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三重危机叠加下的能源和粮食安全:全球治理与中国韧性(上)

澎湃新闻特约撰稿 陈东晓 巢清尘 于宏源 陆春晖 李彦良 张帅 廖要明 段居琦
2022-11-24 06:46
来源:澎湃新闻
外交学人 >
字号

【编者按】

2022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严重冲击了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链,全球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受到气候变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系统危机的叠加影响,能源、粮食和地缘政治经济面临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粮食进口国,中国同样面临着完善能源和粮食治理的双循环任务。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近日推出研究报告《气候变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复杂挑战叠加下的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韧性建设》,探讨如何在增强中国自身能源和粮食体系韧性的同时,促进全球能源粮食治理体系去地缘政治化,并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能源-气候-粮食安全系统治理,以防止关联危机的发生对能源和粮食体系的破坏。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获授权刊发报告全文。

摘要

俄乌冲突叠加新冠疫情和气候灾害,加重了全球能源危机。  视觉中国 资料图

能源和粮食安全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关切议题。2022年以来,俄乌冲突叠加新冠疫情和气候灾害,重创全球治理体系,阻碍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在受冲击的诸多领域中,尤以能源和粮食受到的影响最为强烈。中国是全球能源体系和粮食体系的受益者,同时也是全球能源治理和粮食治理的重要参与者,国际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的变化牵动国内市场的敏感神经,使得中国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面临的负外部性日益严峻,突出表现在对能源和粮食供应链的冲击。

随着乌克兰局势的升级、气候极端化加剧和新冠疫情的蔓延,全球治理赤字加重并扩大了南北发展鸿沟。但美国等西方国家仍忽视全球治理的客观需求,打造基于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小圈子,并发起粮食舆论战,实施“道义制裁”,以强化对中国的地缘政治竞争。对此,中国既要增强自身能源和粮食体系韧性,也要促进全球能源粮食治理体系去地缘政治化,以实际作为打破美西方国家的污名化。同时,也要以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观为指导,推动能源-气候-粮食安全系统治理,以防止关联危机的发生对能源和粮食体系的破坏。

引言

在气候危机背景下,粮食和能源安全议题持续影响人类可持续发展进程。2022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叠加地缘政治冲突严重冲击了全球粮食和能源供应链,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气象组织、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等多个联合国系统报告指出全球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受到气候变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系统危机的叠加影响,能源、粮食和地缘政治经济面临严峻挑战。

气候变化、新冠疫情的暴发不仅带来了全球粮食减产、能源需求骤减等冲击,还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粮食、能源和发展困境。能源与粮食是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之一,特别关系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国计民生。一方面全球原油价格飙升、2022年4月底以来持续徘徊在120美元/桶高位,恶化了全球经济复苏前景和大宗商品市场,另一方面全球粮食安全形势恶化,联合国《全球粮食危机报告》预判2022年会有2亿人左右面临粮食危机,其中300万人会陷入粮食极度短缺而造成的死亡威胁。[1]

由于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都具有地缘属性,加之国内与国际能源市场和粮食市场的相互依存度日益提升、能源和粮食存在强关联性,全球能源体系和粮食体系的每次波动,都将影响国家能源和粮食的供需结构,进而导致能源、粮食等战略资源价格的大幅波动。近期,以七国集团(G7)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在推动能源粮食治理俱乐部化和地缘政治化态势,在能源领域推进能源供给去俄化和清洁能源供应链扁平化,并通过全球基础设施和投资伙伴关系(PGII)竞争能源基建标准制定权;在粮食安全领域突出俄罗斯威胁论,打造以G7为核心的全球粮食危机应对框架。

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议程的再地缘政治化冲击了全球能源和粮食供应链相互依赖格局,并将阻断贸易和投资、进一步割裂全球化,不仅可能导致彼此割裂的“供应链铁幕”的形成,也伤害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民生的基本需求,严重阻碍全球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十五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指出,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新冠疫情大暴发的叠加影响下,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携手应对日趋严峻的粮食、能源危机,实现世界经济复苏。随着新冠疫情蔓延、气候极端化加剧和俄乌冲突升级,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能源粮食进口国,中国同样面临着完善能源和粮食治理的双循环任务,全球能源和粮食领域的高质量伙伴建设也是“全球发展倡议”的重要依托。当前如何认识中国能源和粮食安全的外部脆弱性,如何在强化中国能源和粮食供应链韧性的同时积极捍卫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和生存权,如何通过生态文明建设来引领能源和粮食的全球协同治理,已成为中国当前和下一个阶段发展方向的重要研究命题。

系统危机下的能源粮食安全

2022年以来,气候变化、新冠疫情、俄乌冲突的复杂系统性危机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的叠加冲击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受冲击的诸多领域中,尤以能源和粮食受到的影响最为强烈,突出表现在全球能源和粮食供应链受阻、能源和粮食体系的脆弱性加剧、战略资源价格大幅波动等诸多方面,严重损害世界经济,重创全球治理体系,阻碍了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并在部分脆弱国家引发人道主义危机。

气候、疫情和俄乌冲突复杂挑战下的全球能源粮食安全

气候变化是影响全球能源粮食安全的长期变量。粮食安全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直接也最强烈的领域。这主要是因为粮食生产所需的水源、耕地、土壤、光照等“物质资源”是生态环境体系的重要构成元素,使得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处于相互依赖的系统之中,生态环境的任何消极变动都将直接作用于粮食体系,增加粮食供给的负面影响。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21年8月发布的气候科学评估报告指出,除非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大幅减少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否则全球气候变暖幅度在本世纪就会超过2℃,达到国际商定的气温上升的危险值。[2]良好的自然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前提,气候变化加剧引发的极端天气与自然灾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和农业基础设施损毁已导致百万人面临严重粮食不安全状态。[3]随着全球气候危机的恶化,极端天气和气候衍生危机的叠加冲击,将持续弱化粮食体系的气候抵御力。

在能源领域,气候变化不仅可导致能源消费需求因极端天气大幅增加,自然灾害的增加也对能源基础设施带来安全风险。在气候危机日益严峻的背景下,推动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成为全球主要共识,但激进的能源转型政策同样加剧全球能源粮食系统的脆弱性。各国排放目标和行业规范的趋紧导致传统化石燃料供给端受到的抑制远远大于需求侧,主要金融机构将投资转向可再生能源领域,导致过渡性化石能源产业面临投资不足问题,削弱能源供应体系在短期冲击中的韧性。此外,对生物燃料、太阳能、水电等清洁能源的无序开发可能挤占农业生产资源,对粮食供给产生负面影响。

新冠疫情及其延续性是影响全球能源粮食安全的中期变量。2019年末以来,新冠疫情的暴发对全球经济社会带来严重冲击,全球能源、粮食生产供给体系在劳动力短缺、国际供应链受阻和全球经济严重衰退等因素影响下遭到严重打击,供给能力不足推动国际粮食、能源价格进入上升通道。在经历了2020年因经济衰退导致的用能需求骤降后,2021年各国经济从抑制状态大幅反弹,导致全球能源消费需求激增,加之一系列极端气候及灾害的叠加影响,导致全球能源价格持续上涨,并一度在多国引发能源供应危机,成为经济复苏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挑战。为应对全球能源需求激增引发的能源价格暴涨,世界各国普遍采取了提高煤炭产量、增加煤炭发电的做法,导致2021年内与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增长6%,达363亿吨,煤炭造成的碳排放达153亿吨,创历史最高纪录,对全球通向净零排放的路径带来新的挑战。[4]

同时,新冠疫情进一步加剧各国内部与国家之间经济不平等,大量低收入群体失去生计,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因医疗防疫能力不足、公共债务高企、创汇能力丧失而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这从西亚非洲等地区国家的发展境遇中便可管窥。在粮食价格不断高涨的背景下,经济发展疲软,无疑将进一步恶化脆弱群体的粮食获取力。2020年,受新冠疫情的冲击,全球约有31亿人无力负担健康膳食,比2019年增加1.12亿人,农村地区、贫困家庭和妇女尤为严重。[5]2021年,全球已有31.9%的女性处于中度或重度粮食不安全状态,而男性的比例为27.6%,差距超过4个百分点,比2020年增加1个百分点。[6]

俄乌冲突是影响全球能源粮食体系的即时变量。在全球能源粮食体系已处于不安全状态的情况下,俄乌冲突的爆发和持续升级进一步引爆全球能源粮食危机,并可能对世界能源粮食供应体系形成长期影响。俄乌两国是全球能源、粮食供应市场的主要利益攸关方,其中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石油产品和天然气出口国和煤炭出口大国,也是世界最大小麦出口国和主要化肥出口国;乌克兰是世界第二大粮食出口国,被誉为“世界粮仓”。俄乌冲突导致的供应链阻断及俄欧之间围绕能源贸易的制裁与反制措施导致世界能源、粮食等商品价格在短期内飙升。

在能源方面,俄乌冲突爆发后,WTI和布伦特油价于2022年3月8日分别飙升至123.7美元/桶和127.98美元/桶,布伦特油价在5月和6月持续在120美元左右高位徘徊。国际天然气价格同样受到冲击,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在3月份升至227欧元/兆瓦时后一度回落,但自6月中旬俄“北溪-1”号天然气输气下降后,欧洲天然气价格再次开始飙升,并于8月26日达到339欧元/兆瓦时的历史高点。欧洲天然气价格的大幅波动也使同为能源进口方的亚洲天然气现货价格不断高涨。此外,美国针对俄罗斯绕过制裁的可能采取诸多手段,引发俄罗斯与其他国家能源经贸合作面临二级制裁和长臂管辖的压力,将进一步削弱国际能源体系一体化。

在粮食方面,2022年8月,粮农组织食品价格指数平均为138.0,虽较7月回落1.9%,但同比仍高出7.9%,其中谷物价格指数环比下降1.4%,主要是由小麦价格拉动(下降5.1%)[7]全球谷物价格虽有所下降,但乌克兰危机对粮食体系的影响并未消散。俄乌冲突的持续升级,将使粮食不安全群体继续扩容。据粮农组织预测,俄乌冲突将使全球面临饥饿人口增加760-1310万,其中亚太、撒哈拉以南非洲、近东和北非等地区的增加人数最多。[8]此外,由于粮食是人类生存所需的基本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粮食供不应求将成为社会动荡的引爆器。2010年底席卷西亚北非的“阿拉伯之春”与地区粮食危机存在重要关联。俄乌对抗加剧或将成为地区动乱的燃点,使得地区国家陷入“粮食供给短缺—民众抗议—国家失序发展—农业生产受损—粮食安全恶化”的恶性循环。

气候、疫情和俄乌冲突三重危机下的中国能源粮食安全

如上所述,作为长期、中期和即时的复杂系统危机,全球能源和粮食安全受到气候、疫情和俄乌冲突叠加冲击。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和粮食进口国,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受到国际能源粮食体系的深刻影响。虽然中国长期重视本国能源粮食自给能力的建设,力图减轻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但由于国内需求量较大,这种依赖性难以彻底脱离,并使中国能源粮食安全在复杂国际环境下面临显著挑战。

在能源方面,能源价格上涨对中国能源供应体系形成冲击。尽管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能力逐年提高,但尚不足以应对能源需求激增的局面,煤炭仍在中国的能源安全保障中扮演着托底的作用。2021年中国的煤炭价格持续上涨,9月突破每吨1000元,10月更涨至每吨2000元以上。[9] 煤炭价格远超电力企业承受能力,使煤电行业陷入整体亏损,电力供应严重不足。部分地区被迫采取有序供电措施,甚至出现拉闸限电现象,直到11月后才逐渐缓解。[10] 在能源保供的压力下,煤电增产成为填补短期能源缺口的必然途径,火电装机容量、工程投资等都呈增长趋势,火电设备利用小时数更在连续三年下降后大幅回升至4448小时。[11] 2022年后,全球能源价格上涨更使中国能源进口呈现“量减价增”状态,1-5月,中国原油进口量21671.4万吨,同比减少1.7%;进口金额9671.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3.0%;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减少9.3%,进口金额增长54.5%;煤及褐煤进口量同比减少13.6%,进口金额增长77.5%。[12] 随着主要城市疫情形势缓解和全国气温升高带来能源消费需求回升,夏季电力高峰期中国可能再次面临能源供应不足的风险。

中国的粮食安全则面临国内生产和国际贸易的双重压力。从粮食生产上看,气候变化将降低粮食产量,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大多数粮食的净进口量,降低中国粮食的自给能力。研究显示,气温每升高0.1℃,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单产就会下降约2.6%。[13]自2022年6月以来,华北等地持续高温,影响了夏玉米、夏大豆适时播种和出苗生长,南方多地则出现多轮强降雨,不利于水稻、玉米、棉花、露地蔬菜和经济林果等生长发育,早稻生育进程有所推迟。[14]化肥价格也因新冠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不断高涨,据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数据显示,2022年一季度中国尿素、复合肥的平均出厂价同比分别上涨了32%和43.64%,尤以钾肥最为显著。4月上旬,进口氯化钾的销售价和国产氯化钾的送到价格同比分别上涨了102.72%和65.40%,对粮食产量与成本造成直接影响。

从国际贸易看,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和俄乌冲突的爆发,阻断了全球粮食供应链,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进口。例如,作为乌克兰玉米的主要进口国,中国2022年1-5月的玉米进口量为1139万吨,同比降低2.9%,从乌克兰进口482万吨,低于去年同期499万吨。[15]在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下,国内玉米价格从1月每斤1.4元增至5月的1.47元;国内小麦价格从1月每斤1.54元增至5月的1.74元。[16]

此外,美西方基于战略竞争考量打造排他性小圈子,借俄乌地缘冲突加大对华舆论施压。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试图将中俄进行战略捆绑,要求中国承担责任阻止俄方行动,炒作俄借力中国绕过国际制裁等话题,对中国正常开展的能源粮食国际合作制造压力。美西方借人道主义危机发起粮食舆论战,不仅将当前全球粮食危机完全归因于俄罗斯,甚至对中国进行无端指责,将中国海外购粮与全球粮食危机进行关联,强行抬高中国的国际责任。美欧忽视自身与中国在能源基础结构上的差异,片面炒作停止煤炭行业投资议题,试图打造气候俱乐部,施压中国进一步加强气候行动。这些行动不仅对中国的能源和粮食安全构成额外压力,也忽视当前全球能源粮食危机的深层原因,对全球能源粮食安全进一步造成损害。

(陈东晓,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巢清尘,国家气候中心主任、研究员、理学博士;于宏源,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公共政策所所长;陆春晖,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李彦良,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所助理研究员;张帅,上海政法学院政府管理学院讲师;廖要明  国家气候中心研究员;段居琦,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

注释:

[1] World Food Programme: “Global Report on Food Crises – 2022”, May 4, 2022,

https://www.wfp.org/publications/global-report-food-crises-2022.

[2]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Climate Change 2021: The Physical Science Basis, Online Publishing, 2021, p.5.

[3] IPCC: “Climate Change 2022: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4] IEA: “Global Energy Review: CO2 Emissions in 2021”, March 2022, https://www.iea.org/reports/global-energy-review-co2-emissions-in-2021-2.

[5] 联合国粮农组织等编著:《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调整粮食和农业政策,提升健康膳食可负担性》,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2022年,第21页。

[6] 同上,第16页。

[7] FAO, “World food Commodity Prices Dip for Fifth Month in a Row in August”, https://www.fao.org/newsroom/ detail/world-food-commodity-prices-dip-for-fifth-month-in-a-row-in-august/en.

[8] FAO, “The Importance of Ukraine and the Russian Federation for Global Agricultural Markets and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The Current Conflict”, https://www.fao.org/3/cb9236en/cb9236en.pdf.

[9]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1年煤炭行业发展年度报告》,2022年3月。

[10] 中电联规划发展部:《能源转型中的电力燃料供需格局研究》,2021年12月27日,https://cec.org.cn/detail/index.html?3-305186。

[11] 国家能源局发布2021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12] 国家能源局:《前5个月中国能源产品进口量减价增》,2022年6月24日,http://www.nea.gov.cn/2022-06/24/c_1310631923.htm。

[13] 中国环境与发展合作国际委员会,《可持续农食系统——实现中国粮食和气候安全目标》,2021年,第7页。

[14] 《北方高温!南方暴雨!对“三夏”生产影响几何?》,中国新闻网,2022年6月25日,https://www.chinanews.com.cn/sh/ 2022/06-25/9788381.shtml。

[15] 《中国5月份从乌克兰进口玉米数量持续下降》,新浪财经,2022年6月21日,https://finance.sina.com.cn/ money/future/agri/2022-06-21/doc-imizmscu7923162.shtml。

[16]《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农业农村部网站,http://www.moa.gov.cn/ztzl/nybrl/rlxx/202206/P0202206 23336175478594.pdf.

    责任编辑:朱郑勇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施鋆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