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理解中国:北京师范大学举办首届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

“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
2022-12-01 16:22
专栏 >
字号

2022年11月19日至20日,首届“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论坛(简称YES)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成功举办。首届论坛在互联网会议室举行,来自全球五大洲的嘉宾和观众跨越空间的界限,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国际交流活动。

从左上到右: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校长王守军,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执行院长薛晓源,前驻冰岛大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济南大学客座教授、外交笔会理事王荣华,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与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Dr. Niels Peter Thomas)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部院长 Prof. Dr. Holger Briel教授,赤道几内亚中非共和国的苏锐博士(Dr. Jesus Pierrot Godoua Imendji),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李焕然教授(Prof. Dr. Harvey Lederman),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克·力文工作室主任、美籍专家马克·力文(Dr. Mark Levine),新加坡 - 剑桥 CREATE 研究中心工作的德籍研究员亚历山大·孔丁斯基博士(Dr. Aleksandar Kondinski),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全球化智库研究员、巴基斯坦的明竺(Zoon Ahmed Khan),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外国专家高山博士(Dr. Goran Đurđević),北京舞蹈学院就读编导林家怡(Lim Jia Yi),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克思·海丁斯菲尔德(Prof. Dr. Markus Heidingsfelder),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哲学博士生、来自意大利的爱丽丝(Alice Simionato),俄罗斯的独立学者、哲学博士郭惟(Dr. Victoria Sukhomlinova),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本科生亚历山德拉·谢利 - 罗斯·马特希(Alexandra Shelly-Rose Matthee)

“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研究论坛以中国文化为核心,将每年汇集全球各国正在研究学习中国文化的青年学者群体,邀请他们从一个既定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主题出发,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阐述自己的研究成果,畅谈理解中国文化的心得体会。“理解中国”论坛以跨学科的研究讨论方法为出发点,鼓励国际青年从人文、科学、艺术、经济等不同学科的视角共同探寻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作为青年学者的学术集合点,来自10个国家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和青年学者们共同构成了本次论坛的主要群体。同时,还邀请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年长知名学者作为学术领头人,与青年学者共同对话,给予建议。“理解中国”展示的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力,是世界青年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在此,世界青年共同搭建起一座文明互鉴、和平共赢的桥梁,在共同的经历中创造共同的未来!

在本届会议的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首先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向与会来宾们表示了诚挚的欢迎。王校长从understanding的中文意思“懂”的解读讲起,认为要读懂一个国家,就要知晓和尊重它的历史与文化,要承认和接纳它的传统与精神理念,世界上不同源流的文明和文化真正的相处之道是求同存异,包容并蓄,和衷共济,和合共生。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重要国家之时,世界青年理解中国与中国青年理解世界,是青年朋友们必备的一项重要能力。本次论坛汇聚多方专家学者、采用多种方式、从不同学科视角研讨“理解中国”是一次很好的尝试,希望来自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们能够通过本次论坛,促进对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理解,同时能够携手共进,致力于共创世界美好未来。

 

研讨会邀请到了两位嘉宾做主题致辞。我国前驻冰岛大使、国际儒学联合会顾问、济南大学客座教授、外交笔会理事王荣华教授介绍了目前世界对中国文化了解的三种基本状况,认为能否正确地认识中国是当今世界一件迫切的事情。他结合对具体实例的剖析,指出要促进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必须批评冷战思维。施普林格·自然大中华区总裁与全球图书业务总裁汤恩平(Niels Peter Thomas)博士在之后的主题致辞中首先介绍了施普林格·自然是全球最大的学术出版商,在中国与70多家中国出版机构长期合作,致力于将中国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全球科学界。汤恩平博士还提到,要建立跨文化的优秀出版物,需要出版商、作者和读者的共同努力。

之后,五位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中国文化研究领域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教授、匈牙利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古哲明(Attila Grandpierre)教授、北京京西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理事长及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柯马凯(Michael Crook)先生、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及全球化与文化发展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莉迪亚·阿米尔(Lydia Amir)教授、印度马德拉斯发展研究所阿南塔·库马尔·吉里(Ananta Kumar Giri)教授,分别为研讨会带来了精彩的视频致辞。他们在致辞中提到,本次论坛虽然给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年轻人一个相对有限的相聚时间,但却带来了读懂彼此、理解互信的无限空间。中国在崛起,并将对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了解中国文化是非常必要的。他们鼓励国际青年学者们要积极学习中国文化,相互增进理解与合作,才能共创美好的未来。

来自赤道几内亚中非共和国的苏锐博士(Dr. Jesus Pierrot Godoua Imendji)代表参会国际青年学者,以《中国与非常发展的共生关系》为主题进行中文发言。作为中国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促进会副秘书长,也是非洲国家丝路国际商务中心国际部部长,他强调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世界进程中的关键意义,以及中国与非洲在未来携手同行的重要性。开幕式的最后,薛晓源教授代表北师大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向与会的领导、专家学者和师生们表达了热烈的欢迎。

 

论坛邀请到两位国际知名学者进行主旨学术演讲。来自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学的李焕然教授(Prof. Dr. Harvey Lederman)以“王阳明论良知”进行了精彩演讲。他着重从王阳明的“良知”一词入手,首先介绍了“良知”一词从孟子到王阳明的概念史。他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是指一种内省的认知,也与自我导向的、肉体经验相关联,具有普遍性。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文化与创意学部院长Holger Briel对自己在中国科幻小说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了阐述。他介绍了世界科幻小说自70年代起的状况及其核心主题,总结了中国90年代起科幻作品的发展总体趋势与特征,分析了中国科幻作品中关注的核心命题,例如生态环境、文化遗产、社会流动性和包容性等。

在11月20日的论坛第一场讨论中,中央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马克·力文工作室主任、美籍专家马克·力文(Dr. Mark Levine)以《唱响我的中国故事》为主题,谈论了激发他中国故事的一些事件和情景。新加坡 - 剑桥 CREATE 研究中心的德籍研究员亚历山大·孔丁斯基博士(Dr. Aleksandar Kondinski)以《文化和技术创新的相互作用》为题,谈论了自人类文明诞生以来,科学技术对我们的文化发展、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显著影响。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全球化智库研究员、来自巴基斯坦的明竺(Zoon Ahmed Khan)讨论了青年组织和个人——包括“全球青年领导者对话项目”——在帮助青年人构建共同经历、共同叙事,共同存在以及解决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中所起到的作用。来自克罗地亚的北京外国语大学·助理教授、外国专家高山博士(Dr. Goran Đurđević)的演讲以《反观世界:汉代和罗马镜中的过去和未来》为题,主要围绕当下的学者如何利用镜子等具体的考古文物来构建关于社会考古学的知识,并且借此阐释了汉朝和罗马帝国的思想和理念。来自新加坡的舞蹈家林家怡(Lim Jia Yi)目前在北京舞蹈学院就读编导方向硕士研究生。她演讲主要围绕着“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追溯与世界情怀”展开。

由德籍学者、北师大-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马克思·海丁斯菲尔德(Dr. Markus Heidingsfelder)领衔。他的发言以“世界、文化、理解”三个词汇为核心,并谈到了将单词转化为概念(精确词)的难题。来自俄罗斯的独立学者、哲学博士郭惟(Dr. Victoria Sukhomlinova)以“文化装饰化”为主题分析了“文化”在中国哲学话语中的运用的和反思。就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哲学博士生、来自意大利的爱丽丝(Alice Simionato)认为新儒家思想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其核心关注点之一的“理”目前仍然是英语学术辩论的主题。她强调有效的跨文化理解不仅应当重视跨文化的相似性,也要重视文化之间和文化内部的差异性。本次会议最年轻的是来自南非、目前就读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的本科生亚历山德拉·谢利 - 罗斯·马特希(Alexandra Shelly-Rose Matthee)。她演讲的主题是中国的“人类世艺术”,她认为“人类世艺术”对其它文化和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探究了中国传统艺术在当前全球气候下所拥有的影响力和重要性。

本届盛会全程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德籍特聘研究员大卫·巴拓识(David Bartosch)博士主持。“理解中国”国际青年学者跨学科研究论坛是研究院精心打造的品牌活动。首届论坛聚集了不同专业的国际青年学者,加强了中外青年专家学者的学术交流,在交流研讨中分享着前沿成果,这既开拓了视野,收获了友谊,也碰撞出新的智慧火花。论坛的举办是极富创意的有益尝试,必将为促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世界了解中国作出积极贡献。

    责任编辑:龚思量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