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亲密伴侣暴力:女性逃离伤害还有多远

2022-11-25 18:3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1999年12月1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指定11月25日为“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

国际通常将针对女性的暴力分为两种:亲密伴侣暴力和非亲密伴侣暴力,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国际调查结果均显示,亲密伴侣暴力占绝大多数。今天是国际消除针对妇女暴力日,亲密伴侣暴力的症结何在,女性应当如何逃离暴力的漩涡,让数据来说话。

在唐念的记忆中,最初两年,暴力体现为砸玻璃杯、砸电脑、推搡。孩子出生后,因为夜里哺乳等日常琐事,争吵更加频繁,暴力逐渐演变为捶胸口等行为。而一旦唐念指出宋南的行为涉嫌家暴,暴力就会升级。“这时候我的婆婆就会说,我公公年轻时候也对她动过手,在老家丈夫打妻子这样的行为很普遍。” 

婚后第7年,2021年3月28日晚,唐念3岁的孩子第一次目睹了暴力。争吵的原由是因为熄灯后,唐念玩手机的光线影响到宋南休息。搧嘴巴,卡脖子,唐念喘不过气,试图掰开手指头,徒劳无力,“男人的暴力是反抗不了的”,这次已经超出了唐念的忍耐限度。“孩子哭喊说别打我妈妈,别打我妈妈,他那么小,那么勇敢,那是我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怯懦。” 

唐念的故事并不是个例,全世界大约每三位女性中就有一位曾经历过亲密伴侣暴力。唐念的背后,还有着千千万万个“唐念”,而这个数字,是7.37亿。

 

01危险关系:暴力漩涡中的女性

2022年2月16日,《柳叶刀》发表了一项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亲密伴侣暴力研究报告,揭示了全球女性遭受亲密伴侣暴力伤害的严峻形势。报告指出,全球15-49岁女性中,有27%在其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次来自亲密伴侣的暴力行为,其中13%的女性(多达4.92亿)在过去一年内就经历过一次这种暴力行为。 

国际通常将针对女性的暴力分为两种:亲密伴侣暴力和非亲密伴侣暴力,世界卫生组织多次国际调查结果均显示,亲密伴侣暴力占绝大多数。在中国,通常以“家庭暴力”这个概念来指代“亲密伴侣暴力”。 

亲密伴侣暴力是指在婚姻、同居或任何其他形式的结合中对身体、性和心理有害的行为,以及情感和经济虐待和控制行为。亲密伴侣暴力会产生重大的短期和长期身心健康影响,包括受伤、抑郁、焦虑、意外怀孕和性传播感染等,还可能导致死亡。据估计,全球38-50%的被谋杀的女性是被其亲密伴侣杀害的。 

大部分的亲密伴侣暴力受害者为女性。这一点通过研究家庭暴力中的亲密伴侣暴力便显而易见。在与家暴相关的3961份裁判文书中,仅有60起案例是男方指控女方施暴,占比1.5%,而女性指控遭受暴力的案例数量占比高达98.5%,这表明男性通常是亲密伴侣暴力中的施暴方。 

在疫情下,针对女性的暴力形势更为严峻。英国一个跟踪暴力侵害妇女行为的项目指出,3月23日至4月12日期间,死于家暴的人数比前10年的平均人数增加了一倍多(达到16人)。联合国妇女署的报告显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对女性的所有形式的暴力,特别是家庭暴力,都有所增加”。 

亲密伴侣暴力并非简单的家庭纠纷或情感纠纷,它具有与其他暴力一样的危险性和社会危害性,除了给受害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后果,还会摧毁受害人的自尊心、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更甚者还会波及受害人的近亲属。对于加害人,也常常会发生无可挽回的结果。 

关注、分析和探讨针对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已经刻不容缓。

 

02暴力之恶:症结病因与循环

亲密伴侣暴力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起初看似能够接受的吼骂、控制,演化成最后不顾脸面地踢打、侵略,施暴者像一头巨兽吞噬着女性受害者的血肉。 

面对亲密伴侣的暴力行为,女性受害者的痛苦来源并不是单一的。从暴力的具体表现形式来看,在心理暴力层面,有接近六成受访者表示遭遇过施暴者“大喊大叫”的行为;在躯体暴力层面,施暴者实施最多的行为是“推搡”,大约达到百分之三十;与前面两种暴力类型相比,性暴力总体发生率低,“用武力发生性关系”的暴力行为约占十分之一。 

907份裁判文书显示,身边易得的东西很有可能成为施暴工具。或许是在吃饭时争吵,男方不满拿起凳子就要砸向女方,更有甚者冲进厨房拎起一把菜刀恶语威胁。录音笔、窃听器也是女性受害者遭受精神暴力有力的证据。 

在观察了907份涉及到亲密伴侣暴力的法律裁判文书后,一份男性施暴者的画像也浮出水面。性格暴躁、婚内出轨和有酗酒、赌博等不良嗜好的男性更容易实施暴力。无固定工作、儿时经历父亲忽视、对暴力持赞同的态度、对伴侣有经济控制行为也是男性实施躯体暴力的重要危险因素。 

发生亲密伴侣暴力的原因是多元的、复杂的。

鸡毛蒜皮的生活琐事是酿成亲密伴侣暴力最有可能的导火索。苏州大学研究社会问题专家陈红霞表示,从表面上看,家暴发生的导火索都是生活琐事,比如妇女没带好孩子、家务没做好、爱唠叨、孩子的教育、父母的赡养、亲戚关系处理等。而施暴者工作压力大、不顺心、酗酒、赌博、有婚外情等原因也加剧了家暴发生的概率,但背后更重要的心理因素,则是施暴者有控制对方,让家人在行为、经济甚至感情等方面服从自己的强烈愿望,进而一次次演化成家庭暴力行为。加上社会的包容、“大男子主义”等传统文化和习惯,让家暴随时可能发生。

面对丈夫周德军近20年的虐待,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的村民许林芳没有还过手,也没有别人帮她。直到2014年年底,在唯一一次反抗中,她掐死了丈夫,最终被判三年缓刑五年。

亲密伴侣暴力中的“以暴制暴”,是指暴力的受害者,尤其是女性,在安全长期遭受威胁和侵害中,由于多种原因,最终使用暴力而导致施暴者死亡。这类案件一直层出不穷。这些长期遭受家暴、多方介入无果的妇女,案发前并无杀夫预谋,而是在反抗和防卫中导致对方死亡。“以暴制暴”的暴力循环让原本的施暴者、受害者和其他家庭成员都成为了亲密伴侣暴力的牺牲者。暴力的阴翳笼罩的不只是受害的女性,还可能是一个家庭的现在和未来。

 

03逃离,谈何容易?

Private Violence(私密暴力)团队在调查亲密伴侣暴力中,受害者为何不主动逃离这一问题时,发起了“WhyIstayed”讨论词条。词条中的关键词包括“羞愧”“窘迫”“恐惧”“震惊”,以及“为了生存”。

逃离家庭暴力,谈何容易。 

联合国一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受害者不会立刻逃离,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女性忍受了长达五年以上的暴力。

女性“不得不”受制于人,这种“不得不”和生理素质密切关联。相差悬殊的肌肉力量带来心理和身体的双重控制,让女性的人身自由受制于权力和生理差异共同锻造的枷锁。 

但不能把女性遭受亲密关系暴力归结为生理差异,两性不平等的社会文化因素在这一困境中更为突出。 

27位申请人身保护令的女性说出了自己选择“隐忍”的理由,但受害者的忍让换来的可能是变本加厉的暴力。

“家丑不可外扬”“夫妻吵架都是床头吵完床尾和”“你不为了自己着想也要为了孩子着想”“离婚难免要落人口舌”。反抗的欲望被道歉、被劝说轻易消解,受害者自己说服自己困囿在婚姻的围城里,难以开口讲述家庭暴力经历,甚至默默在心里承认了被男性伴侣殴打的正当性。 

那么选择不屈于沉默的女性是否真的逃离了困境? 

许多女性受害者寄希望于逃离亲密关系,以摆脱亲密伴侣暴力,例如分居或向法院起诉离婚。但多个现实案例证明,离婚后被前夫报复性恐吓、殴打甚至杀害的受害者大有人在。拉姆在离婚时以为自己已经脱离被丈夫暴力威胁的危险境地,但多次报警、辗转求助后,前夫的暴行最终还是化成了直播间里那把火。

 

司法实践困境同样是阻碍受害者向公权力求助的一大因素。家庭暴力一般发生在家庭内部,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私密性,且掺杂着家庭关系或同居关系的亲密性,所以,了解家庭暴力的证人(如邻居、亲戚、朋友等)数量本身就少,且囿于与施暴方间的亲近关系可能并不乐意出庭作证。

与此同时,当事人搜集证据的意识、能力有限,精神伤害又很难通过伤害结果反推暴力行为的存在。受害人提交现场录像、在场证人证言、保证书等能证明案件事实的直接证据较少,而如病历、伤情报告等间接证据需要其他证据配合才能证明待证事实,这也导致了证据单一,采信困难。

 

04摆渡:照进裂缝的光

要对抗针对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行为,需要国家机构和社会力量的合力。

“国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下文简称《反家暴法》)的庄严宣告。到今年,《反家暴法》走过7年历程,国家公权力机构作为执行主体,期间开展的工作也取得了成效。

2016年到2021年间案件数量的增长趋势表明法官越来越多地运用《反家庭暴力法》作为裁判理据,也反映出受害者维权意识的提升。 

但与此同时,和2019年全国妇联受理家暴投诉36002件的求助总数相比,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核发数量仍然极低。家暴的隐秘性让司法的保护难以触及每一个灰暗的角落,女性自己了解什么可以当作证据、什么是更容易被采信的证据,可以帮助她们在暴力漩涡中找到自渡的桨。

希望一直在生长着,民间的反家暴力量也在探索着自己的位置和角色。民间力量提供了包括咨询、个案援助、紧急资金救助在内的服务,其中少数机构可提供庇护。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法律、心理和社会工作。尽管它们在反家暴工作中的总体体量还较小,自身的发展也还面临着诸多约束和困难。但他们一直在用自己的努力,为遭受亲密伴侣暴力的女性搭起可以停泊的彼岸。

已经70岁的钱钧女士在论坛分享了自己从受暴者成为反家暴志愿者的心路历程:“红枫热线使我涅槃重生了——经历过苦难,从求助者到助人者,我勇敢地跳出‘家丑不可外扬’、 ‘离婚就是人生失败’的陷阱,对家庭暴力大声说‘不’,我活出了一个更自信昂扬的自我。”

 

附:部分反家暴领域社会组织的求助方式

1.报警电话:110

2.妇女维权热线:12338

3.监利市蓝天下妇女儿童维权协会求助热线:19171818026

4.北京市东城区源众家庭与社区发展服务中心求助热线:17701242202​

5.北京为平支持热线:15117905157(全年无休)

6.北京千千律师事务所求助热线:010-84833270 84833276(周一至周五9:00—17:00)

7.深圳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求助热线:0755-25950003、18929315210(周一至周五9:00-17:30)

8.出色伙伴求助热线:4000-820211(每晚8:30-10:30)

 

参考文献:

1.《家庭暴力犯罪实证研究——基于相关司法判决大数据报告》

2.《我国反家庭暴力法适用效果评析——以2016—2018年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为样本》

3.《针对女性的亲密伴侣暴力及其与抑郁关系的现状调查》

4.《Violence against women during covid-19 pandemic restrictions》

5. 《<反家庭暴力法>司法适用效果实证观察——基于3,961份裁判文书的整理分析》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实施五周年系列监测报告-民间作用篇和国家机构篇》

7.《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prevalence estimates of physical or sexual, or both,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against women in 2018》

9.《家庭暴力下受虐女性犯罪特征的实证分析研究》

10.《亲密关系中男性躯体施暴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11.《沉默的女性:性别透镜中的家庭暴力》

12.907份文书来自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均为人工整理,数据整理不易,如有纰漏,敬请指正

 

团队成员:熊程心子、叶鸣、宋歌、肖寒凌

指导老师:徐迪

特别鸣谢:熊硕

华中科技大学 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