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林语堂的《中国传奇》:故事改编者,有自己的突破和偏好

2022-11-21 18:21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偶尔翻阅林语堂先生的文集,发现他还有和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类似的若干短篇。读读原著,再看看他的“新编”,就觉得非常有意味。

1、剔除人性软弱,呼应时代呼声

《狄氏》选自廉宣所著的《清尊录》。故事讲的是,贫穷男子花重金买珍贵首饰,意图接近狄氏,狄氏没能抵挡诱惑,背着丈夫和男子好了。

后来男子厌倦了。接下来的情节让人瞠目结舌。男子光明正大从狄氏前门跑进去,谎称有件首饰卖给了狄氏,却一直没收到钱。狄氏害怕偷情之事暴露,只好向丈夫承认确实没付钱,把那件首饰退还给了男子。

狄氏的行为也让人惊奇。她虽生气,然而不能忘掉男子,她还是会找机会和那个男子偷偷约会。后来丈夫发现了,囚禁了她。狄氏因想念那个男子最终病死。这是一个陷入惯性无力自拔的女子,即使那男子现出原形,露出“渣男”本色,还是贪恋那个男子的怀抱,可悲又可叹。

但这个故事到了林语堂先生笔下,林语堂先生的“匡正之心”就“暴露”出来,作为“京城第一美”的女子怎么可以这样软弱?怎么可以陷入到小我的需求当中不能自拔?怎么可以让社会这么暗黑而无光明?

既然出轨了,就一定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狄氏出轨是因为丈夫是个贪婪的无耻小人,而狄氏则拥护国家统一,那个慕色而来的男子也并不是小人,而是爱国学生运动的代表。偷情几年,很蠢的丈夫都没有发现。几年后,丈夫倒台,男子上位,狄氏再嫁,仍然是御史夫人。改编之后的故事,更曲折,更浪漫,既有小我之情浓,也有大我之正义。

但就像福楼拜创作《包法利夫人》前,确实有那么一个女人因为偷情借债自杀身亡,造成社会轰动,也引起福楼拜的共鸣。他曾在公众场合说,我就是包法利夫人。王尔德在《自深深处》坦承后悔的心情——因为和某个年轻男子相恋而入狱,半生积累的名望瞬间消失殆尽,他一再下定决心分手,也深知那个男子所有缺陷,但两年后,还是又在一起了。那种深陷惯性无力自拔的感觉,每个人都应或多或少体会过。

廉宣的《狄氏》,非常真实。它更像一个隐喻,直指人的某种精神困境。相信故事中的狄氏曾经发起过战争,试图反击那个孤独懦弱饮鸩止渴的自己,但那个自己太强大了,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她缴械投降了。

林先生的《狄氏》则是一个传奇。美貌女子不受束缚,勇敢追寻真爱。这或许是那个时代的呼声,而林语堂先生用狄氏的故事回应了这呼声。

2、重新搭建舞台,焕发故事生机

《碾玉观音》出自《京本通俗小说》,作者不详。原著情节大致是,知府养娘秀秀趁起火之际逃了出来,巧遇碾玉待诏崔宁,两人曾有口头婚约,趁此做了夫妻。崔宁带秀秀离开京城,在江南某地开始新生活。

但好景不长,被一个姓郭的排军发现、告发,最终秀秀被主人打死,埋在后院,崔宁被流放。故事发展到这里就开始蒙上一层魔幻色彩,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就像梁祝坟头上飞出两只美丽的蝴蝶一样,崔宁启程时,秀秀意外赶来,告诉崔宁,自己又逃了出来,后秀秀的父母也寻来。因为已经被惩罚过了,一家四口光明正大过上了平静日子。

说巧不巧,姓郭的排军又到崔宁所在地来办差,看见秀秀,就告诉崔宁,秀秀是鬼,她的父母也是鬼。故事的结局是,四口在地下得以团聚。

林语堂先生对这个故事改动很大,题目还是这个题目,但两个主人公的名字全改了,叫美兰和张白。美兰,容易让人想到“气质美如兰”的句子;张白,让人涌起诗意的美好,白这个字和“纯粹”“干净”也有关联。看两人的名字,就知道林语堂先生绝不想随意敷衍这个故事。

美兰不再是穷苦的养娘,而是尚书家的千金,张白则是她家一个有傲骨的穷亲戚,擅长雕刻玉石。青梅竹马,长大了,想结婚,美兰父亲不同意,眼看就要落入“嫌贫爱富”的俗套中,然而美兰和张白私奔了。

林先生对故事的诠释与原著从这里开始分野,张白是个雕刻玉石的天才,他无法忍受只雕刻普通物件的平庸,妻子的温柔也不能填满心底的空洞,他雕刻了一座玉观音售卖给世人,由此给了人找到他们的线索。

法国电影《香水》里的男主是制造香水的天才,历经坎坷,最终成为香水界的霸主,引来无数人的膜拜,不过,没有人想抑制他的天才,杀死他的还是他自己。中国人提到天才,大家都会想起王安石写的《伤仲永》,“泯然众人矣”,是最深切的惋惜,然而,却是旁观者的视角。

在美兰的帮助下,张白逃走了(虽是逃走,但此后再也没有精美绝伦的玉石雕刻作品传世,张白是真的罢手了,这也无异于杀死了张白),美兰出家为尼。这个故事很悲怆,但我以为,林语堂改编得非常成功。

原故事是控诉婚姻不自主,但这样的主题千千万万,魔幻色彩也不是首创。到了林先生笔下,先抹去魔幻色彩,然后从控诉婚姻不自主(控诉婚姻不自主的成分有但不多)到更多展现天才的热望,天才的被摧残。这个主题,很少有人涉及到。这是林语堂先生卓越、独到的地方。

3、喜欢灵动女孩,保留自己偏好

林语堂先生在创作小说时,有一个小偏好,那就是总舍不得他的女主角受苦。从《京华烟云》《红牡丹》到改编这些短篇故事,一直雷打不动坚持着这个偏好。这些女主角就像他的女儿,得呵护在他的手心里。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好像现在的某些女明星,舍不得扮丑,就算被绑在树上了,头发也不能有一丝凌乱。这样表演出来的效果,可想而知。

《小谢》是《聊斋志异》里的一篇。双女主设置。秋容灵动,小谢沉静。两个女孩争相向男主邀宠,这可以看作蒲松龄给予穷苦书生的福利。

后来又来一个男孩叫三郎,小谢的弟弟。这个三郎,曾预测男主考前会有祸事发生,男主被冤入狱时他又拦轿喊冤,后因重义气被阴间政府授予官职,是他个人的美好结果。这折射了蒲松龄对现世的悲哀绝望。

但到了林语堂笔下,三郎没了。他的一部分情节如拦轿喊冤分给了秋容。林语堂先生一直生活得顺风顺水,根本不需要在三郎这里寄托愿望。

他还要秋容在县令审问时,拿针扎他,掐他脖子,而县令看不见秋容,只感到剧痛,脸一会青一会白,呼吸显出困难的样子。场面一度尴尬。

秋容在原著中因搭救男主,被判官囚禁,判官想纳她为妾,为此吃了很多苦头。林语堂就不,他不喜欢他的女主角受苦,哪怕被坏人惦记一下也不可以,因为她们那么灵动,所以他就任性的把这些戏份删掉了。

林先生喜欢光洁有序的世界,判官就沾光了,他的色心没了,正义感出来了,因为秋容“滥用鬼术,干涉县令审案”,判官才不得不拘走她。

结语

林先生的女儿说父亲写《京华烟云》时,写完红玉之死,曾流下眼泪说,“古今至文皆血泪所写成,今流泪,必至文也”。这句话,稍有自夸之嫌,但林先生的可爱也在这里。他在改编故事时有思考,有突破,但也有自己的小固执,小偏好。这大约才是一个大师该有的立体形象。

作者:樵髯,喜欢红楼及一切有趣文字。

原标题:《林语堂的《中国传奇》:作为故事改编者,林语堂有自己的突破和偏好》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