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产城融合|德国勒沃库森:如何与明星化工企业共成长

谢良琰/新合承生化科技(杭州)有限公司执行董事
2018-04-19 18:50
市政厅 >
字号

德铁勒沃库森化学园区站牌。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摄

2017年12月,我拜访了位于德国勒沃库森的拜耳总部。位于莱茵河畔的勒沃库森,于德意志帝国时期(1871-1918年)发展起来,是德国新兴工业城市的代表。对勒沃库森这座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一个企业——拜耳公司;而对拜耳公司来说,这座城市也为其提供了绝佳的发展条件。

从染料厂到化学巨头

在1860年药剂师卡尔·勒沃库森(Carl Leverkus)创办群青染料厂之前,勒沃库森所在的地方只是个以农业、畜牧业及渔业为主的德国乡村。随着染料厂扩建,勒沃库森家族兼并了附近的三个村庄,形成了如今勒沃库森城市结构的雏形。

而后,工厂的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和工人,这推动了城市建设更多基础设施。最终,施莱布施 (Schlebusch)、施泰因比歇尔 (Steinbüchel)、雷恩多夫 (Rheindorf) 和威斯多夫(Wiesdorf) 这四个地方合并起来,以勒沃库森家族为城市命名。如今,勒沃库森的面积约80平方公里,居住了16.1万居民。

与此同时,1863年,商人富黎德里希·拜耳(Friedrich Bayer)和染料师约翰·威斯考特(Johann Weskott)联合创立的颜料公司——拜耳,在乌帕塔尔(Wuppertal)成立。1888年,拜耳从染料制造的副产品中发现阿司匹林的复方,拜耳对化学药物的研发就此开启。

1899年3月6日,阿司匹林的发明专利申请被通过。同年,拜耳以阿司匹林(Aspirin)作为商标,在全球销售,拜耳对这个商标的持有一直到一战结束。阿司匹林也成为拜耳在医药领域最早的明星产品。

德国海德堡药物博物馆中陈列的早期拜耳阿司匹林包装

拜耳做了其他制药公司不屑于做的两件事情:一是为化学品乙酰水杨酸取了个商标名“阿司匹林”;二是在很多国家,为其生产过程注册专利权。由此,阿司匹林为拜耳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额利润。

阿司匹林取得成功后,1930年,拜耳公司完成对勒沃库森家族工厂的全部收购,将总部和研发部门迁至勒沃库森,逐步成为一家化学巨头。从此,拜耳与勒沃库森的城市发展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1932年,拜耳实验室研究人员研发出百浪多息——世界上第一种商品化的合成抗菌药和磺胺类抗菌药物,开启了合成药物化学发展的新时代。在抗感染领域,拜耳研发出克霉唑、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等药物。1960年代以后,拜耳又研发出心血管和糖尿病疾病的明星药物。

奠定医药领域的地位后,拜耳开始进入材料领域。1906年,拜耳的化学家开始研制合成橡胶,四年后,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成为合成橡胶制造轮胎的首批使用者之一。1937年,拜耳发现世界第五大塑料——聚氨酯。1986年起,拜耳与阿迪达斯合作,用聚氨酯制作足球,并成为后来的世界杯用球。

二战后,拜耳开始进军新领域——作物及畜牧保护业务发展。拜耳成立了作物科学产业部,发起食物链合作伙伴项目,将农场主、食物生产商、贸易商、食品零售商和加工商引入其中,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共同优化农业解决方案,确保食物的安全和质量。目前,拜耳在三十多个国家开展数百个项目,涉及水果、蔬菜、小麦、大米和农畜产业。此外,还制作了十多个作物保护方面的app,鼓励更多从业者参与。

拜耳公司老建筑

发展工业,不忘环保和安全

勒沃库森是一座与化学工业共同成长的城市。这里不仅是全球领先的化工基地,也是化学与制药、汽车制造、医疗保健、工业服务以及创新材料领域的众多知名企业的所在地。

勒沃库森街道的拜耳霓虹灯招牌

如今的拜耳总部所在地位于勒沃库森最大也是最早(初创于1892年)的工业园区——Chempark。如今,该园区占地480公顷,有近3万技术人员在此工作,涵盖领域包括化工业、制药业及其他高科技产业。这里也是全世界生产化工产品种类最多的工业园,包括硝化、氯化产品,芳烃、精细化学品及硅化学品等超过5000种化学品。

勒沃库森化学工业园模型图

该园区的发展理念是,“成本效率和产品质量”与“环保和安全”同等重要。

园区有一套回收系统和处理中心,承担了化学废料的安全管理和回收工作。园区的废水排放只有一个对外出口,并可以查到具体来源。园区每天都要进行测试,达标后再进行排放。而园区主席直接负责管理此项工作,若发生如超标排放的紧急情况,园区主席有权命令所有企业停工停产,配合查明原因。

园区废液由一家叫做Currenta的专业公司进行处理,这家公司1971年就已入驻园区。所有园区废渣,首先要进行一道中和反应,通过前端澄清后,要经过第一个生物学阶段(包括硝化/反硝化及磷酸盐沉淀);通过中段澄清后,会进入第二个生物学阶段,沉淀残留磷酸盐;最后通过次要澄清后,完成废渣处理程序。

德国的固废法令从1970年代开始执行。其中“垃圾处理法”(AbfG)是德国首部环境保护法,其中明确了工业及居民的废物量和回收率。1990年代,德国开始对城市居民实施垃圾收费政策,垃圾费包括:按人头的基本费和按垃圾桶征收容量费。对于回收价值高的垃圾,不收费或者收费极少,而处理成本高和含有有害物质的垃圾收费则较高。

近二十年,拜耳集团在环保方面的投入超过160亿欧元。其实,拜耳在勒沃库森的第一年,就成立了“废水治理委员会”。当时的委员会由四位专家负责,主要任务是收集工厂排出的废水信息,监测莱茵河河水的质量,这个委员会的监测一直持续到现在。在此期间,拜耳投入了更多先进的监测仪器和控制手段。虽然,每过十年,拜耳集团的生产量都会提高三分之一,但同期的排放量却在持续下降,下降幅度有时甚至超过百分之五十。

勒沃库森化学工业园企业名牌

目前入驻园区的200多家企业中,绝大部分是拜耳的产业或拜耳的供应商,这让园区更像一个大型的化工产业链:从创新到科研,再到工业化和产业化;从化学创新到机械改进,再到金融支持。

在持续四十年的“梦想制造”计划中,拜耳看中的是合作创新,并使该计划的合作者成为拜耳的外部智库。“梦想制造”计划是主要研究如何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制造塑料。2014年,拜耳公司推广的“梦想制造”计划有一项成果,即以二氧化碳作为化工原料制造聚氨酯。这个成果未来有望被广泛使用,因为可以用二氧化碳取代石油来制作高品质泡棉。这个项目中,除了拜耳材料科技集团、拜耳技术服务公司之外,还有亚琛工业大学、CAT催化剂中心和德国莱茵集团的参与。此外,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以公共部门的身份介入,为项目研究者提供授权,促进研究联盟的有效合作。

目前,勒沃库森的周边有30多所综合性大学与应用技术性大学,还有25所德国著名研究机构(包括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弗劳恩霍夫研究所、莱布尼茨科学联合会、德国亥姆霍兹联合会、德国航空航天中心、于利希研究中心和欧洲高等学术研究中心等),这些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成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强有力的合作伙伴,为企业的技术优势和地区的经济优势提供长期的支持。

丰富城市居民的体育活动

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拜耳公司在集团内部建立了一系列企业活动,既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凝聚力,也活跃了当地的社区文化建设。比如,拜耳公司有一个特殊的岗位——体育事业调解官,负责体育事业的发展。

从拜耳建设之初,就有一支团队专门致力于员工、家属甚至周边邻里间的体育生活建设。1904年7月,勒沃库森工人俱乐部成立,俱乐部成员完全来自拜耳集团,隶属于福利部门管理。1928年,其中的120人独立出来,成立了一家名为“TSV勒沃库森04队”的运动队。其中包括了后来的德甲足球联赛知名球队——勒沃库森足球俱乐部。

拜耳皮划艇俱乐部的标志

目前,拜耳集团拥有29家俱乐部,注册会员超过五万人,拜耳赞助的职业运动员取得过两百多个世界冠军头衔。除了知名的勒沃库森足球队,市民还可以观赏和参与到多种运动之中,包括多个级别的足球、篮球、手球、排球、皮划艇及游泳等。

城市与企业的融洽相处

不到三百年的工业革命证明,假如以消费主义为导向,以掠夺自然资源的模式进行生产,带来的生态灾难很可能引发毁灭。在今天,科学创新不再是精英分子的奢侈品,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更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因素、动力机制以及运行机制。

作为一名以化学研发为主业的初创公司的运营者,拜耳与勒沃库森的故事让我感触颇深。企业不仅需要钻研科技,还需要热爱所处的城市,辨明自身与外部生存环境的关联,尊重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其他居民。

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罗德·霍夫曼(Roald Hoffmann)曾这样谈论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我相信科学家绝对有义务去思考他们创造出来的物质的用途,甚至该物质遭滥用会产生的问题......他们要抱有舍我弃谁的精神,冒着丢掉饭碗和蒙受屈辱的风险,和自己的行为所造成的影响共存。”

企业与城市也正是如此,企业要为自己的产品以及给城市带来的影响负责;而城市也要为自己的建设以及给城市居民带来的影响负责。无论是勒沃库森这座城市,还是拜耳这座企业,在双方各自的故事中,都甘愿为对方做“配角”,这种相互成就的方式,可以算是城市与企业最融洽的一种相处方式。

本文部分内容曾发表在微信公众号“三思派”,经作者授权转载,有编辑补充。

    责任编辑:冯婧
    校对:张亮亮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