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Logo
下载客户端

登录

  • +1

圆桌|城市更新:要留下记忆,也要留下烟火气

澎湃新闻记者 陆林汉 整理
2022-11-29 08:59
来源:澎湃新闻
艺术评论 >
字号

城市是鲜活的生命体,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体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是城市持续不断的生命活动。11月26日,2022年第二期SEA-Hi!论坛在外滩源壹号举行。论坛以“更新城市·更新生活”为主题,与会嘉宾探讨了城市更新如何影响城市发展与未来生活,交流城市更新的理念、技术与实践。

同济大学教授伍江表示,当下的城市更新已然结束大拆大建的阶段,正进入从粗放式增长模式走向精细化增长模式的有机更新阶段。同时,城市也需要“更人文”,在更新中除了留下历史记忆,也需要保留住烟火气。

城市的有机更新

同济大学教授、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研究院院长、上海市城市更新及其空间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伍江以“有机更新:中国城市发展的当代转型”为题,讲述了城市更新是城市生命体永恒的状态和不变的主题,是城市持续不断的常态化的生命活动。

伍江说,“建筑、城市是有寿命的,但是这个寿命远远比我们想象的长得多,它能活多长不仅取决于这个房子本身的结构基因,更取决于我们怎么去爱惜它,怎么使用它。”在他看来,过去40年里,中国的城市建设、城市发展经历了一个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阶段。在这样的快速化进程中,我们看到城市提高了我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生活空间品质,但同时它对我们的很多方面,包括整个社会的结构,自然生态环境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世纪之交的上海。 图:许海峰

伍江表示,“城市生命的活力就在于它不断地有内部活力的激发。而表现在外表,就是它需要持续不断地被维护、改造、更新。”对于城市、对于建筑来讲,什么才是它处于真正的生命价值体现的阶段呢?他认为,我们今天的城市经过快速建设后,已经过初期阶段,正逐渐进入一个稳定期。“任何一个生命体,它真正的生命的主要阶段,它更新的主要方式一般都是在细胞层面,是我们不易察觉的。一个人的成长,一棵树的长大,是细胞分裂生长所激发出的生命活力。而现在,我们希望城市、建筑应该进入这个阶段——更多发生在细胞层面,或者简单说是表现为小规模、渐进式的。因此,那种大规模、大尺度的大拆大建应该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将来在城市生命历史上更长时间的更新活动——有机更新。”他认为,有机更新持续的时间会比前面的发展阶段更久,是一种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走向精细化的增长模式。

上海城市中的一角

南昌路茂名南路路口街景

“我们用了近20年时间,把一个个曾经消极的城市空间,一个曾经主要是用于经济活动的生产型的空间,变成了今天城市里面最活跃的、最公共的、最休闲的一个公共开放空间。我们希望打造一个更加宜居、更加韧性、更加智慧的城市。其中,绿色可以给城市提供足够的生态平衡,而智慧则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重要的实现现代化路径。”

最后,伍江在演讲中强调了希望城市“更人文”。“这在宏观的尺度上,人文体现了我们对历史的传承。城市是我们生活的空间,更是我们人类文明所沉淀的空间。所以我们经常讲城市和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如果我们对于这些文化的载体不好好保护,就会失去这个文明。城市的文化和很多其它的文化形态方式不一样,因为它需要占用这个地球表面资源,所以我们希望这个城市是活的,是一直在使用中的。我们很难想象一旦城市里面的某一个部分的文化价值过高的时候,我们就不能碰它了,进入博物馆了。我们不希望这样。我们希望这个城市一直在使用当中,但在使用时,它的文化价值应该始终被我们尊重着、保存着。”

傅雷旧居

“同时,人文不仅仅指城市的历史文化,还指它的人性。每一个人在这里生活的人,是不是感受到这个城市对你表现出的爱。千万不要忘了这个城市主要的功能不是用来拍照的,而是用来生活的。城市不是观摩的布景,是生活的场景。这个场景里面需要烟火气。而今天我们在城市里的一次次改造、一次次更新,不论是大尺度的改造还是小尺度的整治,都非常容易犯一个错误——当这个城市越来越干净、越来越整洁、越来越漂亮的时候,也是越来越没有人气的时候。所以我希望我们的更新是能够真正的爱惜,保护这个烟火气,能够继续让我们的城市始终有这样一种市井味。城市可以不断更新,但总是还能让人感受到历史的那种深远,这样的城市才是最美好的。”伍江说道。

经过城市更新的高安路上的包子铺

最后,伍江也谈及了城市更新的有趣现象,“全世界各个城市的更新,无论早晚,几乎都是由艺术家开始的。如北京的798,上海的M50,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不会受到现有约束的,这往往隐藏了城市活力,但是这往往又是不规范的地方。”

艺术融入城市更新

论坛中,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集团副总裁卞卡以“艺术区,从平行世界到必由之路”为题,以艺术机构运营者的视角,从北京798艺术区,上海M50到红坊艺术区再到西岸滨江美术馆群等案例,讲述艺术与城市之间的疏离到联动再到密不可分的关联。

黄浦江畔,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远景

卞卡以北京798艺术园区为例,他认为艺术区可能从某个阶段跟城市是割裂的,是缺乏联系的,在经过城市发展和艺术行业自身的发展后,它会与城市慢慢形成紧密的联系。“过去,798园区本身和外面的世界是割裂的。在2010年之前,至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那时候艺术品能卖出天价,艺术圈自身能形成一种自洽的商业逻辑,某种程度上也不需要和这个城市发生关系。随着艺术品泡沫式增长回归理性之后,艺术行业生存也面临着危机。美术馆也好,艺术机构也好,都必须向外看,要看到这个城市能提供给我们什么样的空间。 ”

“2021年上海双年展的主题叫‘水体’,与水有关,从哲学角度来说是形而下的。当时,UCCA Edge坐落于上海苏州河边,在黄浦江边的西岸美术馆已经非常繁荣了,之后陆家嘴的浦东美术馆也开幕了,这些美术馆都与城市的水源发生关系。从老厂房到现在的美术馆,艺术在这个城市里的处境一直在发生变化。”卞卡说道。

M50(莫干山路50号)园区入口

在他看来,上海K11举办的莫奈展是一个分水岭。美术馆开始卖门票,展览也开始变成一种越来越可以被公众接受的消费形式,就像情侣走进影院,白领走进剧场,亲子家庭走进游乐场一样,是一种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美术馆经历了封闭的空间到封闭式艺术区,再到街区式的园区,观众也进入了可以和城市的美术馆、艺术空间进行亲密接触的阶段。因此,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可以和整个城市综合体的业态发生有机的联动。另一方面,文旅小镇等地也都是美术馆存在的空间。”

卞卡说道,“上述说的是1.0阶段和2.0阶段。我想艺术区3.0就是没有艺术区,而是把艺术区里的艺术机构分子化,进入到城市空间里面。”

2020年,莫奈画作来沪期间,外滩东一美术馆外的看展人群

上海市长宁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区政府党组副书记岑福康持续推进了愚园路、武夷路等风貌保护区域和华东政法大学、中山公园、中环桥下空间、上生新所、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项目的城市更新工作。在论坛中,他以“共赢——城市更新的实践愿景”为题,结合实际案例,从上海城市更新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到区域城市更新项目的推进人,讲述城市更新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解决困难。

中山公园片区,改造后的华阳广场和20路电车站点

岑福康强调了城市更新的发现者可以是专家学者,也可以是政协委员,企业家或普通公众,“城市更新需要不断提升参与者的积极性,谋求全面的推动力,寻求多方共赢。”他认为,无论是政府主导还是市场主导,城市更新不是就事论事,也不能反复建设,尤其是不能轻易开展二次更新、三次更新。需要谋定而后动,持续发挥更新效能,功能和品质是城市更新的根本追求。

武夷路片区示意图

更新后武夷路MIX320沿街立面 ©章鱼见筑

此外,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城市更新研究中心主任秦虹则以“片区统筹破解城市更新难题”为主题,以园区,老旧小区为例,讲述了“片区统筹更新”的理念。在她看来,城市更新中的片区统筹需要考虑解决城市发展与风貌保护的问题,需要解决城市功能补短板和公共要素提升问题,解决城市空间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解决城市更新资金的投入与产出不平衡的问题,解决城市更新中挑肥拣瘦、碎片化更新的问题,以及解决更新实施过程中各个方面多主体利益的协调问题。她强调用一个成块的,总体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来思考城市更新的立场和方法。

论坛现场

    责任编辑:顾维华
    校对:张艳
    澎湃新闻报料:021-962866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1
    收藏
    我要举报

            扫码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沪ICP备14003370号

            沪公网安备3101060200029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4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

            反馈