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人民日报仲音五度发文:抗疫斗争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

澎湃新闻记者 岳怀让
2022-11-17 13:19
来源:澎湃新闻
舆论场 >
字号

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11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 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公布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

《通知》要求,提高政治站位,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工作。落实党中央部署,积极稳妥抓好防控措施的优化调整。党中央对进一步优化防控工作的二十条措施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不折不扣把各项优化措施落实到位。

继此前连续四天刊发署名仲音文章之后,《人民日报》17日再度刊发仲音文章《算大账 看优势》,指出抗疫斗争具有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考验耐心、检验实力、比拼耐力,更意味着艰辛的付出。如何看待我国抗疫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确定的总策略总方针?关键要算大账,算总账。

文章认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是判断疫情防控成效的首要标准。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了近三年,几乎每个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从发病率和病亡率两个指标看,中国人受到疫情的影响是全球最小的。正因为始终坚持动态清零,我们才保证了极低的发病率和病亡率,让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这无可辩驳地证明,坚持动态清零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

文章指出,在大流行的疫情面前,保障更广范围、更大人群、更为长远的利益,是最符合成本效益的。疫情面前,我们坚持“宁可暂时影响一点经济发展,也不能让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受到伤害,尤其是要保护好老人、孩子”。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医疗资源数量、医学技术水平虽然都有一定差距,但这两年人均预期寿命稳步上升,2020年我国居民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93岁,较2019年上升0.63岁,2021年则提高到78.2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科学有力的疫情防控政策举措功不可没。

对此,文章认为,抗疫斗争,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从短期看,以快制快处置突发疫情,严防外溢扩散和规模性反弹,难免会对发展造成一定的暂时影响,但放眼长远,换来的将是更健康持久的发展。实践充分表明,坚持动态清零,绝不是发展的阻力,而是发展的助力。动态清零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如果算总账,我们的防疫措施是最经济的、效果最好的。

还要看到,实现动态清零,我们有足够的优势。党具有无比坚强的领导力、组织力、执行力,是风雨来袭时全体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能够集聚起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磅礴力量,从容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和风险挑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具有非凡的组织动员能力、统筹协调能力、贯彻执行能力,是抵御风险挑战、聚力攻坚克难的根本保证,能够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办难事、办急事的独特优势,号令四面、组织八方共同应对。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面对风险挑战总是能够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筑起“铜墙铁壁”“钢铁长城”“坚固防线”。我们打赢武汉保卫战、打赢大上海保卫战,得益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期积累的综合国力,得益于危急时刻能够最大限度运用我们的综合国力。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能够为常态化疫情防控提供坚强支撑。历经近三年的抗疫斗争,我们积累了丰富的防控经验,磨砺了责任担当之勇、科学防控之智、统筹兼顾之谋、组织实施之能。尽管防控形势仍然严峻,但我们完全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实现动态清零,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文章最后认为,坚持就是胜利,团结就是力量。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抓实抓细疫情防控各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巩固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成果,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此前,从12日起,《人民日报》曾连续四天刊发署名仲音文章:《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指出优化调整防控措施不是放松,更不是“躺平”,而是适应疫情防控新形势和新冠病毒变异的新特点,进一步提升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

《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一文称,疫情尚未远去,大考仍在继续。当前,新冠病毒仍在持续变异,全球疫情仍处于流行态势,国内新发疫情不断出现。必须清醒看到,我国是人口大国,脆弱人群数量多,地区发展不平衡,医疗资源总量不足,一些地区的疫情还有一定规模;受病毒变异和冬春季气候因素影响,疫情传播范围和规模有可能进一步扩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正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对我国疫情防控政策的信心和耐心,克服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科学精准做好疫情防控各项工作。

文章强调,疫情防得住,经济才能稳得住,人民生活才能平平安安,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平稳健康。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动态清零,较好地平衡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能够让我们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综合社会成本最低的抗疫策略,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最好践行。当此“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和吃劲阶段,我们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决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文称,衡量一种大流行疾病的危害程度,群体的视角最为重要。必须深刻认识到,我国是人口大国,老龄人口多,加上相当数量的儿童和有禁忌症无法接种疫苗的人群,疫苗接种率尚未形成足以抵抗重症和死亡的屏障。一旦放松疫情防控,势必造成大规模人群感染,可能出现大量重症和病亡,造成医疗资源挤兑,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将受到严重影响。坚持动态清零,是党中央从党的性质宗旨出发、从我国国情出发确定的,是我们当前务必守住的疫情防控底线,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最好的践行。同时还要认识到,抗击疫情是个系统工程,控制疫情、保障群众正常生活、确保经济社会必要运行,三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缺一不可。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体现的正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以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章强调,面对仍然严峻的防控形势,尽快遏制疫情才是真正护佑每一个生命。我们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精准做好防控工作,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落细落实。要按照党中央要求,全力做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服务保障,切实满足疫情处置期间群众基本生活需求,保障看病就医等基本民生服务,加大对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的关心帮助力度,解决好人民群众实际困难,尽力维护正常生产工作秩序。

《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一文称,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全球累计新冠确诊病例超6.3亿例,死亡病例超658万例。当前,疫情仍然在世界范围内持续流行,最终走向还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我国仍然面临境外疫情输入和本土疫情传播扩散的双重风险。特别是今年以来,全国本土疫情发生的频次明显增多,疫情波及的地区和范围比较广,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断加大,防控形势仍然严峻复杂。越是在这个时候,越是要保持头脑清醒、保持战略定力、保持必胜信心,坚决抓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工作,举措更精准、作风更扎实,尽最大可能切断传染源、控制疫情波及范围,坚决防止疫情新燃点。

文章强调,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坚定不移落实“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强化外防输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内防反弹工作,我们就一定能扎牢扎紧疫情防控防线,早日打赢常态化疫情防控攻坚战。

《坚定不移贯彻“动态清零”总方针》一文称,与病毒赛跑,方向正确、跑得越快,就越能掌握战“疫”的主动权。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正是因为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因时因势优化完善防控措施,快速有效处置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我们顶住了一轮又一轮疫情的冲击,最大程度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取得了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积极成果。实践充分证明,坚持动态清零,是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必然要求,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的有力体现,是现阶段我国及时有效控制疫情的最佳选择。

文章强调,“动态清零”的精髓,一是快速,二是精准,必须进一步提升疫情防控的科学性、精准性。各地各部门要坚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的要求落细落实。要适应病毒快速传播特点,切实落实“四早”要求,以快制快,避免战线扩大、时间延长。要集中力量打好重点地区疫情歼灭战,采取更为坚决、果断措施攻坚,尽快遏制疫情扩散蔓延,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决不能等待观望、各行其是。要坚持科学精准防控,提高防疫工作的有效性,准确分析疫情风险,采取更为精准的举措,规范核酸检测、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和健康监测,精准判定风险区域和人员,整治“层层加码”“一刀切”,减少因疫情给群众带来的不便。

    责任编辑:蒋晨锐
    图片编辑:张同泽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