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专访|周梅森:把握时代的本质——真实

澎湃新闻记者 杨偲婷
2022-11-22 10:2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作家、编剧周梅森,做过矿工,当过编辑,从过商,也曾在政府部门挂过职,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的写作生涯打下坚实基础:“正是过去那些年可贵的经历,让我既有了对社会观察的机会,也为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素材。”

2017年,一部《人民的名义》成为年度爆款,也让行业外更多普通观众对周梅森这位深耕现实题材的创作者更加熟悉。《人民的名义》之后,周梅森的《突围》聚焦国企在市场化浪潮中的自救。

《大博弈》海报

最近播出的《大博弈》,同样是着眼企业在时代浪潮中的变革,《大博弈》里,描绘了大型国企集团,有从濒临破产到重获新生的上市公司,有大型民营企业等的不同生存状态,其展开的面相、涉及的广度、挖掘的深度,更上一层楼。

2005年前后,中国不少企业面临着股权分置改革,伴随着整个股改进程,周梅森自述,他关注到一家非常著名的制造业企业,从资本市场上收购一家汽车制造业企业,完成了自己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这个过程。以此作为背景,周梅森写了一家企业在股改中的故事,并把中国制造业在计划经济基础上艰难起步,并逐渐走向辉煌的过程,全面表述出来,最终形成了《大博弈》的故事。“在2005年前后那场股改虽然是个历史的进步,但不能决定中国企业的命运。”那么,决定命运的是什么?

秦昊在《大博弈》中饰孙和平

周梅森曾追踪了解过一位著名重装动力集团公司老总,这位老总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远赴雅加达拓展市场,他发现当地鼠患严重,灵机一动,从国内购来老鼠药售卖,在当地很快供不应求。他神采飞扬地跟周梅森说,当时他在雅加达售卖一包老鼠药的利润甚至超过一台小发动机。“他说得随意,我听得有心,”周梅森回忆,“我强烈感受到一位企业家身上所具备的坚强毅力和商业嗅觉。”之后,周梅森多次到这位老总的企业采访,体验生活。“这位优秀企业家丰富而成功的奋斗经历,为我打开了创作视野。决定企业命运的是一大批像孙和平这样的企业家,是他们带领企业走出了困境,创造出一个个产业奇迹。”

万茜 饰 钱萍

于是,周梅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在研究中国的企业家们,并将他们书写在自己的作品中。“很多在我们改革开放、中国制造这个变革历史中出现的典型人物和典型故事,在《大博弈》中都能找到影子,比如说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徐州重工等等,他们的故事我都研究过,他们人物我也都研究过。”周梅森道,“所以说,最终这部作品应该讲,是重卡装备行业的精英们的历史图画,历史画卷。”

坦白讲,重卡装备这一行业设定,让《大博弈》存在“门槛儿”。周梅森坦言,“前面部分是关于重卡装备企业的技术性的问题很多,后面关于资本市场博弈的专业内容很多,高层政治对经济的影响也有很多。再者企业家,民营企业、国营企业,股份制企业、混合企业,这些企业之间由于各自的企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博弈的层次,博弈的境界,各方面又有很多技术门槛,那就相当难。”

《大博弈》剧照

“一方面,我力求要做出时代的高度和深度,要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一方面,又要让最广大的观众和读者进入我的作品,能够接受我的作品。因此,就要放低门槛。”周梅森表示,本来《大博弈》的开场,是以一场国际股东大会开始的。在审剧过程中,周梅森觉得不对,“如果这样开场的话,观剧的门槛太高,把大部分的观众挡在场外了。”他当时就和出品方商量,从主人公在东南亚抓老鼠遇上枪战那场戏开场,“用一个非常生活化的,每个人都能看懂的,一个处于逆境的孙和平,来讲他如何逆风起航的故事,这样就把孙和平的人物形象和观众就拉近了。”

周梅森坚持,宏大叙事的作品,一定要接地气,要生活化,要真实,要写出一个时代的本质。“主题宏大的题材,绝不能端着架子教育观众和读者,绝不能狗血悬浮。”他说道,“有两点非常重要,第一,紧紧抓住这个时代的本质,第二,要讲好关于‘人’的故事,而不是‘神仙’的故事,不是神仙打架。把握时代的本质,本质就是真实。”

“从年长到年轻的观众,都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目睹者、参与者、受益者。大家对我们这四十年的经历都有刻骨铭心的记忆。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这么强盛过,这么辉煌过。我想这部作品会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周梅森道,“我是随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作家,我热切关注着这个时代复杂剧烈的种种变化,作为一个在场者,我会根据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一些痛点,热点,在文学作品中发表我的意见,也因如此我的作品,素材题材、灵感源泉,不会枯竭。”

周梅森工作照

【对话】

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

澎湃新闻:工业题材电视剧在中国电视剧历史中,是一个重要门类,而你在《大博弈》之前也创作过工业题材的作品,那么,《大博弈》相对来说,最大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周梅森:我是一个不愿意重复自己的作家,当然更不会重复他人。我想尝试一种新的表现工业和改革题材的艺术形式,首要一个就是不走技术派路线,不走悲情路线。感伤情怀、工人困境、工匠精神、劳模奉献、产品升级,技术突破,这当然值得写,但不是我关注的重点,因为就工业谈工业,我称之为技术派,这些讲一厂、一地、一市产品创新、改造升级,工人无私奉献,是最常见的小叙事角度。而《大博弈》讲的是中国制造在什么基础上、怎么崛起的,我们的时代精神是什么。全世界都是拿出最好的企业来上市,我们中国却是拿出最困难的企业来上市,中国资本市场就是这样起步的。所以,这是一个关于企业家和制造业的故事,又是一个关于资本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人的故事。

第二个,我的作品通常规模很大,人物关系复杂,这是我的一贯风格。我喜欢纵横捭阖的感觉,喜欢人物在大的时代舞台上演出荡气回肠的大故事。再伟大的理想、再大的舞台,都是人在表演,所以,我努力写出每个人人性的复杂性和多面性,比如《大博弈》中的孙和平,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几度寻求“跑路”不愿担任厂长,勉强出任后又四处卑微找其他企业“讨饭”找资金,创业经历“不正经”,博弈过程不按常理,但最终逆袭成功,算得上我笔下男主的一次“转型升级”。一个人的心有多大,就决定了他能做多大的事业,就像《大博弈》中的这些主人公们,“中国制造”正是有许许多多像孙和平这样的企业家出智出力,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田雨 饰 刘必定

澎湃新闻:三位男主人公的矛盾、利益纠葛在前几集中就被夯实,能否聊聊对于这些矛盾的集中呈现,当时在创作上经历的一些考量,比如戏份的分配,人物关系的建立?

周梅森:孙和平、杨柳、刘必定这三个角色,我设计为大学时代老同学。这三个人物代表三种不同的人格和类型。三个人物,没有一个是坏人,他们都是大时代下面一个个有血有肉的有理想有抱负的写照,所以就没有什么好人和坏人,但是同时他们可以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自己的梦,为了自己的制造业制造梦,拼一个你死我活。好人之间并不是没有矛盾,有时候矛盾还是相当尖锐的。

《大博弈》的故事从主人公在海外从事贸易,甚至不得不卖老鼠药开始,从旧厂发展公司,一步一步经过资本市场,经过企业管理,一步步走,他认为是自己站立起来,有能力和同行业的其他企业避险而立,到最后一步一步靠资本力量兼并一些其他的企业,一些在技术上先进的企业,包括在后来成就了为世界非常有名的,有影响的制造业企业,这个过程电视剧40集,我想写就是三个主人公和制造三家企业的故事,比较符合中国制造业壮大发展的辉煌的道路。

谭凯 饰 杨柳

澎湃新闻:看到你在一个采访中提到过:要写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要写出典型性格,就必须要营造典型环境。无论是典型性格,还是典型环境,都需要对人物和社会非常深刻的洞察,能否就此谈谈“典型”怎么发现?怎么树立?

周梅森: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的一个大环境,而在《大博弈》里写到的这场重工汽车行业、装备行业的博弈,就是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特有的国情条件下构成的一个典型环境。孙和平、刘必定、杨柳就是诞生在这个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发现这些人物需要一双慧眼,而且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一段时间的沉淀。比如孙和平这个人物,我最早发现是在一家重点关注企业在兼并过程中的几方决斗的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

那场让资本市场记忆犹新的企业兼并,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对垒,让我发现了产业资本的一个代表人物。后来我和这个企业的老总在交谈过程中,他跟我谈到了许多产业资本的故事。这个人物显然和过去《乔厂长上任记》时代的工业题材的作品不同,因为这个人物的崭新的形象最早就是出现在资本市场上面,他代表着一种产业资本参加了一场博弈,因此这个人物他天生就具有金融属性,他天生就代表了产业资本对金融市场的那种特有的敏感。所以故事从东南亚街头,从主人公的外贸销售开始讲起,是非常适合这个典型人物的出场的要素的。

《乔厂长上任记》片头

《大博弈》这部作品会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

澎湃新闻:看到你也提到,这部作品直面了中国制造过去二十多年来走过的艰巨、复杂又悲壮的道路,能否谈谈你的观察和感受?另外,你还有一句话:“中国制造几十年来的崛起震惊了世界,改变了整个民族的面貌。”这种“面貌”的改变,能否展开说说?

周梅森: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方讲话以后,真正的市场经济大幕拉开了,我们的人物走上了历史舞台,《大博弈》中的人物,就是从南方讲话以后,国企、民企、股份制企业,各种企业在市场条件下走上了他们各自的博弈道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企业家,不论是民营的,还是股份制的,还是国企,在这个过程中变化都是相当惊人的,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很多老国企,在当年都是庞然大物,然而到今天真正还能在市场上博弈的已经非常少了;而草莽英雄时代的大型民企集团许多都消失了;最早的股份制企业,你看看当年老八股还有几家在股市上混得下。一批新的力量,类似于“孙和平”代表的各种新势力,在这几十年中,纷纷崛起,国家因此改变了面貌。中国制造因为有了一批“孙和平”这样的企业家,崛起了,这是非常令人欣慰的。

《大博弈》剧照

澎湃新闻:多年前,不乏表现工厂、工人的影视剧,但近些年来,表现工人阶级的影视剧越来越少,相反,所谓的都市白领、精英阶层成为叙事主体。能否谈谈你对这个改变的观察和看法?

周梅森:很多人讲,工业题材、农业题材,写工人、写农民没人看,我觉得我们这个国家还是以农民、工人为主,他们是我们共和国的基础,文艺工作者有必要、有义务为他们做些东西,这些年这类作品太少了,我就是要做这样的尝试。

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伟大的变革时期,所以我觉得,必须有一部分作家关注现实生活,关注老百姓关注的那些问题,关注社会变革中的一些矛盾,不能装作看不见。长期以来,我一直都在坚持聚焦现实题材,不管外部有什么说法,不管这样的写作是否被认为落伍,被认为观念陈旧老套,我都顽强地坚守着现实主义文学阵地,顽强地坚守着对现实的思考,对时代变化的观察、积累。我想《大博弈》这部作品会成为大家共同的记忆。

澎湃新闻:现在市场环境上虽然总是谈创新,但平台、剧方始终更多关注的,还是被验证了的商业模式、对标剧目,因为“新”有风险。作为资深从业者,你如何看待电视剧的题材创新?

周梅森:创新当然有风险,但是如果艺术不创新,必然是死路一条。创新是在风险中求生,守旧是在平静中死亡。

《大博弈》剧照

写现实题材作品,一定要有勇气面对生活

澎湃新闻:你身兼原著作者和编剧两个身份,如何看待编剧和原著作者、剧本和原著之间的关系?

周梅森:作家、编剧,都是很有意思的身份,而我只编自己的作品,不放心给别人编剧。我把小说作为提纲,有人物、有故事,那剧本做起来就很顺。我已经养成了一种独特的写作习惯,有些地方,在写小说的时候,我会尽可能减弱它的戏剧性,但在改编剧本时,我又知道在哪里该推动戏剧矛盾。虽然我小说里只是写了两页纸的文字,但我也可以瞬间编剧附身,想象出剧情的走向,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真的很有意思。

澎湃新闻:你合作过很多剧方和导演,作为编剧,你认为大家最好的合作状态是怎样的?

周梅森:我是一个比较强势的编剧,大概在圈子里面也比较少见,写了十几部电视剧,始终牢牢把握着话语权。我想在中国没有几个编剧敢像我这样做,可以先把剧本做好,合作方觉得合适就做,他们觉得不合适我就换一家合作,但要拍,就老老实实按照我的剧本去拍。

当然,我不是一个“霸总”编剧,我真的很好合作!我坚持的是文学艺术的部分,如果制片人、导演说得有道理,我会从善如流,毕竟,影视是工业,是资本投入,编剧也要有边界,工业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我和上海耀客连着合作两部戏,两部戏,我投入心力6年,这6年和整个耀客的员工都有很深入地接触和了解。耀客是一个充满朝气,很有度量,很有担当的公司。导演韩晓军,他是一个很优秀的导演,而且很勤奋,也非常好沟通,重视与忠实剧本,非常了解演员情绪,很有亲和力的一个导演。

澎湃新闻:这些年好的现实题材电视剧大多出自资深编剧之手,采访一些制片人时也会谈到他们对年轻编剧驾驭现实题材能力的质疑,对于想从事现实题材创作的年轻编剧有着怎样的建议?

周梅森:我认为当代作家/编剧写现实题材作品,一定要有勇气面对生活。当下时代,一方面我们创造了中华民族最辉煌的一页历史,同时也面对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这么一个“崛起的年代”,各种社会矛盾都会暴露出来,这都很正常。要有勇气正视这些矛盾,不能“闭上眼睛”,因为真实是作品的生命。不管生活多么残酷,或者可能会惹来麻烦,作家/编剧都必须要有勇气,对老百姓讲真话,不要去美化现实。文学作品,尤其是反映当代现实生活的作品,绝不能瞒骗。如果不能真诚面对生活,就很难写出好作品。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