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是这些书,让我看到最遥远的附近

2022-11-25 18: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湃客
字号

《万箭穿心》剧照。

城市化、经济浪潮、流动人口、城中村、女工、三和大神……

在各种新闻,或者书籍研究之中,你一定常常看到这些词语。少部分人会“感同身受”,大部分人觉得“与我何关”。

在北上广深,或是在其他的城市,流动人口源源不断地为新城市的兴起输入劳动力,他们来自底层,有着平凡的梦想,寻求更好的生活——但大部分时间里,他们是隐形的。他们在我们附近,却又如此遥远。

今天这份书单里,他们不再是隐形人,而是主角。

《中国女工:新兴打工者主体的形成》

潘毅 著,任焰 译

九州出版社,2011-4

1993年的一场工厂火灾事故,让学者潘毅关注到了 “打工妹”这一新兴群体,并且写出了《中国女工》。

在追寻“现代化”的脚步中,她们是最常被忽视的群体。她们在城市的生活时间一般为4-5年,累积了一定的积蓄后大部分会返乡。这些女性面临着来自各方的压力,但是她们的打工与返乡历程却坚实地嵌入了市场经济之中,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在潘毅的书中,我们可以更加具体地看到无形的力量如何作用于个体身上。

《打工女孩:从乡村到城市的变动中国》

[美] 张彤禾 著,张坤 / 吴怡瑶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

在美籍华人作家张彤禾看来,比起年轻男性,迁徙给年轻女性所带来的影响也许更具变化、更复杂。她很好奇这些打工女孩如何驾驭这趟从传统到现代、从“低社会地位”到“有价值的”的旅程,以及她们及家人在这一过程中所感受到的冲突。

为此,张彤禾前往东莞,花了两年时间,以伍春明和吕清敏这两个打工女孩作为核心人物,深入了解这一群体在东莞生活的方方面面。她甚至跟着吕清敏回湖北老家过春节,她的感受是:只有见过村庄,你才能明白城市对这些女孩意味着什么。

对打工女孩来说,工厂是做什么的从来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份工作带来的艰难或机遇。出去,到城市去,打开了她们的世界,带来了改变人生的机会。

《城市里的陌生人:中国流动人口的空间、

权力与社会网络的重构》

[美] 张鹂 著,袁长庚 译

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3

翻阅本书时,你会惊异于写于上世纪90年代初的观察仍然可以解释当下中国城市-乡村互动中出现的人口流动现象。

张郦在1994年通过探访北京的“浙江村”,为剧变的中国写下了注脚。在她看来,作为中国经济改革及与世界资本主义接轨的副产品——“流动人口”,在之前的研究中被过于简化。改革开放初期的美好愿景及西方守旧的思维没有很好地关注到流动人口的复杂性。

市场化的推进、私有化的改革、全球资本涌入等等彻底改变了中国人口的流动,城市和乡村的权力也发生了变化。

从“盲流”到“农民”再到“农民工”和“流动人口”,表述的变化背后是深刻的社会变迁。当农民不再被捆绑在土地上,市场化对他们进行解放之时,城市必须要面对这一群体的复杂性和他们所带来的原有的乡土社会关系。

严谨的理论和扎实的田野之下,我们看到的是真实、复杂、顽强、有生机的底层社会。

《落脚城市:最后的人类大迁徙与我们的未来》

[加] 道格·桑德斯 著,陈信宏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7

如何称呼位于城市边缘的乡村移民聚居区,反映了人们对待它的态度。在中国,它们通常被称为“城中村”,加拿大专栏作家道格·桑德斯则称之为“落脚城市”(Arrival City)。

美国城市理论家迈克·戴维斯在著作《布满贫民窟的星球》(Planet of Slums,2007)中认为,“城郊贫困——一个悲惨的人类世界,大部分切断了来自乡村的生存团结并游离于传统城市的文化和政治生活之外——是不平等的最新面孔”。

道格·桑德斯则善意得多,在他看来,那种认为落脚城市只是贫民窟的说法,“其实误解了落脚城市的都市野心”,这里的居民仍然有着通过努力实现阶层跃迁的梦想。

《岂不怀归:三和青年调查》

田丰/林凯玄 著,龚诗琦 译

新经典·琥珀 | 海豚出版社,2020-8

像深圳这样的巨型城市兴起,需要依靠百万计的“流动人口”提供劳动力。大多数时候,他们生活在城市的缝隙之中,这个缝隙就是城中村。

“三和大神”则是这群流动人口之中的边缘人。他们或主动或被动地放弃了正常、稳定的生活。他们无法融入城市,也无法返回乡村,既没有动力也没有金钱寻求普通的生活,于是他们过着“有一天算一天”的生活。

《岂不怀归》中,作者用扎实的调查构建起了“三和大神”的日常。他们为什么会陷入此种生活,他们生活里的秩序是怎样的,都得以清晰展现。

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高歌猛进的经济浪潮里,被忽视的暗流。

《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

[美] 芭芭拉·艾伦瑞克 著,林家瑄 译

后浪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8

美国专栏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的底层卧底生涯,始于跟《哈泼斯》杂志编辑一次关于贫穷问题的讨论。于是,年过半百的她去了佛罗里达州、缅因州和明尼苏达州,干了包括餐厅服务员、保洁员、超市售货员等六份低薪工作。

她发现,如果没有亲身体验,根本不知道底层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小面包就是一顿午餐;最大的苦恼是住宿问题,要么合租,要么住在廉租旅馆甚至住在车上;从事体力劳动容易导致肌肉劳损、患上关节炎,然而没有健康保险,有病痛只能靠吃止痛药续命;手停口停,一天没有薪水进账就没有饭吃。

对艾伦瑞克来说,这只是一场生存实验,虽然艰难仍有退出的机会;但对于底层的人来说,这就是现实。

· END ·

作者丨程迟、谭山山

校对 | 杨潮

原标题:《是这些书,让我看到最遥远的附近》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