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迈向深蓝!蓝色经济如何借助G20峰会跳板实现蓝色增长?

2022-12-16 14:57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字号

2022年11月16日,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第十七次峰会在印度尼西亚正式闭幕,通过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以下称《宣言》)。峰会上,与会各国就“共同复苏、强劲复苏”主题展开热烈探讨,并共同提出将协调行动,推进强劲、包容、韧性的全球复苏以及创造就业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议程[[1]]。相较去年10月G20峰会通过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罗马峰会宣言》而看,今年的《宣言》中新增合作发展的“蓝色经济”(Blue Economy),显然也是本次峰会探讨推动疫情后经济复苏的热点议题。那此次峰会围绕蓝色经济做了什么讨论,未来又会在蓝色经济这个点上实现什么样的增长呢?

图一 印尼G20峰会领导人官方合照①

一、二十国集团峰会上的“蓝色经济”

纵观本次二十国集团(G20)领导人峰会的全部会议文件(含《宣言》及相关附件),长达1186页的文本中共涉及“蓝色经济”39次,其中《宣言》第43条与第45条更是明确提出发展蓝色经济。第43条指出:(在实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方面),我们将通过雄心勃勃的具体行动......将重点关注中小微企业、适应性社会保护、绿色经济和蓝色经济[[2]]。第45条指出:我们欢迎开展研究和创新合作......利用生物多样性支持可持续发展,包括绿色和蓝色经济。[[3]]

图二 G20峰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 ②

在《二十国集团加强发展中国家(包括最不发达国家和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复苏和抵御能力的路线图》中,把蓝色经济与绿色经济并提,将其视为实现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的三个关键领域之一。文件强调:“通过更可持续和有效地利用陆地和海洋资源来平衡增长与环境效益,对绿色和蓝色经济进行可持续投资的复苏可以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4]]。”一时间,蓝色经济成为二十国集团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炙手可热”的概念,也成为世界各国舆论场的关注焦点。

图三 二十国海洋会议(Ocean 20 )会场③

G20峰会上热议的蓝色经济更加看重其“可持续发展”属性,寻求推进蓝色经济与绿色发展的良性互动与相互促进。G20峰会上特别设立二十国海洋会议(Ocean 20 )展开专题讨论,并计划在未来关注海洋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关键领域,涉及蓝碳、水产食品、海洋健康快速融资,以及解决塑料污染、气候变化和释放能源转型等多领域[[5]]。

二、“蓝色经济”=“蓝色”+“可持续发展”+“经济”

蓝色经济并不是“蓝色”与“经济”的直接叠加,并非只是简单地利用海洋相关产业来实现经济效益,在二者的连接中还应当加上“可持续发展”这一关键定语,才能真正突出蓝色经济的内涵。近年来,随着国际合作对于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更加关注,蓝色经济的探讨方兴未艾,其本身也从一个曝光度不高的“老”概念逐步成为举世瞩目的“新”概念。

蓝色经济是个曝光度不高的“老”概念。对于蓝色经济的含义,至今尚未形成一个全世界通行的概念,但目前较多以世界银行(World Bank)对蓝色经济的定义为权威,即蓝色经济“旨在促进经济增长、社会包容、保护或改善生计,同时确保环境的可持续发展”[[6]],强调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对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的保护。

图四 世界银行的蓝色经济海报④

基于此,世界银行自2018年起推出了蓝色经济项目(PROBLUE),来帮助各国制定实现蓝色经济的路线图,并确定四项关键主题:(1)渔业和水产养殖的可持续管理;(2)应对和预防海洋污染;(3)支持关键海洋部门的可持续发展,如沿海旅游、海上运输和近海可再生能源;(4)帮助政府建立综合管理海洋和沿海资源的能力[[7]]。据蓝色经济项目(PROBLUE)2021年报显示,2021财年该项目的支出总额超过2000万美元,高于2020财年的520万美元。其中,国家或国内活动占所接受建议的71%,全球活动占23%,区域活动占6%[[8]]。

值得关注的是,PROBLUE已经支持设计和实施了76项正在进行的和准备进行的贷款业务,金额超过74亿美元,这意味着“PROBLUE的每1美元资金撬动了215美元的贷款业务”[[9]]。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国家一级的行为体被视为PROBLUE项目的战略重点,世界银行的蓝色经济项目主要依靠国家来推动,而非来自于自身的直接拨款与投资,且主要面向欠发达国家。这或许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蓝色经济先前并未得到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图五 世界银行“Problue”项目主页⑤

蓝色经济又是个举世瞩目的“新”概念。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经济复苏与可持续发展始终是世界关注的焦点。蓝色经济由于其内嵌的可持续发展观与全球南方发展诉求,而成为继“绿色经济”之后的“新”概念。除了前一部分介绍的《宣言》里对蓝色经济的首次提出之外,2022年11月14日,G20峰会主席国印度尼西亚与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共同发起二十国海洋会议(Ocean 20 )倡议,支持对海洋采取综合全面管理,以扭转目前海洋生态状况的下降趋势,该倡议也成为二十国集团峰会的正式讨论项目。

世界经济论坛在2022年11月发布的白皮书中强调,全球经济依靠海洋,后者在G20经济体中发挥重要作用。二十国集团成员共拥有世界海岸线的45%,占世界专属经济区(EEZ)的21%,并且海洋有潜力为世界人口提供能够负担的可再生能源[[10]]。

图六 世界经济论坛白皮书⑥

无独有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大会(COP27)在G20峰会的同一时间召开,也对蓝色经济保持了充分关注。大会上,世界银行宣布与非洲沿海国家合作,推出一项“蓝色经济增强非洲韧性计划”[[11]]。COP27会议主席国埃及、德国政府和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制定了《加强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以加速气候转变》倡议,其中“海洋和可持续蓝色经济”位列该倡议的七个重点领域之一[[12]]。在COP27气候大会上,欧洲最大的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融资机构欧洲投资基金(EIF)签署了总额为2.47亿欧元的投资,涉及食品创新、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循环经济、蓝色经济等领域,以帮助欧盟实现气候和能源目标[[13]]。

三、从“蓝色经济”到“蓝色增长”:路有多远?

蓝色经济的内核是可持续发展,立足于“蓝色”,落脚于“经济”。这也意味着,发展蓝色经济一方面需要充分地挖掘渔业、水产养殖、沿海旅游、海上运输等海洋产业的优势资源,另一方面又必须保证实现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即“蓝色增长”本身必须是环境友好型、可持续发展型的。这一“既要也要”的发展要求本身便具有不小的难度,世界各国在发展蓝色经济的同时也遇到了很多问题。湄公河区域的水资源合作历来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关注焦点,澜湄地区合作机制亦是方兴未艾。在全球治理瞄准蓝色经济的新背景之下,探讨澜湄国家的蓝色经济前景与挑战便具有很强的战略意义。

图七 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2022)⑦

澜湄地区的水资源合作机制早已建立,并愈发繁盛。2022年7月4日,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第七次外长会在缅甸蒲甘成功举办,审议通过《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尽管在以往的澜湄合作文件中尚未明确提出“蓝色经济”,但水资源治理与开发始终是澜湄合作的中心工作,疫情复苏与经济韧性也是澜湄国家当前的共同诉求。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提及:外长们强调水资源合作在建立气候韧性...等方面的关键基础性作用,鼓励六国继续推进澜湄水资源合作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流域水资源管理合作。[[14]]并且随着东盟的地区合作进程愈发关注蓝色经济,可以预想未来以丰富水资源为代表、以水资源合作为核心的澜湄合作机制也将更多地强调蓝色经济与在此基础之上的“蓝色增长”可持续发展议程。

但不得不承认,在发展蓝色经济的过程中,澜湄国家也面临着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三个“不”(“Un”),即不确定的气候(Uncertain Climate)、不平衡的发展(Uneven Development)以及不平等的增长(Unequal Growth)。

图八 湄公河部分流域照片⑧

第一,不确定的气候。由于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湄公河流域的水文循环受到质疑。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报告,澜湄地区的天气变化影响农业生产周期和鱼类繁殖,制约其相关产业的发展。水位和流量的变化影响航行路线和水电站及水库的运行。沉积物流量也因洪水脉冲的变化而改变。[[15]]同时,湄公河研究所的相关报告也指出,旱季给湄公河中上游地区带来不可预测的航道条件,造成了航行的困难和不安全,而长期干旱使这个问题更加严重[[16]]。

第二,不平衡的发展。我们必须考虑到澜湄国家不同的发展水平和资源条件,并将这种差异与蓝色经济的包容性发展紧密联系。澜湄国家的水资源丰歉程度不一、航运与港口条件不一、基础设施发展水平不一,因而对蓝色经济发展中可能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也需要保持关注。世界银行发布的《蓝色经济发展框架》中针对蓝色经济发展所面对的共性问题,在澜湄地区同样存在:尤其是临时性开发问题,包括在狭长的沿海界面和近岸地区的无计划和无监管的发展导致了部门之间的重大外部性,基础设施选址欠佳、土地和海洋区域的重叠使用、贫困社区的边缘化以及重要生态环境的退化[[17]]。

第三,不平等的增长。在共同推动发展蓝色经济的背景下,如何协调解决澜湄国家之间的潜在利益冲突是另一项挑战,例如在涉及海洋空间的不同用途之间如何权衡的问题。同时,由于先前提到的基础设施条件与“蓝色”资源禀赋不均衡的问题,也使澜湄国家在发展蓝色经济时可能面临增长不平等的现象,如何弥合国家之前的利益冲突与可能出现的“相对剥夺感”也是亟待评估的一项议程。

注:本文是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区域与国别研究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课程阶段性成果。

(作者:邵志成,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北京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立场无关,文责自负。引用、转载请标明作者信息及文章出处。)

注:

①  资料来源:https://www.g20.org/media/family-photo-g20-2022/

②  资料来源:https://reliefweb.int/report/world/g20-bali-leaders-declaration-bali-indonesia-15-16-november-2022

③  资料来源:https://indonesia.go.id/kategori/kabar-g20/6691/ocean20-wujudkan-laut-yang-lestari?lang=1

④  资料来源: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infographic/2017/06/06/blue-economy

⑤  资料来源:https://www.worldbank.org/en/programs/problue

⑥  资料来源:World Economic Forum, What Ocean Sustainability Means for Business, 2022.

⑦  资料来源: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topics_665678/kjgzbdfyyq/202207/t20220705_10715629.html

⑧  资料来源:https://wwf.panda.org/wwf_news/?200000/Conserving-the-Mighty-Mekong-River

参考文献:

[[1]] 外交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巴厘岛峰会宣言(摘要)》,https://www.mfa.gov.cn/web/wjb_673085/zzjg_673183/xws_674681/xgxw_674683/202211/t20221116_10976467.shtml, 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1日。

[[2]] G20 Documents, G20 Bali Leaders’ Declaration, Bali, 2022, p.15.

[[3]] G20 Documents, G20 Bali Leaders’ Declaration, Bali, 2022, p.15.

[[4]] G20 attachment, G20 Roadmap for Stronger Recovery and Resili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including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Bali, 2022, p.13.

[[5]] Eri Sutrisno, “Ocean20 Wujudkan Laut yang Lestari,” Portal Informasi Indonesia, https://indonesia.go.id/kategori/kabar-g20/6691/ocean20-wujudkan-laut-yang-lestari?lang=1, 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7日。

[[6]] World Bank and United Nations Depart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Affairs, The Potential of the Blue Economy: Increasing Long-term Benefits of the Sustainable Use of Marine Resources for Small Island Developing States and Coastal Least Developed Countries.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2017.

[[7]] World Bank, “The World Bank’s Blue Economy Program and PROBLUE: Supporting integrated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healthy oceans,” https://www.worldbank.org/en/topic/environment/brief/the-world-banks-blue-economy-program-and-problue-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2日。

[[8]] World Bank, PROBLUE 2021 Annual Repor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Group, 2021, p.15.

[[9]] World Bank, PROBLUE 2021 Annual Report. Washington, D.C.: World Bank Group, 2021, p.15.

[[10]] World Economic Forum, What Ocean Sustainability Means for Business, 2022, p.4.

[[11]] World Bank, “World Bank Announces New Blue Economy Financing Program for African Countries,”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22/11/16/world-bank-announces-new-blue-economy-financing-program-for-african-countries,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2]]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Egyptian COP27 Presidency, Germany and IUCN announce ENACT Initiative for Nature-based Solutions,” https://www.iucn.org/press-release/202211/egyptian-cop27-presidency-germany-and-iucn-announce-enact-initiative-nature, 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3]] European Commission, “COP27: EIF supports €2.5 billion of climate action investment with five venture capital, private equity and infrastructure fund partners,” 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6802,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4]] 外交部,澜湄合作第七次外长会联合新闻公报,http://www.lmcchina.org/2022-07/05/content_42027791.htm,澜漏合作中国秘书处网站,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5]]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ater-related development challenges in the Mekong River Basin – Brief overview,” https://www.oecd-ilibrary.org/sites/b3463307-en/index.html?itemId=/content/component/b3463307-en, 访问时间:2022年11月22日。

[[16]] Khon Kaen, Development Potential for International Shipping on the Lancang-Mekong River (China, Lao PDR, Myanmar and Thailand), Mekong Institute, 2016.

[[17]] World Bank, Blue Economy Development Framework, https://thedocs.worldbank.org/en/doc/446441473349079068-0010022016/original/AMCOECCBlueEconomyDevelopmentFramework.pdf, 2016.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