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2022集美·阿尔勒发现奖揭晓,马来西亚艺术家陈翠梅摘奖

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2022-11-27 20:56
来源:澎湃新闻
视界 >
字号

2022年11月27日傍晚,“集美·阿尔勒发现奖”在三影堂厦门摄影艺术中心揭晓。由策展人王懿泉提名的艺术家陈翠梅凭展览《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摘得发现奖。艺术家将获得十万元人民币奖金,并受邀在2023法国阿尔勒摄影节举办展览。

中共集美区委副书记苏国辉(右)、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总监荣荣(左)为获奖者颁发证书和奖金(由提名人王懿泉代领)。澎湃新闻记者 吴栋 图

获奖艺术家陈翠梅因故未能前来现场,奖项由提名策展人王懿泉代为领取。“这次展览呈现很不容易,要克服远程工作带来的困难,最终展厅的样貌我们非常满意。”策展人王懿泉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这个展览很特殊,里面的图像没有一张是艺术家本人拍摄的,有土地局开具的地契,有地图扫描件,有家庭老照片,还有人工智能算法生成的摄影作品。它讨论了今天我们可以用来生产图像的方式。”

王懿泉第一时间把获奖信息告诉了陈翠梅,“她很开心,但她仍然在工作,因为陈翠梅执导并主演的电影《野蛮人入侵》本周在马来西亚公映,这部电影是去年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委会大奖。”王懿泉补充道,“陈翠梅在电影领域已经颇有建树,这是她第一次投入当代艺术的创作,她一直全心投入多种角色的创作,作为写作者,作为导演,或是作为艺术家。”

 展览现场,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

展览现场,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

本届“集美·阿尔勒发现奖”评委团包含:法国阿尔勒摄影节总监克里斯托弗·维斯纳;当代艺术策划人、批评家费大为;策展人、评论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艺术总监、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顾铮;编剧、导演、制片人、监制马英力;中国当代摄影艺术家、集美·阿尔勒国际摄影季联合发起人、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联合创办人荣荣。评委团通过线上线下视频连线,与艺术家策展人们展开深入交流,并经过热烈讨论和多轮投票,选出大奖得主。

“陈翠梅作为一名马来西亚华人的艺术家,从自己的家庭血缘的经历出发,去挖掘土地、继承、所有权,摄影之间深刻而模糊的问题。她的作品以多维度的语言,自然地展现出南洋的华人对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追寻和质疑。她对乡愁的回看,是有距离的观看,并巧妙地把土地所有权问题和摄影师的版权联系起来,体现了一种开放而温柔的情感。寻根对她来说就像去打开一个黑匣子,发现其中的秘密。作为一名女性艺术家,陈翠梅全方位地探讨权利和拥有的边界,揭示了作品和现实之间的隐秘关系。快门本身只是一个隐喻,在这个隐喻的两边分别展开的是人的生活和艺术世界之间不确定的漂移。”发现奖评委之一的荣荣在颁奖现场说道。

展览现场,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

展览现场,陈翠梅《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

“一张照片,拍摄了某个风景。风景一直都在。摄影机也不是你制造的。为什么照片属于你?因为你的构图吗?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获奖者陈翠梅对于自己创作这批作品,有着她的理解。

该组作品的提名人王懿泉认为,随着图像技术的迭代,源自19世纪的物理成像方式被21世纪的移动通讯设备顶替了。今天,或许不是自由引导人们,而是技术引导人们。在人人都是摄影师的时代,一切都是那么随时可变。那什么才是不变的?隐藏在图像技术背后的人心、对图像的渴望,会不会始终是亘古不变的呢

“我发现摄影早已弥散进入到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之中了。在今天,摄影艺术即是图像制造的艺术。在这样的情景下,在「发现奖」中我尝试将策展的镜头对焦在非传统的摄影师身上,通过呈现图像制作者的思考与作品来拓展对于当代摄影的认识。” 王懿泉强调,他关心的是一位导演是如何理解图像的。他猜想,陈翠梅导演的这些图像是与经验、文学、日复一日的目光所及,是不能分开。

《就因为你按了快门吗?》的展览现场,陈翠梅的个展呈现方式给予回答。这场展览是一个立体的体验——关于她的原乡金门。同时,她的展览也像含有多个层级的一张超大图像,其中有看得见的层级,也有看不见的蒙版。那些在展厅里可见的:一部基于谷歌地图的导航录像,一张有历史感的家族黑白合影,几张地图复印件,一部短片电影和几段记录影像,以及站在高粱地里的两个人……那些不在展厅里也不能被肉眼观察的:在近地轨道飞行的卫星,消失在时空中的一台照相机,根据契约和血缘而认定的边界,表演与旅行,和人工智能生成的照片……它们彼此对应,但都以各自的视觉形式及其背后的图像制造机制反映着艺术家对于祖籍地的情感。

这里地图是图像,电影是图像,阳光空气雨露土壤,土豆高粱篱笆墙,都是图像。原乡,亦是图像。陈翠梅不曾按下快门,来获得这些图像。

发现奖评委之一、复旦大学教授顾铮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评价:“作者(陈翠梅)智慧地动用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影像生产的方式,在探讨所涉及的几个方面的问题的同时,也质疑了影像生产的权力和原创性问题。”

陈翠梅,《散散的地》,2022年。纪录片,2分28秒,1080P,彩色,有声。图片由艺术家和大荒电影提供。

陈翠梅,《南国以南》,2006年。电影短片静帧,11分钟,1080P,彩色,有声。图片由艺术家和大荒电影提供。

陈翠梅,《南国以南》,2006年。电影短片静帧,11分钟,1080P,彩色,有声。图片由艺术家和大荒电影提供。

陈翠梅,《两个在金门高粱地里鉴界的男人》,2022年。数字图像,由Midjourney AI生成。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022年“发现奖”被提名的艺术家共有十位,分别是:张晓、李维伊(由刘钢提名);陈萧伊、赵谦(由沈宸提名);杨圆圆、袁可如(由祝羽捷提名);彭祖强、陈泳因(由孙文杰提名);陈翠梅、夏诚安(由王懿泉提名)。记者看到,相比于传统的摄影,今年发现奖的提名作品依然延续了集美·阿尔勒一贯对于影像边界的探索和对影像风格的包容。这些摄影师和艺术家们将摄影当作他们的创作手段之一,通过开放的对多种方法和当代媒介的使用以及对各自问题的探究,他们搭建起了一个个具有独特感官体验的展览现场。身临其中时,观众得以触摸他人的记忆与故事,触摸他人的心思与个性。

更多发现奖入围作品:

张晓《怪力乱心》/ 提名人:刘钢

张晓关注了中国乡村里形式丰富的民间信仰,并用雕塑和摄影的方法新造出了千奇百怪的神像以及它们的照片。

展览现场,张晓《怪力乱心》。

张晓,《怪力乱神》系列,2021年。香樟木,油漆,丙烯,35 X 28 X 36 cm。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张晓,《怪力乱神》系列,2021年。香樟木,油漆,丙烯,46 X 18 X 25 cm。图片由艺术家和空白空间提供。

张晓,《怪力乱神》系列,2021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张晓,《怪力乱神》系列,2019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李维伊《关联的图像》/ 提名人:刘钢

李维伊的展览里展示了他的两件参展作品:《家庭相册项目之二》和《妻子们》,前者通过拼贴家庭相册图片从而延伸出了一种纪念碑式的观感,后者则通过自己发在微博上的一组爆款摄影作品引发了对图像传播与变化的探讨。

展览现场,李维伊《关联的图像》。

1、李维伊,《妻子们》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22 X 33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2、李维伊,《妻子们》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22 X 33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5、李维伊,《家庭相册系列二》,2022年。UV 印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6、李维伊,《家庭相册系列二》,2022年。UV 印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萧伊《横断涟漪纪:我在说从深海听来的几个词》/ 提名人:沈宸

陈萧伊数次造访横断山脉,用不同的图像创作手法和不同的材料探索了人类活动与古老山体间的纠葛,并将自我的经验和记忆与自然相联结。

展览现场,陈萧伊《横断涟漪纪:我在说从深海听来的几个词》。

陈萧伊,《当特提斯海向西退却,留下残响》影像静帧,2022年。4K影像,24’52”。图片由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中心提供。

陈萧伊,《俯瞰者#6》,2021年。艺术微喷,168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中心提供。

陈萧伊,《横截面:群动》,2021年。艺术微喷,80 X 120cm。图片由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中心提供。

陈萧伊,《山的手相》,2021年。UV印刷铝板,50 X 22cm。图片由艺术家和千高原艺术中心提供。

赵谦《纸张、光点与海螺》/ 提名人:沈宸

赵谦由自己感兴趣的动物作为主题,用现实的照片,撕碎的图像碎片和创造的异形怪物构造了一种索引式的图像世界。

展览现场,赵谦《纸张、光点与海螺》

赵谦,《蜥蜴与乌龟》,2020年。艺术微喷,120cm x 16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谦,#1,2022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谦,《猪的照片》,2021年。艺术微喷,40cm x 6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赵谦,《记忆痕迹》,2022年。艺术微喷,120 X 9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圆圆《造乡》/ 提名人:祝羽捷

杨圆圆用电影、摄影和档案照片收集的方式,探讨了海外华人移民史中“何处为家”的相关话题。观众进入展厅犹如进入交错的剧场,在虚构与非虚构间,遇见一个又一个独立的连续时空片段。

展览现场,杨圆圆《造乡》。

杨圆圆,《归途》,2021年。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圆圆,《美国亲戚》剧照,2022年。单频彩色高清有声录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圆圆,《在一起》,2022年。UV印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杨圆圆,《家庭照片:上海来的女士一家》,1980年代。艺术微喷,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袁可如《记忆所及之处》/ 提名人:祝羽捷

袁可如的展览展现了《永恒与片刻》和《雾中来的人2037》两件影像作品和摄影作品。两件作品都与疾病这一主题相关,艺术家用半虚构的叙事,邀请演员拍摄的短片捕捉现代文明的脆弱和人的困境。

展览现场,袁可如《记忆所及之处》。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袁可如,《雾中来的人2037》录像静帧,2021年。单频影像,24’38”。图片由艺术家提供。-2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1

袁可如,《永恒与片刻》录像静帧,2021年。三频影像装置,22’37”。图片由艺术家提供。3

彭祖强 《冷敷》/ 提名人:孙文杰

展览“冷敷”由单频作品《瞥漏》与五频道的《保联》两部作品构成。艺术家不经意地提及阶级的流动,并对当代生活和集体记忆的碎片进行穿插、关联与比较。当观众与这种个人化的叙述相连时,或许会得到影像中提到的冷敷之类似的体验。

展览现场,彭祖强 《冷敷》。

彭祖强,《保联》,2021年。五屏录像装置,13分58秒,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与天线空间提供。(1)

彭祖强,《保联》,2021年。五屏录像装置,13分58秒,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与天线空间提供。(2)

彭祖强,《瞥漏》,2022年。单屏录像,12分15秒(黑白,有声),循环播放,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与天线空间提供。(1)

彭祖强,《瞥漏》,2022年。单屏录像,12分15秒(黑白,有声),循环播放,尺寸可变。图片由艺术家与天线空间提供。(2)

陈泳因《半梦》/ 提名人:孙文杰

陈泳因的参与式项目《半梦》带来了一个由床垫和图片构成的空间。观众可以尽情地谈论梦,躺在床垫上,浏览别人的梦境;了解一杯以发梦者的梦境为蓝本的鸡尾酒,打印并带走贴纸,在任意地方张贴;或者亲自做梦。这个起始于2020年并涵盖五个阶段的项目的核心是令每一位发梦者都能遇到匹配的一方。

展览现场,陈泳因《半梦》。

陈泳因,《半梦》,2021年。海报。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泳因,《半梦》分享梦贴纸,2021年。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 I 配方》,2022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陈泳因,《一杯以发梦者的梦为蓝本的鸡尾酒 I》,2022年。摄影。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夏诚安《夏诚安:人造魅力》/ 提名人:王懿泉

夏诚安用摄影、观念艺术、计算机图像和数字后期技术来制造一种病毒式的对自我的迷恋,我们可以看到他是如何制造图像进而诠释魅力的,艺术家借此探讨了当下流行的某种审美与图像传播方式。

展览现场,夏诚安《夏诚安:人造魅力》。

夏诚安,《黄金万两》,选自《财富艺术》系列,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夏诚安,《包装规格》,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夏诚安,《量化宽松》,2022年。艺术微喷,双面裱于铝塑板,150cm x 100cm。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夏诚安,《激光雨》,2020年。网页艺术,三屏影像装置,1080P,1分钟,循环播放。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责任编辑:许海峰
    校对:栾梦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