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他们各自离开城市,在一座农场中“效法自然”

澎湃新闻记者 徐祯曜
2022-11-27 08:00
来源:澎湃新闻
浦江头条 >
字号

他们来自城市,原来各自生活在不同的空间环境,却因共同的生活理念移居乡村,并聚集在一座不到百亩的农场里,成为了以农耕为生,实践简单、充盈生活的“新农人”。

在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有这样一座遵循自然农法理念的生态农场,它由一群学习和实践“朴门永续设计”、热爱自然生态的公益人和“新农人”共同创办经营。农场虽小,其产出的果蔬粮米已成为生态圈内的知名产品。

云谷社群的“新农人”们在田间干农活。 受访者 供图

今年10月底,这座名为“云谷农场”的稻田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节活动,邀请中洪村全村老小及广大公众共享丰收喜悦。

现场进行了古礼开镰仪式和人工收稻,还有村民们自创的即兴舞蹈和鼓表演。一旁的稻田小市集上,展出了众多具有云谷农场特色的手工制品,有环保材料制成的手工皂,有自制米糕、米团等米制美味,以及香浓的奶茶等等……在金黄的稻田和爽洁的空气里,新老村民和游客尽兴悠游,尽显城乡融合下的自在快乐。

广告人、艺术家、建筑师都来了

云谷农场的创始人黎海涛来自湖南,2013年来到上海金山从事生态农业至今。身为上海四叶草堂理事、朴门永续设计专业认证教师,多年来,他不断探索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路径,一边在中洪村做着土壤修复和生态种植,一边推广着朴门永续设计,通过自然和食育促进城乡互动,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结。

黎海涛对待农业生产的态度是“顺应自然”:遵循春夏秋冬以及各个节气的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将生产生活完全融入进自然环境中。社区里的小伙伴们共同经营照料着这片不到百亩的稻田,并按自己种的量各取所需;每家的小菜园里也都按各自的饮食偏好种植了不同的蔬果和香料,自给自足。同时,他们坚持无农药、无化肥、无除草剂的生态种植方式,通过友善耕种,让土地透过生态多样性创造自给自足的环境,可持续地生产当地当季食材。

朴门起源于1970年代的澳洲,最初是一种农业生态设计理论,通过效法自然的永续发展方式规划农业生态系统,以建立一种可持续、安全的发展方式,满足人类的食物、能源、住所等需求。近年来,朴门设计系统不断融合其他文化思想,扩展成为一种更泛用、更多元的理论体系。

对黎海涛而言,“朴门”既是农业种植的理念,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是关乎“人如何在这个地球上可持续地生活”的学问。在他的努力下,如今,可持续的生态发展理念成为了当地村民的共识,而他的农场也陆续吸引了许多来自上海及全国各地、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加入。广告人、媒体人、设计师、艺术家、建筑师、料理达人、公益组织发起人……这些从城市里走出来的“新农人”在这块百亩的试验田里学习农耕,并与当地村民共同组成了云谷生态社区,过着返璞归真的生活。

丰收节现场的稻田小市集上展出了许多具有云谷农场特色的手工制品。 除特别注明,本文图片均由 徐祯曜 摄

用自己种的食材开生态餐厅

Max来自上海市中心城区,是今年疫情后来到云谷农场的。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从两年前开始吃素,并在上海市长乐路上开起了一家专注于无国界轻食料理的素食餐厅。因挑选食材的需求,Max走访了江浙沪周边大部分偏小农的有机农场,并认识了黎海涛,被他的生态农场所吸引。

“我开餐厅时就特别在意食材品质,一直想找一个能够把好食材用心种出来的人,恰好海涛在生态圈也比较出名,我就来到了云谷。我在这里看到了他正在做的事和未来的一些可能性,包括他这么多年下来,为了种出好的食材而潜心地去修复土壤,包括他的一些可持续生活的理念,这些都让我觉得非常难得,也因此产生了留下来、一起做些事情的想法。”Max说。

现在,Max关掉了在市区的店面,打算在中洪村重新打造一家具有“云谷特色”的生态餐厅。他说,在这里开餐厅有城市里所不具备的优势,最大的一点是有机食材供应不再是个问题。“在市区经营生态餐厅挺不容易的,运输成本比较大,往往要往网红、商业方向靠拢。但在这里,所有的食材都可以自给自足,我也能够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产品,让大家亲眼看到、吃到从土里种出来的新鲜有机的食物。今年的疫情是让很多人开始关注自己健康的一个契机,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同时这也是现在城市里的年轻人愿意返乡的主要原因。”

10月底,云谷农场的稻田间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丰收节活动。

离开城市使内心更平静满足

25岁的Joyce同样来自上海市中心城区,于今年7月份来到云谷农场,成为一名新农人。

此前,她是拥有多重职业和身份的“斜杠青年”——曾周游世界,做过“城市徒步(City Walk)”活动的组织者,在餐厅做过菜品研发。

为何来云谷农场,她说,大抵是受了疫情影响,心境发生了变化。

“我觉得两次疫情给我带来的改变是巨大的。”Joyce说,“2020年第一次经历了全球疫情,让我下定了辞职的决心。那时,我很认真地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如果我的生命只剩下最后三个月,我还会不会像现在这样在城市中奔波忙碌?我的内心告诉我,NO。所以那轮疫情结束后我就辞职了。”

今年3月,上海经历了为期3个月的严重疫情。不能出门,Joyce便一直在家里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学自己想学的东西。“感觉什么也没干,又好像干了挺多事。我的内心变得很平静、很满足,以前那些让我留恋城市的理由,比如便利性、社交性,等等一切,好像也不那么有吸引力了。”

云谷社群小伙伴们自家的菜园子。

Joyce曾在一次志愿者工作中接触、了解到云谷农场,并被这个小社群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所吸引。“其实我之前的工作和生活本就与探索‘都市人与自然的链接’和‘可持续生活’相关,大学时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做过志愿者,比较能够适应乡村的慢节奏、低能耗生活。来云谷农场生活是我考虑了很久,一直想做的事。我觉得至少要尝试一下,才能知道是不是自己想要的,所以我就来了。”

目前,Joyce正一边跟着海涛学习“朴门”式的种植方式,一边安置着她在中洪村的住处。她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今年年底,云谷农场的生态餐厅就将投入经营,她也将投身其中,用自己种出的有机作物研发菜品。

这里的设计也“生态”

多哥和媛媛是一对来自杭州的设计师夫妻,于2021年暑假加入云谷农场。目前,二人已带着年幼的孩子在中洪村“安家落户”,一边从事着城市景观和工业设计工作,一边在云谷农场生活。

多哥告诉澎湃新闻记者,自己是乡下长大的孩子,读高中时还常下地帮父母干农活。“那时,‘书包翻身’,能考上大学、走出农村,是父母对我们这一代最大的期望与寄托。”多哥坦言,“但这份因曾经务农而对土地的情怀,对我来说一辈子难以割舍。”

媛媛虽是城市出身,但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有着浓厚兴趣。她接触乡村规划设计时,一直希望把村落设计成自己想象中的“桃花仙境”,可每当项目落地时,却总是变得似曾相识、千篇一律。

她说,从事设计工作近二十年来,二人一直遵循着“顶层设计”的理念,有时感觉很累、很被动,甚至有些浮躁。而当一次偶然的机缘与海涛一起踏入中洪村,共同探讨云谷农场的设计方案时,他们找回了自己的初心。

多哥和媛媛表示,在成为农人,真正走进田地后,他们越来越感悟到,美丽乡村不应有太多的商业性设计,修复与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最重要。新农村建设要注重挖掘其自身所固有的,几百、上千年传承下来的农耕文化与地方特色。而作为设计师,首先得明白属于这个村庄、这片土地的人到底需要怎样的人居环境。

媛媛说:“虽然城市里也有公园、绿地,但现在许多大都市的孩子可能只认得自身所处的钢筋水泥森林,对自然生态与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粮食生产等知识严重缺失,我称之为‘自然缺失症’。我的小孩今年10岁了,我觉得他的成长环境需要一个乡村,好让他在大自然里自由地奔跑、认真地观察、欢乐地歌唱。”

在云谷社区,他们正逐步改变生活方式。“生活原本就该这么朴素,我们吃自己种的粮食与蔬菜,用全天然的植物材料做环保酵素,甚至我们用的洗衣液,厨房里的各种洗护用品都是我自制的。”媛媛自豪地说。

云谷社群小伙伴们家中的水处理系统。

云谷农场的小伙伴们还带澎湃新闻记者参观了他们家中的水处理系统,包括雨水收集、生物处理与循环利用。记者发现,他们的家与村里其他民宅一样普通,简约的设计风格、原始的装饰材料、玲珑的景观小品食材,也透射着生态的理念。

“新农人”为农村注入活力

上海市文旅局派驻金山区枫泾镇中洪村驻村干部杨文恩说,如今,越来越多都市的年轻人开始关注生活品质、食物健康,并追求一种不一样的社群关系,这是他们选择拥抱乡野,回归自然生活的一大原因。

“对于乡村来说,这是一件相互成就的好事,因为多元化、差异化一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部分。这些从都市过来的‘新农人’来自各行各业,拥有许多我们本地的原住民所不具备的特长。他们带着各自的能力和阅历来到农村,既能为农村注入新的活力,又能继承、发扬当地本土的特色,吸引带动周边的都市青年关注农村、了解农村,带来人气。”杨文恩说。

中洪村是金山农民画发源地。

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中洪村是金山农民画发源地。2006年,枫泾镇在中洪村建立了集农民画创作、交流、销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中国农民画村,将这里打造成为全国农民画重要的创作交流和展览中心。该村也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农业农村部“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十大书画村,并获中国特色村、中国十大魅力乡村、中国绿色村庄等诸多称号。这片土壤其实自带着浓厚的艺术氛围。

金山农民画

据悉,云谷生态社区正进一步筹划金山农民画结合在地生态种植的艺术旅游体验,包括且不限于云谷大地艺术计划、生态社区一屋一品计划、生态设计驻村工作坊等。杨文恩表示,他也正积极指导和推进云谷社区的小伙伴们,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结合的生态休闲农业实践,希望通过更多根植于生态和艺术的文旅、文教体验活动,将这里打造成为金山区旅游度假的新名片。

(本文受访者Max、Joyce、多哥和媛媛为化名)

    责任编辑:陈逸欣
    图片编辑:蒋立冬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