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世纪》杂志 |梁晓声:知往省今,迎新《世纪》

2022-11-25 11:46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原创 梁晓声 世纪杂志

世纪 CENTURY

知往省今

迎新《世纪》

梁晓声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世纪》办得颇好,我喜欢看。进言之,我一向喜欢看同类刊物,因为每期必有“钩沉”内容。“钩沉”二字常与“史海”组合,惯用作报刊专栏之题别。史与今相去久矣,便成古。我对古代人、事的兴趣倒不是太大,中国历史悠久,古人、事汗牛充栋,不胜枚举,乃一般非史界学者的人了解不过来的。即使是史学家,其知识也往往局限于一二朝代而已。

我喜欢看近代以来的人、事“钩沉”,毕竟在我较熟悉的范围内,读之不“隔”,恍若联今,有代入感,生共鸣。

《世纪》每每刊载此类内容。有的文章是后人追忆前人的,若还是与前人关系亲密乃至亲爱者的追忆,便另有一种视角,可信度高,认知参考价值大。有的文章是商榷性的,甚至意在为人正名、为事辩理,我尤喜欢看。

图/本文手写稿

人之不同于动物,亦在于对往事真相的了解欲强,并具有还公正于他者(包括逝者)的责任意识。不是一切人都如此,却必有一部分人如此。若某事之真相经不起时间的检验,越来越凸显出与事实的相左;若某人或某些人因此长期被误解乃至于蒙受不白之冤,有那后人便觉良心不安,认为自己分明有责任替那事那人澄清真相恢复名誉。而若他们是史界人士,其“良心”便体现为“史学良心”;若是当事人,并且是自我反省后而亲自澄清真相的当事人,则我对他们自我纠错的态度顿生敬意。

我认为倘此种人多起来,体现于“钩沉”文章中的“良心”现象多起来,那么现实中讲“良心”的德行亦会渐多。正如古人言:“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这样,对于具体的个人也是这样。

所以古人又言:“事有古而可以质于今,言有大而可以征于小。”“征”字在这句话中,应与“证”同义的。

我对《世纪》的建议是,世界已迈入了新世纪,吾国在已成以往的新世纪的头二十年,发生了巨大的多方面向好的变化,为全球所共睹;那么,“钩沉”之目光,其实也可关注以往之二十年。在以往二十年中,仅上海发展变化的方方面面,想来也有不少可歌可颂之人、事“沉”入岁月之底,具有“钩”起或重新报道的当下意义吧?

2022.10.23

北 京

原文刊于《世纪》2022年第6期

责任编辑 | 章洁

新媒体编辑 | 杨之立

编辑助理 | 尹佳佳

往期精华推荐 | 2022年第1期品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附2022年第1期目录) | 品读毛泽东《七律·到韶山》

原标题:《《世纪》杂志 |梁晓声:知往省今,迎新《世纪》》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