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科技强农的平凉实践——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创牌记(下)

2022-11-25 12:15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回首平凉红牛和静宁苹果的发展之路,它们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科技的支撑和托举,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辛勤付出和默默奉献。

在甘肃昊康牧业有限公司肉牛繁育基地,科技体现得淋漓尽致。这里的每一个圈舍都安装有摄像头,工作人员不用时时刻刻守在圈舍,通过远程观察即可掌握牛的一举一动。在饲料的加工调制上,能根据不同生理阶段不同体重牛群的营养需要,生产出最适合牛生长的饲料。在喂养方式上采取智慧畜牧业技术,将每头牛每天吃多少料、增多少重、健康状况如何、周遭环境怎样等一一记录在数据库,供工作人员随时观察对比、做出调整,这种科学喂养的好处是能大大缩短饲养时间,减少养殖成本。这些年,平凉投入在牛身上的科技探索与应用,其精细程度被人们笑称:“连牛身上的牛毛都数清楚了。”

而智慧果园这两年也如雨后春笋般在平凉各县(市、区)成长起来。占地2000亩的静宁县威戎镇智慧苹果产业园,通过引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配套建设智能自动灌溉、土壤监测、气象预警、病虫害及养分监控、电子灭虫等数字化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实现了园区生产的智能化和管理的数字化。徜徉其中,你会发现处处透着浓浓的“科技范”。

这些年来,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一步步能从传统农业、近代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科技力量的一路护航功不可没。特别是两大产业的科技工作者在关键时刻的几项重要研究成果,足以体现我市农业科技人员的科创能力和水平。

说起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壮大,有一个人是绕不开的话题。他就是市畜牧渔业站站长、农业推广研究员李文彬。可以说,他从业近40年,见证和参与了平凉红牛产业从零星散养到规模化发展,从“偏安一隅”到被纳入“国家盘子”,以及平凉红牛品牌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全过程。

他告诉记者,充分利用杂交优势可有效提高肉牛肉用性能。平凉红牛之所以具备体形高大、体质健壮等特征,得益于其“混血”优势,加之继承了本地牛的优秀基因,而本地牛在数量遗传学基本理论的牵引下,广泛运用冻精人工授精技术,开展选种选配,为平凉传统的养牛技术配置了创新的引擎,成就了其高端雪花牛肉独领风骚的市场美誉度。换句话说,平凉红牛之所以在业界如此耀眼,原因在于它是妥妥的“科技牛”。

实际上,1954年原平凉地区就开始引进秦川牛种公牛来改良本地黄牛了。1979年,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在平凉开始试验推广,当时是从瑞士引进西门塔尔牛,旨在提高牛的体尺、体重和改善体型外貌,后因群众对红色毛色的偏好而更换为秦川牛(早胜牛)、利木赞牛等品种,但依然以役用为方向。

1986年至2004年这18年,是改良与杂交生产并行,役用和肉用并存的一段时期。这段时间,平凉对本地牛开展了大面积杂交生产,有效提高了生产性能和产业效益,也一步步造就了平凉红牛成为业界“颜值担当”“品质担当”的优势特征。2004年,随着农业机械的广泛普及,平凉完成了役用牛向肉牛的转变,基于不断扩张的养牛规模,市委、市政府将平凉牛产业品牌化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

然而,要实现品牌化发展,首先要明确品牌的核心价值、品牌内涵和品牌定位。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李文彬和团队成员埋首钻研、追本溯源、四处奔波,一心致力于平凉红牛科学内涵的研究和平凉红牛品牌的创建,最终成功解答了平凉红牛的畜牧学内涵,即在平凉特定的饲养传统、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下,以平凉当地黄牛为基础,先后引进秦川牛(早胜牛)、利木赞、南德温等肉牛品种,经过长期选育形成的体型较大、肉用性能优异、革用性能突出的肉牛新类群。这一科学定义,为2008年平凉红牛商标的成功注册以及产业的做大做强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前提。

在红牛产业发展中,科技的力量无处不在,除了在育种环节采取诸如开放式联合育种体系建立、选种选配和后裔测定等科技手段之外,在养殖基地的选址和建设、科学的喂养方式、饲料的制作搭配以及产业发展的规划与方案、模式的制定和机制的搭建等各个方面,都有科技人员把脉支招、“保驾护航”。据统计,科技对平凉红牛产业的贡献率达到了65%。

在李文彬多达33项的各级各类科研及重大推广项目中,“甘肃肉牛主产区玉米秸秆饲料化及品质育肥技术体系研究与应用”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项目内容“平凉红牛品牌及循环畜牧业生产体系关键技术集成提升研究与示范”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国际先进水平。这一研究成果,经推广应用后,每头牛体重日增重1.29公斤,肉牛出栏年龄缩短至18—20月龄,屠宰率达到58%以上,优质肉分割率平均提高了6.26%。同时牛肉中的功能性脂肪酸含量显著提高,不饱和脂肪酸比值也明显改善,且品质优良,可与“日本和牛”“韩国韩牛”相媲美,具有进军国内外中高端牛肉市场的优势。

而正是凭借这一品质优势,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平凉红牛被作为能够对标“日本和牛”的民族肉牛品种来培育。前不久召开的国家育种联合攻关工作推进会上提出,要按照“省里为主攻,国家辅助”的机制模式,支持包括平凉红牛在内的64个特色物种的攻关,平凉红牛育种工作被纳入到“国家盘子”。目前,由“国家队”与“地方队”混编组成的一支科技队伍,勇挑重担,全力攻坚。

事实上,在数十年改良取得重大成效的基础上,从2008年开始,我市就启动了平凉红牛的育种工作,在经费异常紧张的情况下,科技人员和企业咬牙坚持了十年,为我市育种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直到2018年,平凉市政府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签订协议,中国农科院西部肉牛种质创新基地落户平凉,平凉红牛的育种工作走上了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平凉市红牛研究院院长胡俊伟告诉记者,为了摆脱种牛依赖国外进口的局面,追赶世界先进育种水平,从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就成立良种黄牛委员会开展选育工作。2019年,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副所长、牛遗传育种创新团队“掌门人”李俊雅把目光瞄准了“平凉红牛”这个类群。他认为,平凉红牛具有生产高品质牛肉的潜力,通过科学选择培育,完全有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成为中国特有的优良肉牛品种。

在胡俊伟看来,有了国家的统筹推动,有了各级各类专项资金的支持,有了业界权威专家及其团队的加盟和带动,平凉在红牛品种培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及品牌的持续打造上有了更加充沛的信心和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10月取得商务部自营出口经营权和出口配额以来,静宁县界石铺镇供港肉牛养殖出口基地,已累计供港出口以平凉红牛为主的优质肉牛4816头,累计实现销售额1.2亿元。

好种育好牛、好料养好牛,好牛销路好。可以说,在科技赋能之下,平凉红牛产业的发展可谓全面崛起、“牛气冲天”。

这些天,我市各地的果园里热闹起来了,处处涌动着科技带来的活力和生机。随着苹果销售进入尾声,一年一度的冬季果园管理技术培训又掀起热潮。

我市历来重视科技对苹果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无论各级党委、政府,还是果农自身,都将科技与科研成果产业化奉为圭臬,先后引进烟富6号、蜜脆等49个名优品种,选育出“静宁1号”“成纪1号”2个具有自主产权的新品种,制定出苹果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及质量标准体系,同时大力推广肥水耦合、单果管理、节水滴灌、机械化应用等新技术,全面推行绿色、有机标准化生产,将科技创新引擎作用发挥到了产业发展的各环节、全领域。

作为静宁苹果产业的先行区、核心区,40年来,静宁县各级党委、政府持续推动,果业技术人员和果农勤于培训、善于钻研、敢于创新,最终探索总结出了一整套适用于“黄土高原山旱地果园管理”的技术体系,为全县实现丰产增收贡献了稳健的科技力量,也为适生区各县区苹果产业发展闯出了发展经验。

追溯静宁苹果产业发展之路,会发现其发展路径与科创之路一脉相承、同频共振。从1965年起,静宁县就开始零星栽种苹果,当时是以东北辽宁引进的国光、红玉、黄香蕉、青香蕉等品种为主。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经过技术人员不断筛选试验,最终确定晚熟红富士为主栽品种。那时,在栽培管理技术方面,推行“一年定干保苗,二年重剪促条,三年拉枝促花,四年成型挂果,五年保证丰产”的“苹果幼树早果、优质、丰产栽培技术”。这一技术的优点是,修剪量小、成形快、挂果早、树势健壮、丰产性好、优质果率高,年亩增产1000元以上,可使全县10万亩幼园增值1亿元以上。同时,通俗易懂,农民一听就懂,一看就会,大大激发了全县果农的务果积极性,为全县果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确定好主栽品种后,静宁县又坚持优中选优,培育出了以“成纪1号”“静宁1号”为代表的适合静宁生态条件的新优品种和特性砧木,以满足全县及周边地区果园建设的需求。

尽管静宁县是原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但干旱少雨这一气候特点,也是制约其苹果产业提质增效的主要因素。因此围绕抗旱保墒,静宁县果业技术人员探索推广了“免耕覆盖”土壤管理技术,即采取覆沙、覆膜、覆草、种草等手段对果园地面实施覆盖,以减少土壤耕翻的次数,减少水分散失。

特别是在全国首创的高垄黑膜覆盖技术,能起到保肥节水、防杂草、防病虫、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理化性状,降低劳动强度等作用,为果树生长创造了良好的水、肥、气、热条件,能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少雨对静宁果园发展的瓶颈制约。

“过去因为干旱,北部一些乡镇不能栽果树,这个技术让不适合栽的地方也能发展苹果产业了,扩大了栽植范围,保证了果园规模。”静宁县林草局果业办公室主任贾军平告诉记者,目前静宁县在海拔1900米左右的地方也建起了果园,这让许多国内专家直呼“不敢相信”。但这一技术壁垒,确实被静宁打破了,同时还造就了静宁苹果含糖量高、硬度好、易储存的品质特性。

经过40年的发展,“静宁苹果”盛名远播,多次进入中国果品区域公用品牌价值榜十强,成为平凉好苹果的代名词,也是全市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公用品牌。2020年,我市高瞻远瞩,抢抓机遇,向全市涉果企业和果农发出倡议,合力创响“静宁苹果”这一区域公用品牌,共同走绿色化、特色化、品牌化的发展路子。

目前,我市苹果产业实现了适宜区全覆盖。2021年,全市苹果总产量达206万吨,产值达97亿元。初步测算,今年优果率达73%,果园整体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果品总产量达215万吨,预计产值超过110亿元。

经过40年的发展,许多果树在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后,“从辉煌走向落寞”,树龄老化、树势衰弱,结出的果实品质低劣,开始影响整体产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全市果业科技人员又开始在果树更新换代、提质增效方面开足了马力,全力攻坚,积极推广抗重茬苗木栽植、蹲靠嫁接、高接换优、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措施,全面夯实了产业发展基础。静宁县、泾川县、灵台县集中攻关老果园重茬障碍技术,完成重茬建园3.38万亩。

40年来,一代代果业技术人员,不怕苦不叫累,不是在实验室里忙于技术攻关,就是走乡串村开展培训,他们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让苹果适生区我市各县区的土地上,长出了黄土高原上最为脆甜的苹果,也让老百姓过上了梦寐以求、甜蜜幸福的生活。

“我是1998年参加工作的,当时条件比较艰苦,我们果业技术人员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乡镇一线免费指导果农,那会儿交通也不方便,起先是骑自行车,后来换成了摩托车,直到2008年我才在情况好转后买了车。”贾军平笑着说,由于当时果业技术人员常年在田间地头,受风吹日晒,大都皮肤比较黑,被老百姓亲切地戏称:“远看像卖炭的,近看是园艺站的”。

40年来,条件的艰辛,任务的艰巨,并没有消解我市果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反而激发出了他们干事创业、攻坚拔寨的决心和信心,扎根基层、脚沾泥土,坚守初心、传承使命,通过“传帮带”组建形成了一支老中青搭配得当的科技干部队伍,用他们的青春和智慧,夯实了科技创新的基础,为全市苹果产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没有松柏性,难得雪中青。从风华正茂到两鬓如霜,从求知校园到奉献农业,40年来,我市各级农业科技工作者躬耕科研、以身许农,为平凉红牛、静宁苹果两大产业的发展壮大创牌增效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和令人瞩目的贡献。他们抱定科技兴农和科技强农理念,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田野大地上”的农科精神和爱农情怀,交出了一份强农兴农的优异答卷。

更为振奋的是,经过多年发展,我市已经形成了一支由柔性引进高端人才、急需紧缺人才、本地农业科技骨干人才、田秀才土专家等为成员的农业科技团队,为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更为强劲的人才力量。有理由相信,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平凉一定会谱写出科技强农的新的精彩篇章。

原标题:《科技强农的平凉实践——平凉红牛静宁苹果创牌记(下)》

阅读原文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