治象曰磋,治玉曰琢,治石曰磨,它们有不同的指代对象,如果“骨、象、玉、石”不经过“切、磋、琢、磨”这四个动作,那么它们不会成器,类比于人,如果没有后天的打磨和自我修炼,也不会真正成人成才。在打磨过程中,也可以不限于其中一个动作,例如:治牙骨者,切了还要磋,能变得更加平滑;治玉石者,琢了还得磨,能变得更加细腻,整体上是一种精益求精的状态,追求学问道理同上。

正因为子贡能够从“贫富之辨”悟到“义理之无穷”,认识层层递进,故孔子嘉许其可与言《诗》,子贡可真是一位会“举一反三”的学习好榜样。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直白翻译】

孔子说:“不要担心别人不知道我,而是担心自己不知人”。

【个人浅解】

此话很短却意味深长。何晏、朱熹、钱穆各自给出了自己的解释。

何晏从“自我反思”的角度切入,他认为“此章言人当责己而不责人”,意思是出现问题时首先要反思自己,责怪自己“不知人”,君子要学会自省。

朱熹从“利害”角度切入,认为“不知人,则是非邪正或不能辨,故以为患也”,他认为“人”身上有“是非邪正”,它们或藏或露,或明或暗,如果不了解“人”本身,则容易陷入虚假判断之中,或一边倒认为其“正”,或一边倒认为其“恶”,但“人”本身是“正邪一体”,做事“是非一体”,因“正”与“邪”可相互流动转化,“是”与“非”也可有同样操作,但如果不清楚此点,则极容易陷入一元判断或二元对立之中。

与朱熹不同的是,钱穆先生则从“历史”角度来剖析“知人”,他提出“非孔子,不知尧舜之当祖述。非孟子,则不知孔子之圣”。借由孔子,我们能看到尧舜的功绩,借由孟子,我们能知道孔子的伟大之处,透过后人知先人,也是一种“知人”,他更强调“知人”的路径与价值。

如果将此话完全变成肯定句并颠倒语序,还有另一种趣味:“知人也,人己知”。如果一个人可以读懂“人”本身,那么做事自然顺应“人情事理”,如果长期这样为人处事,那么就会有很多人靠近并熟知,那还用担心没有人认识自己吗?不过,这种理解把重点放在了“对外”,即要向外界求些什么,原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重心在自我内心,要“观内”,更贴合儒家一贯的道德修养规范,虽然义相近,但格局较小,不如否定力量之强。

参考书目:

[1](魏)何晏.论语注疏[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中华书局,2011.

[3]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

❤️

行业研习社

• 本期作者:陕红宇,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

• 本期编辑:卷心菜

•关于我们:我们是来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老师、博士生,以及从事具体行业的业余研究者,拥有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知识背景,有丰富的田野调研或行业经验,希望通过这个平台,和大家一起绘制中国行业的图景。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