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个鲜活的萧山村庄,图像里的故事是这么挖掘出来的

2022-11-22 15:58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乡村是中国的根基,也是乡愁的寄托。

11月初,“艺路共富”浙江省村落影像创作工程成果展——“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在浙江展览馆开幕。

展览期间,入口处的20个“乡村盒子”是参观者驻足时间最久的地方。每一个盒子都装着一份沉甸甸的影像档案。便打开一个盒子粗粗翻看一下,有村民的肖像集册,有一户四世同堂家庭的口述文本,有村里人家“老物件”的宝贝图集,有村植物志、建筑集、风景图册……

首批观众是来自这20个村的村民,他们对盒子里的内容再熟悉不过——没想到有一天,长辈口中的一段记忆,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人事,乡村风貌变化的点滴,都被收进了精心编辑制作的图册里。

在长达一年半的时间里,美丽乡村驻地摄影活动以影像田野调查和驻地创作的基础方法,以萧山20个村庄为样板和对象,召集近60多位省内一线摄影师、摄影新峰人才,采集和创作出了5万余件乡村影像资料。20个盒子里的内容,只是一小部分,他们记录下的是更广阔空间里的新时代浙江、萧山农村新面貌、农民新形象、农业新成就,为新时代乡村建立起了可贵的乡村档案。

展览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杭州市萧山区人民政府主办。

策划人:著名摄影家傅拥军

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

口述整理:钱江晚报记者李蔚

第一次驻地采风,我们选在了萧山欢潭村,这其实也是一次培训,拍过欢潭,摄影师们对田野影像调查也有了解,会拍了。

这不是一般的采风,是很深入的田野调查。我当过记者,如果以前当记者时,就懂得用这种方法去做一些采访主题,应该会更好。

田野调查是怎么回事,这是来自人类学里的一个名词,它要求调查者一步一步,真正地融入到调查对象中去。

我现场示范过,到一个村,先请书记过来,讲讲这个村,给他做一个口述史。口述史做完了,一个村庄怎么拍,就知道了。很多故事都是这么挖掘出来的。

中国的乡村特别适合做影像档案,七八年前我就在做了。这次我们做了20个村庄的档案盒子,将采集到的内容精选后,编辑成一本本图册。

展览时间很短,但可以通过文本的形式留下来,很有意义。

经历了这次活动,好多摄影师成长变化很大。其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以做影像档案的方式来完整全面立体地拍摄一个村庄,这种有深度、有广度的影像,对他们后续的创作方法和创作观念都有所启发。

展览现场的一块图板上,把微信群里关于策划人对于拍摄要求的一大段文字原封不动地放大展示,一起来看看傅老师列的这份“作业大纲”——

创作重点:鼓励艺术家个人化的观察、记录和创作,完成一件可以展出的优秀作品,此为自由创作(特别重要,会在展览中重点呈现,须以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摄影、短片、影像 装置等任何形式作品)。

另外每位摄影师要完成村庄影像档案需要拍的目录,此为规定动作。

1、一组至少10张关于村庄风景风貌的好看照片,包括区域内重要的河流、山脉和道路等 (必须要有一幅好看的全景图)

2、一组至少10张关于村庄建筑的照片,要求正面水平拍摄,不要广角畸变(有特色的民宅外观、厅堂、卧室、庭院、村里的公共建筑、祠堂、大礼堂、老年活动室、学校、村部、商店、工厂等)。

3、村庄植物考(包括农作物)。

4、村庄动物考(野生动物、飞鸟等)。

5、一组有代表性的村民肖像(男女老少都要有,至少12位以上)

6、选择一户有故事的家庭拍摄一组图片故事(可以收集家庭照片、整理家族史、做口述史形成文本)

7、村堂党支部作为重点拍摄,村支书肖像及村干部合影,并对村支书做口述史(深度访谈,形成文本)。

8、拍摄近百年来能代表村历史发展或时代的一些物件,要有背后的故事形成文本。

9、村里的产业结构,最好包括近百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近几年重要的产业(尤其是新兴的产业)。

10、村里的民俗文化拍摄和收集。

11、寻访村里的手艺人拍摄。

12、收集整理关于村庄百年来的影像资料,包括家庭相册、相框、录像、报刊电视台和县志上的村庄资料等。

13、说服村会组织拍摄一个村庄的全家福。

定位:杭州市萧山区大同二村

采风人:楼颖

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

(以下为楼颖的拍摄手记,内容有删减)

四月中旬。我正式开始对生长的乡村驻地影像创作大同二村的研究工作,刚开始接到傅老师的电话我还是比较纠结的。虽然我是楼塔人,但对于大同二村还是陌生的。

我在网上搜集了一些资料。让我特别感兴趣的是大同二村被萧山县政府评为爱国村,是那时县里唯一有此殊荣的村子。还有“十八男儿抗美援朝”、“野孩子基地”、民间文化“马灯”等特色吸引着我。

当我第一次踏入大同二村村委,我被他们的“正式”所感动。大同二村的书记以及全体村委都在办公室等候着我。看得出他们对我们这次的乡村驻地影像创作的重视,这更加增强了我的信心。在这四个多月的拍摄里,我被村里的村民朴实善良,热情和热爱生活所感动。

“十八男儿抗美援朝”事迹获誉“萧山爱国村”,为了寻找这些影像资料,大同二村还专门派了一名村干部,我先后不止18次到大同二村,花了大量的时间拜访这十八位志愿兵的后人,了解他们的故事,与他们不断进行交谈,实地考察,回忆过去,希望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这一段历史,挖掘历史背后更深层次的东西。

记得第一次去采访志愿军102岁俞关堂老人的时候,当我们说明来意,一支熟悉的歌曲在耳边突然响起——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俞关堂老人忽然引吭高歌。虽然年事已高,但声音依旧洪亮。当说到抗美援朝,老人记忆依然清晰。显然,这是他一生中最深的印记,虽然70多年过去了,血与火的往事依旧令人难以忘记。

为了找大同二村“萧山爱国村”这个称号的证明,我到不同的档案馆去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几天终于找到了证明材料(这一证明材料是楼颖首次发现)。

如果说,2018年我的作品《楼塔》是对一个古镇建筑的平铺直叙,那么大同二村乡村驻地影像创作则是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田野考察,通过18位勇士等人物故事映射大同村的人文精神和民族情怀,通过细节叙事引发情感共鸣。

定位:杭州市萧山区凤凰村

采风人:唐志扬

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

唐志扬的拍摄手记写得非常仔细,每一次赴村采风调查,在他的记录下历历在目。在此截取了几段,来看看正在进行乡村影像田野调查的摄影师所经历的日常。

2022年4月9日(以下内容有删减)

11 点多,去童墅自然村堂哥唐祥龙家。祥龙老婆阿四在,招呼我吃中饭,我说已经吃过了。说明来意,就拍他家的客厅。他们吃好中饭,阿四拿出在挑的花边,让我拍,并说这张挑好后有五百元。

因为周书记介绍过童墅有手工达人,大姐知道,说就在边上,带我去她家。原来就在关仁家边上,叫汪茶芬,1960年3月2日出生。

了解情况后,进行了一个简单访谈。她说七岁开始挑花边,中间停了近30年,2018年镇里组织挑花比赛,2个小时18根线,只有她做好,质量也最好,第一名。后来又去参加全区比赛,全区由有好几百人,慌也慌死,心跳加快,29根线4个小时,也只有她一个人完成,并且最好,获得2018年萧山区第十五届技术能手花边工艺项目第一名。

我又向她老公邵关夫了解她家的住房情况,原来是拆掉了2002年建的房子,2013年开始新建,2014年建好,花了100多万元。拍了挑花的和客厅照片。

阿四又带我去找收藏达人邵江飞,带我看他家后面堆放的古董石器等……

去汪茶芬家,想拍她的肖像,但光线不好,拍了几张,又到门口拍手工达人牌,后来她老公要去收虾笼,我就跟着去河边拍几张,画面不理想。

回到家,拷照片,有的图片清晰度不高,以后拍片要严谨。

2022年7月27日(以下内容有删减)

前两天整理书写图片说明,有的看笔记,有的听录音,有的翻村志,有的打电话核对。昨天基本完成,所以今天又出发,补充调整照片,有的文字说明与当事人核对。

第一站去创业新村社区边上航拍交通桥,以前拍的色彩不够好,希望有好的效果。光线好,比较通透,背景一览无余,缺少意境。在河边遇到堂哥唐关仁给玉米地浇水;又在社区新凤凰人宣传牌前航拍,突然一对父子进入画面,感觉有意思,就做了简单的访谈。仲鲁朋,山东泰安人,他家五个人在萧山,母亲给他管二个小孩子,住在小区内。本人在恒逸公司当机修工,老婆在快递公司上班。

去衙前路,凤凰纺织有限公司出租的厂区,想拍绣花机上操作工,给专题《无工不富》添一线工人。半路航拍恒逸聚合物门口的货车。

到了凤凰纺织出租厂房,上二楼,遇到一个男的挡车工,江西赣州人,1988年出生,月收入一万多元。我说收入不错,他说这家厂要管的机器多。这家公司名叫杭州严豪绣品有限公司,老板是安徽人。现夫妻俩租住厂宿舍,去年11月来的,以前在绍兴柯桥打工。

去陆国祥的凤凰五金实业公司,凤山路7号。问他企业什么时候转制,回答记不清了。又说现在的厂房原来是绸机屋,搬过来时已经在了,所有权是村集体的。

去童墅自然村,路边村民家一楼出租办的一家小企业,是邻村项漾村村民来租的,我让房东与老板娘打个招呼,想拍拍。老板娘是河南人,嫁到项漾村,缝纫机加工,是计件的,适合带孩子的妇女,比较自由。看了一会没有合适的拍摄对象,就去项漾村农贸市场边上吃早餐,面一碗,10元。

吃完后去镇政府找党政办华主任,不在。通了电话,了解有关恒逸公司的照片,他给我一些提醒,主要是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厂房的拍摄位置。

去官河边,胡和法家,核实他几岁,这是第三次去他家了,前二次是录音、拍照。他是我爸的同学。

去官河边曹芬仙家,拍了她家的照片墙,发给拉黑老师,展览需要时再向他们借。

去村委会。一楼,向村副主任卫建荣再次了解原卫家村企业情况;向创业新村社区支部书记卫星了解创业新村的情况;又去三楼村政经办主任翁洪霞办公室,要原三改一拆的图片,回答没有。

回单位吃中饭,家里休息。下午2点多又出发。

去卫子仁的杭州畅志纺织有限公司,他不在,我自己一个人拍棉纺车间。以前也来过的,没有人来问我。

去凤凰工业园的韵天纺织公司,目前《无工不富》专题中没有涉及这家企业,想上一张。到了园区,韵天纺织公司老板陆惠祥说企业现有42台剑杆织机,多的时候有72 台小剑杆,也是有代表性的布机,让我自己去车间拍。

去衙前江啸堂文化历史博物馆邵江飞办公室,他之前给我发出土文物的说明,登门表示谢意。

5点多,太阳西下,去航拍恒逸聚合物有限公司厂区,近距离,正面,效果比以前好些。

回萧山。

定位:杭州市萧山区光明村

采风人:孙杨洋(浙江传媒学院在读研究生)

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

孙杨洋家住在杭州市区,她的驻地村庄是萧山光明村,每次赶过去路上就要花两个小时。到了村里,就错过了光影最好的时分。她后来就在住在了村附近的一家民宿,每次去从早到晚都在村里拍。

这次展览上,她从数百张照片中,选出光明村的动物园这个主题来突出体现。

2019年,萧山光明村建了一个乡村动物园。这个动物园是村民自筹的,就建在村里孝女湖公园的北侧。

下午五点,是光明村动物园最热闹的时候,夕阳斜照在动物园绿色的围栏上,被抱在怀中的婴儿,由长辈们牵着的幼儿园小朋友,还有刚放学一路小跑奔向动物园的小学生,拿出自家种的玉米叶,蕃薯杆或是吃剩的水果喂食小动物们。

动物园里小马驹、羊驼、小猪、梅花鹿、孔雀、黑天鹅等等,都是很亲人的动物。马儿不时发出嘶鸣声,孔雀悠长的鸣叫在长廊里回荡,梅花鹿会跑到围栏前,观察着来来往往的人。最激动的是一窝窝的小香猪和小野猪,它们的鼻子拱出围栏去争抢人们手上的食物。这个时候动物园里唯一的黑天鹅通常要准备睡觉了,它把头埋在翅膀里,什么也不看。天渐渐变黑,动物园的热闹会一直持续到晚上七八点。

孙杨洋去动物园拍了很多次,跟动物园的管理员丁建昌大叔成了朋友,还去他家蹭饭。丁叔以前在外面的纺织厂工作,后来村书记让他回来,做村里的动物管理员。

他给孙杨洋讲小动物的故事,猪爸猪妈一家,梅花鹿刚来时很凶,小马曾经被铁丝划到了,村民们还一天几趟来探病。

孙杨洋觉得,从动物园就可以感受到,在这个村庄生活的“一老一小”的幸福感。她镜头下的小动物安详亲切,那种岁月静好深深感染了她。

定位:杭州市萧山区凤凰坞村

采风人:范方斌

作品呈现:“生长着的乡村”美丽乡村驻地摄影作品展

《深圳记忆》(范方斌的拍摄手记)

深圳服装行业起步于特区建立之初。1979年,深圳开始引进“三来一补”企业。来料加工是深圳服装行业早期的发展模式,很多香港商人为了降低生产成本,纷纷到深圳设厂。80年代初期,一些大陆内地的“弄潮儿”也南下深圳,做起了服装来料加工生意。

到了90年代初期,深圳就拥有了1000多家服装企业,聚集起了40余万人从事服装加工出口业务。

1986年起,河上镇凤凰坞村一批村民告别家乡,陆续踏上了深圳打工之路。

一开始,由于名额有限,需要报名,甚至开后门才有机会去。

到了深圳的服装厂,女的做缝纫车工,男的做后道大烫。年纪大的烧烧饭……

晚上10点下班是常态,出货还要做通宵,一个月休息没几天;住的是10 多人一间的集体宿舍,吃的是方便面和干菜。

过年了,用赚到的辛苦钱买双波鞋和买条牛仔裤,拖着密码箱回到家乡,与亲人相会。过了元宵,又得返回深圳干活。

30多年过去了,少男少女已成中年,这样的深圳记忆犹在昨日。

那些在深圳拍的照片还都珍藏着,他们偶尔也会拿给子孙辈看看。

模仿深圳照片上的动作,我又拍摄了现在的他们,来一个不同时空的会面。

原标题:《20个鲜活的萧山村庄,图像里的故事是这么挖掘出来的》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