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想当年|《无间道》:港片最后的经典

阿树树
2022-12-11 09:29
来源:澎湃新闻
有戏 >
字号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无间道》首部曲于2002年12月12日在香港上映。至今已经20年了。

对于很多30岁左右的朋友来说,《无间道》恐怕是他们少数能够认知的港产片经典作品。没有经历过录像厅时代的洗礼,他们对“港片”的印象,可能也仅仅停留在《大话西游》《喜剧之王》《无间道》等少数几部大热的影片之中。事实上,这已经是“港片”黄金时代的尾声了。

《无间道》的法国版海报,相当有王家卫文艺片的感觉

对于香港电影发展来说,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影发展的新浪潮,大量风格凌厉的现实主义片首先诞生,其后又以吴宇森、徐克导演为代表的枪战片,成龙等“七小福”为代表的众多动作片为首,占据了商业的主流;而进入1990年代,更是产生了周星驰的无厘头喜剧风格,而王家卫、陈可辛、杜琪峰等大量风格各异的优秀导演出现,进入到一个真正百花齐放的时期。

对于历来以商业收入为第一根基的香港电影市场来说,由于这段时期票房的暴涨,“港片”在东南亚、日韩等文化圈内商业上和文化上的辐射效应也日益增加,甚至也走入欧洲和美国电影的视野之中。“港片”独特的艺术价值和风格,在这个时期达到了顶峰。内地大小城镇兴起的一批“录像厅”,也多在循环播放着通过录像带盗版翻录来的港产片,不少商业大作即使已经离香港影院最初上映过去了好些年,内地观众仍然看得如痴如醉。

现在回头来看,这多半是香港电影过去和未来几十年内,最为辉煌的一段时期。随着香港回归祖国以及亚洲金融风暴等一系列政治经济事件的影响,这段香港电影的发展史,在世纪之交时进入到了非常快的衰退阶段。《无间道》,当年是票房上的救市之作,提振信心的作品,而今天再看,只能说是即使再努力,个人也难以挽回时代退潮的大势。

《无间道》三部曲海报

至此之后,香港电影无论是生产数量、风格创意,最重要的是在电影文化的辐射效应上,已经越来越囿于香港这个小区域之内。看今天的韩国片,很多时候还能看到韩国人对前代港片的追捧,比如《请回答1988》里孩子们对“张曼玉”的记忆。但这样的影响2000年后基本就不存在了。到现在,偶尔港产片每年有两三部票房大卖,也是不得不依靠内地市场而取得的成绩。但这些商业上还算成功的作品,很快也会被人淡忘,几年后就无人再提起了。

《无间道》系列三部曲,在这个意义上,是为港片最辉煌的黄金时代,做了最后的拉幕表演。

本片编剧庄文强和麦兆辉。两人都是1月1日生日,麦兆辉稍年长三岁,可谓“天作之合”

为什么《无间道》足以承载这样的赞誉?毫无疑问影片是出色的。首先,它的优秀之处,就是由编剧麦兆辉、庄文强联合创作的剧本。

《无间道》第一部写了一个从1980年代港片新浪潮时就有了的“边缘人”的故事。“卧底”这个身份的特殊性,使主人公的正邪立场常常处于摇摆之中,进而对自身的“身份认同”,也常常产生混乱和摇移。对于香港这个处于东西文化夹角的自由港来说,这种文化认同上的疑惑,不仅在电影,在小说和其他文化作品中也多有体现,比如作家李碧华创作的《霸王别姬》的故事。可以说“卧底”,包括“警匪”“帮会”“义气”等影片元素,是属于香港文化最擅于表现的一类母题,也是最暗合本土观众心境的一类作品。

对于《无间道》的两位编剧来说,他们在不少同类作品的基础上,选择了一种构思精巧的对位写法,把“警察中的卧底匪徒”和“匪徒中的卧底警察”一同描写出来,使两位主人公的动作时常处于一种镜像般的相互映照之中,而使这个故事越发扑朔迷离和扣人心弦。同时也有吴宇森,乃至更早的邵氏时期,那种“英雄相惜谁敌手”的味道,是相当彰显男性荷尔蒙的豪杰戏。“智斗”的元素,也始终贯穿影片的所有场次,让悬念紧紧抓住了观众,节奏相当紧凑。这些都为《无间道》成为优秀的商业警匪片,打下了根基。

而后《无间道》被好莱坞改编成了《无间道风云》(2006年),以及韩国改编成了《新世界》(2013年),也都大受好评,充分说明了在故事层面,《无间道》是出类拔萃的。

《无间道风云》获得了79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等诸多奖项,说明在欧美获得了成功。但是对于看过《无间道》的华语观众来说,总觉得影片改得有点“怪怪的”

在剧本之上的,更为成功的其实是影片的总体风格设置和把控。这要归功于刘伟强和麦兆辉的联合指导,在剧本的文字之外,成功创造了影片的视觉特征,也运用了许多视听元素,强化了影片的“边缘人”主题。

比如“无间地狱”的概念,影片一开头就引入了佛教的说法,将轮回、地狱等语境用于说明“卧底”身处的处境,这也是片名《无间道》的来源。不仅为主人公的故事增添上一份宿命般的悲剧感,也是利用宗教化的意象,强化了影片的厚重氛围。甚至影片第一个镜头和场景,就是黑帮大哥在庙中利用“义气”洗脑小弟去警局卧底,都在贯穿这种视觉意象。

《无间道》开头时对片头的解释

在这种设计的考虑之下,其实很多场景和美术的选择,也都在努力营造不同于市井气息的厚重感。比如黑帮聚集的地点,是大哥的酒吧,却不是生活常态中混混们常去的喧闹酒场,更有一种静谧的氛围。又或者黑帮大哥和刘建明约在电影院中接头,虽然并不符合现实中帮会人员的活动特征,却符合影片总体想要的追求的那种艺术氛围。

在最为重要的结尾,“卧底上天台”的戏码中,虽然“天台”符合制高点的因素,也一览无余,是有秘密的人最喜欢去的鸟瞰监控场所,但影片中不少关于大厦玻璃幕墙、反光、镜面的镜头描绘,都是符合角色心理状态的艺术设计,塑造了一种自我审视、敌我对位与心理分裂的复杂味道。

无论是酒吧还是天台,空旷的场景都有写意的味道。所谓“一念地狱,一念天堂”,似乎都充满了宗教的寓意感

一提到《无间道》的音乐,除了“再见警察”的那段经典旋律,很多人想起来都是“是谁,在敲打我窗……”的歌词。这首蔡琴演唱的《被遗忘的时光》,也有一种禅意和怀旧的味道,运用于警匪片来说并不常见,却塑造了一种主人公带有悔恨感的心境,也属于影片整体风格中想要强化的氛围。

《无间道》的所有这些视听特征,并不像艺术片那么张扬刻意地使用,而潜藏在商业片的表象之下,但实际上并不比艺术片简单多少。这些都是剧情之外不易被观众察觉,却潜移默化构成了影片风格的艺术创新。

其实在几年后好莱坞改编的《无间道风云》中,故事情节基本沿用了《无间道》,但影片的总体观感却大相径庭,改变的就是这些风格元素,造就了完全不同的影片主题和艺术特征。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之前就十分善于描绘特定城市和地区中,移民形成的黑帮群体与社区环境构成的细致关系,也为故事全新设计了波士顿和爱尔兰移民的背景。这部改编的影片在来年奥斯卡上收获颇多,表现了美国观众对影片艺术质量的认可。

然而在看过《无间道》的华语观众中,“美版无间道”却不见得有太多的好评,甚至十年后韩版《新世界》的评价,都要高于美版。所不同是对于传统大中华文化圈来说,“黑帮中的义气”,“卧底身份对道义两难的挑战”,这些主题和角色的压力,都是观众很能看懂的。《无间道》的所有艺术设计,都在强化人物“道义两难”的主题。在美版的改编中,这些风格却服务于“环境造就人”的新主题。相互之间的差别,蕴含在影片整体风格的设计和表现主题的细节之中。侧面也能说明,《无间道》最初的主题内涵和风格,对于华语观众来说是相当成功的。

《无间道风云》的卧底也要上天台。但无论是环境,还是人物动作,看起来都在往生活真实上靠拢。所谓写实和写意的艺术差别。港版《无间道》,虽然不明显,却是整体设计非常艺术化的

影片的主题变化,虽然并不容易辨认,却是真实存在的。在《无间道》大获成功后,《无间道2》也获得了相当不错的评价。很多观众认为2虽然和1情节联系,但故事重心却不一样,把很多笔墨放在了黑帮倪氏家族身上,特别是把戏份不算多的黑帮头目倪永孝塑造得相当成功。其实也是因为《无间道2》更加在主题上借鉴了《教父》系列,把“警匪智斗”的核心,悄然转换成了“黑帮史实”,即美国影视剧中常见的“家族利益高于一切”的认知。倪永孝这个年轻的“教父”,也成了全剧中最为抢镜的角色,这也是一种有趣的港片借鉴与本土化创新。

在《无间道3终极无间》中,主题将1的“智斗”,又升级成了相当复杂的“多重卧底斗争与主人公的精神崩溃”,将《无间道3》写成了一部亦幻亦真的心理悬疑剧。这种改编在情节上,将贯穿三部的黑帮卧底刘建明的心路变化,写得非常清晰,算是为三部曲画上了一个结局,但风格却有些略显诡异,而使得终结篇的评价,未必有前两部那么好。

《无间道2》塑造的史诗剧艺术风格,也相当成功,把主题的氛围做得更为凝重且有诗意。只可惜前作太过出色,续作的价值一直被光环所掩盖了一些

即使《无间道》三部曲的风格有所差异,在首部大获成功之后,其后两部仍然扩大了制作规模和演员阵容,网罗了不少当年香港的优秀中生代演员。除了梁朝伟、刘德华两位影帝继续出任主演,曾志伟和黄秋生的配角仍然出色,之后吴镇宇、刘嘉玲、黎明等人的表现,也各有千秋。陈冠希、余文乐等年轻演员的加盟,也为影片带来了相当青春的气息。甚至第二部有胡军的出演,第三部更邀请了陈道明和黄志忠出演——虽然几位大陆演员的表演风格,和香港演员未必搭配得特别好,但这么多明星撑起的群戏,让每个角色的表现都相当耀眼,在不多的戏份中各具风格,都是当年电影创作的一大盛事。

《无间道3》叫做“终极无间”,因为太过追求故事的扑朔迷离,而使影片风格变得相当诡异。新角色的表演都让人觉得有些突兀。所幸故事上人物的最终结局还是令人满意的,但影片的总体观感却及不上之前两部

所谓纯正的港片,优秀之作从来都是“尽皆过火,尽皆癫狂”,即在看似通俗化的情节之中,蕴含了一些对人物的刻画、相当鲜明的艺术特征。虽然细细想来有些刻意生造,但很多点都能动人和引人思索。

以《无间道》的“卧底”来说,一句“我想做个好人”,一句“对不起,我是警察”,还有一句“三年了,又三年”,能让大家记住,就已经算是成功了。虽然在2013年内地电影院播放的公映版中,《无间道》最后几个简单的镜头,配上几行文字说明,让刘建明最终伏法,但香港的原始版本里,仍然是相当悲剧性的结局——好人陈永仁未必有好报,坏人刘建明却也活得不那么快乐。也许在时代和命运的嘲弄下,小人物们都是在风中飞舞的落叶,即便挣扎,也无非随风摇摆,听凭上风号令,无法获得自己想要的自由。

20年之后再看《无间道》,这种感触竟然比当年来得更为具体和深刻,可见影片想要传达的情感之强烈,已经能跨越时代,传达给不同年龄的观众了。

【上海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特约刊登】

    责任编辑:张喆
    校对:刘威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